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如何防止熊孩子的出现?只要掌握这6大策略你就够了!

2019-2-17 06:48|发布者: 热点新闻|查看: 358|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你走遍千山万水寻找生存的资料,你爬上手脚架一砖一瓦地修建房屋,你拿起工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种。看到满载的背包,温馨的木屋和金黄的麦田,本以为生活从此变得安逸,没想到你不小心惹怒了一个暴躁的路人,他 ... ...


你走遍千山万水寻找生存的资料,你爬上手脚架一砖一瓦地修建房屋,你拿起工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耕种。看到满载的背包,温馨的木屋和金黄的麦田,本以为生活从此变得安逸,没想到你不小心惹怒了一个暴躁的路人,他冲动地将你的麦田踩平,失去自我地将你的房屋烧毁,还拿出铁剑将你击杀夺走你的一切!怎样才能让这些玩家永远消失呢?



《我的世界》首席体验官Dr.魏也常常收到五花八门的提问,有这样一些有关孩子的问题是很多家长都提到的:孩子看到好吃的好玩的,就要吃要玩,不给就发火。孩子坐不住,学习容易分心。孩子做事情磨蹭,爱拖拉——一些育儿书上会说,这跟孩子的自律,意志力,规则等有关。其实,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一种能力,也就是自控力上。

自控力是面对诱惑和冲动,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认知和行为的能力。它是一项重要的基础能力。研究表明,自控力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很强的预测性,小时候自控力好的孩子,上学之后阅读和数学成绩也会更好,这种预测能力比智商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还更大。

难道你在《我的世界》里遇到的“熊孩子”就是自控力差的幼年玩家吗?并不完全是!成年玩家也会有失去自控力的时候。



不但小孩子有自控力问题,成年人也常有失去自控力的时候。想一想,爸爸们能不能控制自己抽烟,喝酒的冲动?妈妈们能不能控制自己的购物冲动?现在你大概可以理解,自控力有多么重要,又是多么难以得到了吧!

那为什么大家总是认为爱冲动的“熊孩子”多数是幼龄玩家呢?又该怎样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想要提升孩子的自控力,首先家长要清楚孩子的发育阶段,理解他们的局限。

自我控制看年龄

对孩子来说,学会自我控制尤其困难。首先,大脑中负责自我控制的额叶区成熟得比较晚。当研究人员用磁核共振技术(MR)测试大人和小孩对干扰的抑制力时,脑造影显示孩子的左腹外侧前额叶较活跃,而成年人是右腹外侧前额叶较活跃,即使选出和成年人表现得一样好的孩子,来对比他们的脑区,也会发现孩子的左腹外侧前额叶比较活跃。这说明成年人和孩子在处理自控上运用的是不同的脑区,孩子要发展出成年人的自控力需要时间。

所以,你的孩子自控力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年龄,3-7岁的孩子是自控力变化最大的时期,我们常看到三四岁的孩子一个不开心就在地上打滚哭闹,可是,六七岁之后就变得守规矩懂礼貌多了

难道三四岁的《我的世界》玩家就肯定变 “熊”吗?并不是的,可能你服务器里的建筑大师和红石大神都是幼龄玩家呢!



不过,自控力也有个体差异,有些孩子的自控力天生比较好,有些比较差。具有较强自控力的孩子即使自己不开心,也会克制或者用其他形式来发泄情绪。

Dr.魏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自控力是可以培养的,研究发现,通过改变孩子的自我控制,可以帮助容易分心的孩子做好入园准备,提高他们之后的数学等成绩。

在《我的世界》里遇到冲动的“熊孩子”时,它们会烧毁你的房屋,践踏你的农田,掠夺你的宝箱,甚至对你拳脚相对,感觉自己受到了针对,其实经常情况下他们是受到某些外界因素的冲击,抑制不住自己的行为而冲动行事的。



降低外部干扰,帮助孩子自控

孩子的大脑发育跟成年人不在同一个阶段,所以,孩子自控力差是普遍问题,那么,我们大人怎样在外部环境上,帮助孩子抑制不合适的冲突,提升自控力呢?



