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女儿在加拿大上小学:没有课表、没有课本,老师只有一个!!!

2019-2-17 16:04|发布者: 热点新闻|查看: 519|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前言:“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在国内,通常用来调侃一个人的数学成绩太差。可是,在加拿大,却是小学教育的现实情况。中西方教育大不同,孰优孰劣,争论不休。无论老师,还是父母的,都需要透过表象,发现事物本身 ... ...




前言:“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在国内,通常用来调侃一个人的数学成绩太差。可是,在加拿大,却是小学教育的现实情况。

中西方教育大不同,孰优孰劣,争论不休。无论老师,还是父母的,都需要透过表象,发现事物本身深层逻辑。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一位学生家长对加拿大“全科老师”的观察和理解。



01

全科老师是个什么东东?

全科老师?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全科医生”一说,对于什么是全科老师,大多数人都比较陌生,甚至为所未闻。说实在的,我带女儿来加拿大上小学之前,也只是有所耳闻,不解其意。

这事还得从女儿在加拿大入学开始说起。女儿第一天放学回来,我们充满期待,急切想了解新学校的情况,于是一大堆问题都排队等着她呢!


问:“宝贝,让爸爸妈妈看看这周的课表。”

答“没有!”

问:“将新发下来的课本给我们看看?”

答:没有课本!

问:“老师都叫什么啊?”

答:“老师叫帕库娃。”

问:“那其他老师呢?”

“没了”

……


我和孩子的爸爸都半信半疑,满脑都是疑问,以为女儿刚刚入学,环境不熟、语言沟通可能还有障碍,对学校了解不多。做父母自然帮助孩子尽快适应环境。于是,开始了我的加拿大小学探究之旅。

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吓一跳。原来女儿说的,居然都是事实的!没有课表、没有课本,老师只有一个!!!

在国内,我们对依依的教育一直采取放任的态度,对欧美教育仰慕已久,但真正进入“快乐教育”场景里,却依然很唐突,竟难以一下子转过弯来。孩子需要一个适应期,其实大人更需要一个大调整——毕竟我们的思维更固化。

时已境迁,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也有近一年时间,对加拿大教育制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开始比较深入思考这种教育制度的深层逻辑。

在北美甚至欧洲,小学阶段多采取全科老师制,即由一个老师来承担英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主要课程。到了中学阶段,各学科才开始有专门老师。

这与目前国内的教师安排迥然相异。国内中小学都是每门课一个任课老师,一个老师同时教几个班的同一学科,分别称为“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科学老师”,属于“专科老师”范畴,类似医疗系统的“专科医生”一样。

当然,欧美“全科老师”制也并非一概而论,而是根据各地、各学校的实际有些差异。譬如女儿所在小学,中年级阶段的音乐、美术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就设专门的老师,在专业的功能教室上课。

此外,一个“全科老师”也会配备一个助教,协助日常学生管理。在此文论述中,统称“全科老师”,表述更清楚直接一些。




02

全科老师的存在有其自身逻辑

“全科老师”的存在和普及是有深层的逻辑的。研究越多就越发现,许多观点与中国古代教育理念有很多吻合之处。

一是言传身教。直观的感受,这种“全科老师”制度,构建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更紧密的关系。女儿很喜欢她的老师,觉得更亲切,很和善,看惯了国内老师各种冷脸冷面、冷言冷语,觉得这里整天都如沐春风。学生和老师感情,和国内的教育和被教育的师生关系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全科老师”,全天全程的陪伴,也更容易产生信任感。

通常说“教育”,其实包含两层意义,一是“教”,是指知识传授;二是“育”,是人格的养成。人格养成需要长时间耳濡目染。孔子带着门徒周游列国,就是言传身教。中国的传统的私塾,也很大的程度上也是身教。

然而,当下国内教育,只有“教”,没有“育”,学科老师就像走马灯一样,一天几堂课,几个老师,个性和习惯差异很大,孩子要在不同的老师跳转,在心理上会产生不稳定感。譬如我女儿在国内上学时,喜欢一个老师,那门功课就好,讨厌另一个老师,成绩就会很差。

二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自古至今教育的理想,但是,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实现。“全科老师”制,可能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发现孩子的潜能,有侧重进行培养。相反,分科教学,老师只关注单门课的情况,只能从本学科的角度进行评价,就容易误判。(有人会反驳说,班主任可以统筹哦,但实际情况如何,只能哈哈了。)

孔子是是中国第一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因为他就是一名“全科老师”,礼、乐、射、御、书、数,所有功课全教。

三是通识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改革,官方和民间也喊了很多年了,但对什么是“素质教育”却始终莫衷一是。在我看来,素质教育在课内的方向应该是通识教育——将不同学科融合在一起,在课外则是兴趣教育,发挥孩子的天赋。而“全科老师”制则能有效实施通识教育。

知识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关联的。现代中小学教育过早的分科化,将本来系统的知识肢解了。从学科研究的角度,越专业化越好,但基于儿童的心智,过分专业化知识,过细的学科分类,对于孩子的理解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孩子因为无法领悟而产生厌学,比少学一点知识危害更大。

相反“全科老师”讲授通识课程,融会贯通,能够帮助孩子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完整的价值观。

有一天,女儿从学校带回一本“课本”,是一本温哥华历史书,讲到一个名叫温哥华的英国探险家,如何长途跋涉发现温哥华岛。很厚的一本书,其中就包含阅读、历史、文化、地理等众多知识点。



03

全科老师全而不精?

