转自凤凰新闻
[导语]网络空间中,中医与西医之争,旷日持久,以方舟子为代表的科普人士一直以废除中医为己任。如今,这把火终于烧到了现实空间。 微博名人、北京积水潭烧伤科医师“@烧伤超人阿宝”近日微博悬赏挑战中医的“诊脉验孕”技能,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教师杨桢宣布迎战,随后又有网民跟进悬赏,使得挑战金额达到10万元。 根据目前的方案,测试将采用随机单盲设计,初定由32名育龄妇女协助参与测试。杨桢医生与参试者之间用布帘遮挡,杨桢医生不得见到参试者的面貌、体型和任何其他有关的信息,仅根据自己的切脉结果来判断参试者怀孕情况。最终,将通过脉诊准确率与尿检HCG阳性率的对比,以切脉验孕的准确性是否达到80%为胜负标准。 中医给病人号脉的情景常常见诸电视剧、小说等文艺作品,悬丝诊脉的故事更是深入人心。那么,作为中医纷繁理论与丰富实践中的一个代表,诊脉验孕真的可信吗?
●中医里的诊脉到底是什么? 三指诊脉是家喻户晓的中医学标志。它与望诊、问诊、闻诊合称为四诊,共同构成一套完整的中医诊断过程。 据中医医理,脉诊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把脉时,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感觉较为灵敏的指腹按触脉体。诊脉时,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如脉之迟数,均以息计。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 根据中医理论,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跳动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和缓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妇女无病而见滑脉,可判断为妊娠,妇女已怀孕的脉象也叫喜脉。
●电视剧《大宅门》里,诊脉验孕的成功曾为中医医者狠狠出了口气 提起中医中药,许多人都会想到同仁堂。被人誉为国产剧“良心”的《大宅门》,里面的百年老字号药铺“百草厅”,据说原型就是同仁堂,剧中也对中医诊脉的神奇多有呈现。 白家是医药世家。有天,詹王爷府上来人请医生给老福晋和大格格看病,白府的二爷白颖轩就去了詹府,一路上规规矩矩,目不斜视。看完老福晋,再看未出阁的大格格——詹府的规矩,医者只能透过帐子下方的一只手诊脉,一个丫鬟在屋里寸步不离,屋外丫鬟、侍卫一堆。 白颖轩号出了喜脉,向詹王爷道喜,没想到詹王爷突然“哼”了一声拂袖而去,王府门外停着的马车也被王爷手下的人砸了个一干二净。在二儿子上门为詹王府老福晋和大格格瞧病,受到杀马砸车之辱后,整个白家全傻了。白老爷子认为,“医不可欺”,这是砸白家牌子,不能忍!要查清楚,好好对待。当管家从王爷府套出杀马砸车的真正原因——大格格是去年才接到京里来,这一耽误错过了亲事,成了二十九岁的老姑娘,没出门子却出了喜脉,王府自觉受辱,才有此举。白老爷不露声色地说:“知道了,我自有道理!” 第二天,白老爷子亲自带儿子去王爷府赔礼道歉,而后重新给大格格诊脉,号出喜脉来没说是喜脉,只开了一些调理药让大格格服用,这调理药实乃保胎药,目的是让大格格把孩子生下来,使白家找回公道。结果在第二年立春之日,大格格生育了一对龙风胎。白老爷子得知,以讨喜酒为名进入王爷,要求王爷赔偿被砸的车马。王爷自知理亏,还了白家马车。白萌堂老爷坐上马车,狠抽两匹王爷家的马,边抽边骂。 这自是一段勾心斗角的故事,但剧中呈现的白家号脉水平,医术之高也是不言而明。
近年来大热的宫斗剧中,强大的御医同样仅凭诊脉就能说出个一二三四来。《甄嬛传》中,温太医在为妃子们诊脉时,妃子的手腕上盖着布,温太医则跪下,低头,不看妃子们的脸。就这样,温太医就能判断妃子是否怀孕,更神的是,还能判断出甄嬛体内含有微量麝香。 ●古典文学中的悬丝诊脉更是神乎其技 古代礼法严苛,讲究尊卑有序,谨防男女授受不亲。于是就出现了悬丝诊脉的说法,医者只能用丝线一端固定在病人的脉搏上,通过丝线另一端的脉象诊治病情,俗称“悬丝诊脉”。 民间有药王孙思邈在为李世民的长孙皇后诊治时使用“悬丝诊脉”的传说。 传说御医们十分嫉妒孙思邈,就借口孙思邈没有品级不能见皇后,要治病就得悬丝诊病。也就是拿一根线,这边拴在皇后的右手中指上,线那边捏在他自己手里。 因为长孙皇后身边的小宦官收了御医的钱,看病时小宦官就把那线捆在一个青铜器上,孙思邈拿着那根线一号,就觉得不是人的手指头;小宦官见状,又将线绑在一只鹦鹉的腿上,孙思邈又发现不对;后来小宦官又将线拴在桌子腿底下。三次下来,都没有难倒孙思邈。