减少诱发条件

有些家长说孩子常常控制不住自己,已经困得不行了,还要继续玩玩具,玩到累才睡觉。这样的孩子可能不是自控力不如同龄人,只是他生活中的诱因太多,玩具没有在规定时间收拾好,摆得一地都是,这对孩子来说就是很大的诱惑,很多人戒烟或酒失败,减肥失败,也是一样的原因。如果平时跟“大烟枪”“大酒鬼”朋友出去玩,或者家里放满零食,那就很容易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所以,家里的玩具,零食最好都有自己的摆放区,并且及时收拾进去,孩子专注于学习的时候,注意减少环境的干扰,不要让电视或者周围乱摆的玩具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

想要减少冲动的诱惑,平时也要多注意观察,引起孩子失控的情况通常是什么样的,比如,孩子一到人多的场合就兴奋地大喊大叫,作为家长,应该提前了解去哪些地方他很容易产生这种冲动,带孩子去这种场合之前,家长应该可以预测到孩子会做什么,提前做好准备,跟孩子反复强调规则。

在《我的世界》里也是这样,倘若你知道在这个租赁服里存在喜欢焚烧房屋的“熊孩子”,那你得做好准备,用非易燃的材料修建房屋,不要让他们看到木屋就产生点燃的冲动。



影响孩子控制力的另一个因素是家长的反应,如果孩子一哭闹就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孩子就会继续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反之,如果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直接压制,说:“不许哭!”这样无法理解孩子的消极情绪,还可能反弹得更厉害。

这就像《我的世界》管理租赁服的道理一样,过于放纵调皮捣蛋的玩家只会导致“熊孩”的泛滥,但强迫压制他们的行为又会导致不满而引起恶性循环,所以最重要还是制定合理的规则。



那么,父母怎样的反应能成功减低孩子的冲动呢?Dr.魏的做法是首先描述孩子的感受接纳她的情绪:“我知道这个娃娃很好玩,你很想要,对吧?”然后跟她强调规矩:“但是这星期你已经买了一个玩具了,我们说好了的,一个星期只买一个玩具,对不对呀?”最后提供给孩子一个替代方案:“家里的小熊跟这个娃娃一样,都是软软的,咋们回去宝宝小熊好不好?”家长可能有一个误区,就是以为冲动是可以压制的,其实,冲动是无法完全压制的,但是通过给孩子替代方案,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转移“一定要”的冲动。



建立日常生活规律

除了减少环境的诱发,另外一个关键是建立日常生活规律,美国哈佛大学的Ready4Routimes项目发现,那些抑制能力差,自控力差的孩子,往往是家里没有形成固定的日常生活规律,比如没有关注孩子每天的睡觉时间,三餐等的规律情况,为什么日常生活规律这么重要呢?因为日常生活规律可以增加孩子对生活的可预测性,孩子应该知道他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去做什么事情,比如,如果孩子知道晚上刷完牙就要上床睡觉了,他就不太可能会受到玩具的影响。

除了吃饭睡觉,带孩子外出玩耍,购物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建立规律感来帮助他们控制行为。家长可能觉得到了外面就不好控制孩子了,其实只要技巧得当,一样可以,比如每次去公园之前,跟孩子讨论一下,今天几点去,去哪里,玩什么,玩多久,让孩子对这什么活动有一个预期,他就不会赖在一个项目上玩太久,不肯走了。去商场也是一样,每次购物前都跟孩子讨论一下,或者一起写一份购物清单,提前跟孩子商量好接下来要买什么,比起具象的物体,孩子对抽象概念更有自控力,这个时候跟孩子约定要买什么,要买什么,比到了现场再跟孩子谈要求,结果要好得多。



及时提醒

Dr.魏前面说过,孩子自控力差有大脑发育方面的原因,所以需要父母扮演理智脑的角色,孩子很容易分心,再加上工作记忆有限,常常记不住规则,很难坚持完成一项任务,所以孩子分心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提醒孩子,把他们拉回原来的轨道。

2015年的一项研究是让一些3岁的孩子执行一个冲动控制的任务,研究人员告诉孩子:“你可以在一个盒子里拿到小礼物,不过拿之前要遵守我给你的信号,如果我给你一个蓝色的方形信号,你就可以打开盒子拿走礼物,如果我给你一个红色的三角形符号,你就不能打开盒子拿走礼物。”研究发现,有些孩子遵守规则,没有拿走礼物。但也有很多孩子无视规则,直接打开盒子拿走礼物,这是意料之中的结果,不过,这个研究有意思的地方是,研究人员还另外测试了两种不同的指导孩子的方法,发现有一种方法的效果明显比较好,如果研究人员在每次实验之前都再提醒孩子一次规则,孩子更有可能地抑制自己的冲动,不拿盒子里的礼物,如果研究人员只是让孩子思考几秒钟,不给孩子任何提示,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在《我的世界》中管理你的租赁服的时候,难免有些玩家玩着玩着就忘却约定的规则了,这时候就需要你的时常提醒,你可以在玩家每次进入租赁服是都通过文字再强调一次服内的规矩,这样或许会让你的租赁服变得更加井然有序。



管理“情绪—认知—执行”链条,从内部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我们怎样降低大环境的干扰,帮助孩子发展自控力呢?有效的自我控制,还需要提升孩子自身的抑制控制能力和规则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发展对于3-7岁的孩子尤为重要。

想要提升孩子的自控力,首先要明白自控力是一种认知过程,我们可以把“情绪控制—认知调节—执行控制”看做一条链条通道,比如我决定下班之后去健身房,但是去健身房的路上闻到路边餐厅飘出的香味,这时候我可能会受到干扰,负责底层情绪的边缘系统非常活跃,好在负责高级认知的前额叶一通分析,我想起来还有健身大计,不能为了眼前的口腹之欲回了当初的计划,于是我压抑冲动,抬腿迈向健身房。

又比如在《我的世界》里,我决定了要去河边挖粘土,当经过史蒂夫门前时忽然看到院子里的西瓜已经熟透,这时候贪婪的欲望可能会使我萌发偷取西瓜的冲动,但经过仔细地分析后,我想起来自己不仅挖粘土要事在身,而且还可能因为偷取了西瓜而被史蒂夫拳脚相对,于是我压制住冲动,抽出铁铲奔向河边去了。



当你发现孩子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是“情绪—认知—执行”链条的哪些地方出了问题,然后才能有的放矢。一个常见的例子是,你不让孩子吃冰淇淋,孩子大哭大闹,在情绪端,可能是孩子无法抑制自己想吃冰淇淋的冲动,在认知端,可能是他无法很好地做出“控制甜食摄入,保持健康”的长期计划,如果只是一味地压制孩子,不去找出原因并解决冲突,那么最终在执行端,孩子只能用大哭大闹来反抗了。

对于孩子来说,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解决情绪端的问题,他们的情绪来势汹汹,很少有孩子能控制自己的冲动,你可能听过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给一群3-5岁的孩子每人一块棉花糖,告诉他们实验者要出去一下,他们现在想吃糖也可以吃,但如果能等待实验者返回房间,能吃到更多棉花糖,有的孩子受不了诱惑,很快吃掉棉花糖,有的孩子则可以控制冲动,等待很久。研究发现,等待时间越长的孩子,,14岁之后的学业成绩等表现越好,这个实验非常出名,一些人从此认为自控力比智商更能预测一个人的成功。

不过,先不要急着拿棉花糖给孩子做实验,看他未来会不会成功,棉花糖实验的结论和实验设计都有争议,对Dr.魏来说,这个实验另有启发,棉花糖实验的实验者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发现,那些能够坐上15分钟的孩子,往往不是坐在那干等,他们会用不同的策略来延长等待的时间,比如,有些孩子会唱歌来转移注意力,有些孩子不去看眼前的棉花糖,转而玩自己的手指和脚趾,还有的孩子会闭上眼睛装睡,甚至会把装棉花糖的盘子推开。