历史上没有确凿的记载,但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常有太医为皇帝的后妃们“悬丝诊脉”的情节。西游记里的孙猴子就用“悬丝诊脉”为朱紫国国王治病。《西游记》第六十八回“朱紫国唐僧论前世,孙行者施为三折肱”中写道:孙大圣同近侍宦官,到于皇宫内院,直至寝宫门外立定,将三条金线与宦官拿入里面,吩咐:‘教内宫妃后,或近侍太监,先系在圣躬左手腕下,按寸关尺三部上,却将线头从窗棂儿穿出与我。’真个那宦官依此言,请国王坐在龙床,按寸关尺以金线一头系了,一头理出窗外。行者接了线头,以自己右手大指先托着食指,看了寸脉;次将中指按大指,看了关脉;又将大指托定无名指,看了尺脉;调停自家呼吸,分定四气五郁、七表八里九候、浮中沉、沉中浮,辨明了虚实之端。又教解下左手,依前系在右手腕下部位。行者即以左手指,一一从头诊视毕,却将身抖了一抖,把金线收上身来。” 通过“悬丝诊脉”,孙悟空诊断国王为“双鸟失群”之症。最后孙悟空只用了大黄和巴豆两味普通中药,就彻底治好了朱紫国国王数载沉疴。
●现实是百年来中医面临质疑,命运波折不断 阿宝对中医诊脉验孕质疑的背后是对整个中医学的质疑。19世纪初,西医真正开始对中国医学发生影响,并不可避免地与中医正面交锋。甲午战争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开始备受质疑,中医的存废之争愈演愈烈。 据公开资料,晚清国学泰斗俞樾应该是最早提出“废除中医”的人。1879年,俞樾在《废医论》一文中明确建议废除中医;晚年又增补一篇《医药说》,认为“医可废,而药不可尽废”。俞樾的弟子章太炎、章太炎的弟子陆渊雷,均曾深入研究中医的各种“经典理论著作”。二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废除中医”的口号,但其对中医的基本态度,与俞樾其实完全一致。 至于鲁迅、梁启超、陈独秀等一众知识分子,对中医也是深恶痛绝。鲁迅在《呐喊•自序》、《父亲的病》中对中医进行严厉的批评,并发誓“决不看中医”;梁启超的弟弟梁仲策曾在北平的《晨报副刊》发表文章《病院笔记》,文章记载了梁启超在协和医院里看病的经过,并称梁启超被西医割错了腰子,引发了一场“中医西医”之争。后来梁启超带病撰文,要国人不要因为个别事故而全面否定西医的科学性。 除了知识分子,否定中医也是民国历届政府的共识。 北洋政府治国16年,一直坚持将中医排除在正规教育系统之外。1927年北伐成功之后,民国进入国民党执政时期。国民政府在对待中医的态度上,与北洋政府如出一辙。1929年,首届“全国卫生委员会”委员们齐聚南京,开会商讨这个问题,委员们一致认为,医生需要一定的医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知识。中医从业者严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故而不具备医生资格,国家应该逐步废除中医。但考虑到目前国内西医数目有限,难以承担全国的医疗卫生职责,故决定以40年时间为限,逐步废除中医。最后国民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公开表示对中医并无歧视,并解释称“废除中医”的提案虽获通过,但暂时不会执行。
此后中医的命运反反复复。1965年,毛泽东发出“六二六通知”,鼓动无数学生下农村,连同许多半路出家的农民一道成为“赤脚医生”和卫生员,大力建设当时的农村医疗制度。在“赤脚医生”运动中,毛泽东又相当重视传统中医药的作用,号召西医学生学习中医。 由于成本低,见效快,“赤脚医生制度”在当年值得肯定,被人们视为一场成功的“卫生革命”。80年代以后,赤脚医生制度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上世纪90年代起,医院科室开始搞承包,中医不挣钱,所有科室都在搞西医。 如今,中医药的发展主要靠国家的政策、教育、文宣和资金支持。比如云南白药,这个著名的中医药传统品牌在中国受到政府特殊保护,其配方、工艺都此前被确定为国家秘密,在说明书中不予标列。据《南方周末》报道,老中医刘东汉认为:“中医要想发展,只能靠行政强推。”
●诊脉验孕的挑战意味着什么? 中医杨桢接受挑战后称,希望这只是他与阿宝两人间的较量,不要升级为中西医间的斗争。“他代表不了西医,我也代表不了中医,这就是我俩之间的事。” 这是一个真诚的愿望。不论结果如何,中医多年来的争议逐渐从网络走向现实,从理论争议走向实证,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