自控力强的孩子不是天生对诱惑没有冲动,当他们的情绪来了,他们不是咬着牙忍耐,而是会用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认知策略来冷却冲动,对于一些执行力不太好的孩子,他们可能只是“冲动”的受害者,沃尔特·米歇尔教授认为,即使孩子的前额叶还没完全发育成熟,在家长的引导下,孩子还是可以扭转错误的认知,增加他们的自控力。



蝙蝠侠效应

在这些策略中,Dr.魏首先推荐的是假装游戏,也就是引导孩子去想象他崇拜的人,比如动画片中的英雄,想象他们会怎么做,如果Dr.魏让女儿做棉花糖实验,Dr.魏会让她想象,如果她是《冰雪奇缘》中的公主,公主会怎么抵抗住棉花糖的诱惑。

就像刚才我在《我的世界》中看到史蒂夫家熟透的西瓜却抑制住了偷摘的冲动一样,我不仅是出于忙于挖粘土和害怕被史蒂夫追杀的原因,还可能是想象自己是建筑大师爱丽克斯,能用简单的粘土建造出惊天的建筑,摘一个西瓜简直是浪费了我宝贵的创作时间。



孩子都特别喜欢玩假装游戏,他们很容易把自己带入角色中,如果你让一个小孩尽可能安静地坐着,他可能坚持不了一分钟,可是,如果你让他假装在守卫一座城堡,他就能坚持很久,玩这种假装游戏的时候,Dr.魏甚至会用声音,道具,服饰等,把女儿装扮起来,帮助她更好地代入感情。

有一项美国的研究,让4岁的孩子玩一个复杂的开锁游戏,想看看孩子们能坚持多久,研究人员给一组孩子戴上蝙蝠侠的头饰,让他们想象自己是蝙蝠侠在开这个锁,另外一组是常规组。研究发现,假装自己是蝙蝠侠的孩子会花更多时间研究开锁,也会尝试更多不同的方法,研究人员后来给这个结果取名为“蝙蝠侠效应”,因为他们发现一个简单的假装游戏竟然能让孩子产生这么大的改变。

当然你也可以在《我的世界》里玩起“假装游戏”来,给自己换上一个色彩斑斓的皮肤,让自己显得更有艺术修养,在游戏中修剪起更精美的别墅。给自己换上一个苦力怕的皮肤,让自己显得更加有趣,突然出现在朋友面前给他们一个惊喜,给自己换上一个宝狄的皮肤,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可爱,和小伙伴们一起挑战强敌。



图片来源:《我的世界》手游版地图组件——宝狄­探秘火焰岛

这里面的脑科学原理是,不管你是假装坚持不懈,还是你本来就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这两种行为共用同一个大脑网络,当孩子们“假装”自己是蝙蝠侠的时候,他们的大脑网络跟真的蝙蝠侠的大脑网络一样,都被激活了。

让孩子用一种第三方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冲动,尤其就是增加孩子和冲动之间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远了,他们的“热”情绪就“冷”了下来,孩子觉得是别人在面对这些问题,他们的负面情绪就就不会太多。



画大饼策略

除了转换视觉来增加心理距离,在时间上增加心理距离,让孩子多想未来的好处,少想现在,也能降低冲动,Dr.魏将这个策略称为“画大饼策略”。以棉花糖为例,Dr.魏对女儿说:“棉花糖很好吃,吃棉花糖很开心,对吗?你想想,要是15分钟之后,你就拿着两个棉花糖吃,那你得多开心啊。”

很多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坐不住爱分心,时刻想出去玩,你也可以多用时间词汇,给孩子“画个大饼”。比如:“这些作业马上就写完了,写完作业你就能出去玩,到时候再用不用想作业的事情,你可以尽情地玩,那得多开心啊!”

有时候在《我的世界》里为了采集足够的木头,你需要一直呆在树林里无聊地撸树,你可能很快就会厌倦,想立即逃脱这个烦人的地方奔向欢乐的海滩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倘若此时你给自己一些暗示,再花些时间砍树,你就可以得到充足的原料搭建一个宽敞的乐园了,到时候便可以和小伙伴一起搭过山车,跳弹弹床,那该多开心啊!



给孩子“画大饼”可以提升自控力,这是有研究支持的,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那些常常使用时间词汇的孩子,比如会说“我”即将“写完作业”或“我”稍后“就能出去玩”的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更强,孩子容易分心,往往是因为没想清楚不分心的好处,他们不知道现在看会儿电视和完成作业之后再看,哪个更好,这个时候教他们用时间词汇,放大未来的优势,我们能更好地控制现在,坚持下去。



冷聚焦策略

第三个方法更加侧重刺激本身,棉花糖本身可能不是冲动的诱惑因,能不能控制不吃它取决于我们把它看成什么样的刺激,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比刺激分成两种,一种是能激发愉悦反应的热情绪,比如你看到棉花糖,想到的是棉花糖甜甜的,软软的,这种食欲上的刺激能让你产生愉悦的反应,自动触发想吃的冲动。

另一种是无关情绪的,偏认知层面的刺激,比如看到棉花糖,想到这是一种白色的,小小的,高热量的食物,引导孩子想象这种抽象的,客观的信息,孩子会更加冷静。引导孩子从热刺激转换成更加抽象的认知,这种策略叫冷聚焦策略。

对孩子来说,这种转换可能不是说能转就能转的,工夫在平时,Dr.魏的一个朋友讲过一个故事,他儿子小时候特别喜欢喝可乐,他解决的方法是顺势而为,告诉孩子“既然你这么喜欢喝可乐,我们来研究一下可乐的成分吧!”然后,他教会了孩子看营养成分表,发现一罐330毫升的可口可乐大概含39克糖,39克糖是多少呢?一块方糖是4克,喝一瓶可乐约等于吃下10块方糖,他又继续告诉孩子:“人一天吃糖最好控制在25克之内,对于小孩子来说要更小,你可以选择喝自己想喝的可乐,不过要保证不要超过每天吃糖的最大值,不然会对你的健康有危害,你觉得怎么样?”孩子点点头,答应了。于是,他照着食品营养成分表,带着孩子一起计算,每天10克糖,大概等于多少可乐,多少颗水果糖,多少块饼干,在他的鼓励下,孩子渐渐对食品营养成分表感兴趣了,买什么东西都喜欢先看营养成分表,把计算含糖量当做好玩的游戏,反而对可乐没那么渴望了。

对于一件可能引起孩子冲动而我们又想加以控制的行为,可以增加对它的客观性描述,鼓励孩子更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冲动。

假装游戏,画大饼,冷聚焦,这三个策略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也可以运用到成人身上,当我们感到愤怒时,可以转换一个视角,想一想要是别人遇到同样的情况,他们会怎么解决,当我们想放弃计划时,可以多畅想一下未来,对比一个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权重,当我们受到诱惑时,可以重新评价一下对事物的认知,从热情绪中抽离,冷静下来。

在《我的世界》中也是一样,当我们被整蛊感到愤怒,想一气之下将别人的房屋烧毁的时候,我们不如转换为别人的角度,想一想当呕心沥血修建而成的房屋被毁灭是怎样的感觉。当我们准备抽出铁剑要杀牛的时候,不如想一想,将牛杀掉你或许能立即获得几块牛肉,但把牛留着带回家,以后就能每天都收获牛奶了。



小  结

孩子的理智脑还没发育完全,家长首先要担负起孩子理智脑的功能,在外部环境上帮助减少冲动的诱发条件,建立起规律的日常生活习惯,并且不要怕叨叨,要反复去提醒孩子,从内部因素上来说,孩子冲动可以冲“情绪—认知—执行”链条中找原因,只要教会孩子用对策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让孩子意识到自控力会带来的好处,调节他们的认知,就能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自控力。当然,拥有较高的自控力,学会压制冲动,同样会使《我的世界》中的冒险之旅变得更加轻松愉快哦!快约上你的好伙伴,到游戏中来一起创造更美好的世界吧!






点击好看!分享你的世界!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