全科!听起来就觉得很厉害。但是疑问也随之而来,一个人要懂得那么多的知识,还要能讲出来,有点难以置信。一开始,我对这种制度也是充满了疑惑,毕竟全能的人是很少的,担心如果女儿的老师不具备这样的才华,不就耽误了孩子吗?孩子教育是不可逆转的,也不可试验的。

带着这些疑问,和一些教育专家进行交流,也找来一些书籍研究,加深了对北美的教育制度、教育理念和逻辑的认知。

首先是教育目标的不同。欧美教育观点认为,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教育应该以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为主,过深过专的知识不仅无用,还可能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整体上知识都比较浅显。女儿四年级来温哥华上四年级,这里的数学还停留在国内一二年级的水平,“全科老师”自然能够胜任了。

浅显并不等于浅薄,相反在很多方面比国内要深得多。

欧美教育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小学教育就开始探究式的教育方法和项目制学习,强调方法论和思维模式的培养,更多是诱导和启发。只要掌握方法,并不需要太深的专业知识。

大家认为的“全科老师”很难实现,都是基于中国小学教育的强度而论的,也是基于当下的教育目标和知识体系进行评判,而没有去思考这些所谓“深度”和“强度”是否合理。

关于全科老师,有种种误区,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为撰写文章,我在网上查询资料,发现“全科老师”在中国也并不什么新事,国家早有提倡,各地也有试验,相关话题讨论在教育界也很热烈。赞成和反对者各执一词,难得有共识。存在很多误区,有必要做一些梳理。

首先,此“全科老师”和彼“全科老师”并非一会事!大部分人都将“全科教师”与“全科教学”混淆了。

一些地方鼓励采取“全科老师”制,即一个人担任多门功课的老师。形象点说吧,一个老师第一堂课拿着语文课本上语文,第二堂课拿着数学教材讲数学,第三堂课带着孩子打篮球。

这不是真正的全科老师。欧美全科老师虽然看起来英文课、数学课、社会课一个人来讲,但不同的是,这些课程是在一堂课里讲。直白点说,在语文里融入历史、文化,在数学里融入音乐和美术。是融会贯通的,讲的是通识课。

“全科老师”不是孤立的,在北美,有一整套教育理念、教育逻辑和教育体系的支持。观摩北美小学课堂,看起来很散漫,但有一个主线贯穿其中。通过对比,才能找到“全科老师”和通识教育在中国难以践行的原因。

在加拿大,十分注重孩子的基本素养和社会能力。小学的教育科目设计上包括英语(English Language Arts)、数学(Mathematics)、科学(Science)、社会学综合(SocialStudies)、外语(French/Spanish/Chinese)、体育(PhysicalEducation)、音乐(Music)和绘画(Fine Arts)等,但是大部分课程是没有教材,更没有统一的教材。这样一来,给全科老师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关于教材问题,我会在以后的课程中专门章节详细讲。

学校也没有严格的课表,不确定每学期、每月、每周、每天要上什么课。这方面,老师有足够的自由度。主班老师对课程安排有很大的裁量权。

事实上,“全科老师”也并非“全能老师”,也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教,更多凸显的是整合能力。

中国是否能实现“全科老师”制,有很多复杂因素,但由此引发关于孩子教育的一些理念,需要教育界充分讨论,需要每个做父母的认真思考的。

第二大误区,是我前面所讲到的“全”和“专”的问题,需要再着重强调一次。如同刚送依依进入加拿大小学所担心的那样,对“全科老师”的能力也充满质疑,心里想的是,术业有专攻,“全”必然不“专”,孩子学不到东西怎么办。

我们却没有去思考,小学阶段一定要那么专吗?哪些知识该学,哪些不该学,虽然有教育大纲,有课程设置,但也是可以质疑的。真正的“专攻”应该是进入中学和大学阶段,以研究为目的。

再进一步思考,“分科老师”就真的很“专”吗?几十年应试教育体制下,课程固化,教师僵化、教育课程套路化。一个备课资料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上课就是完全是照本宣科,甚至自说自话,根本不考虑孩子的理解能力,才是真正的误人子弟。

的确,教育改革问题复杂,难度极大,甚至很大部分来自于家长,就像2018年教育减负制度,来自家庭的质疑声最大。

因此,改革首先要从家长观念改起。

本文来源:我写你读(yangwenxuan0)。


延伸阅读


TED演讲:5招教你提高批判性思维

魏勇:近距离考察美国教育,对这四点印象极深

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老外的这七种方法值得尝试

国外孩子从小就学习区分Facts(事实) & Opinions(观点),因为这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耶鲁大学校长:如何成为一名批判性思考者?

当我们谈论“批判性思维”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

魏勇 | 避免敏感,我们搞间接的公民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美国小学如何上批判性思维课?| 干货

这三个美国小女孩的故事, 告诉你中国的教育还差多远

美国“国家年度教师”:无底线相信学生,永不停止学习

我们欠学生真正的阅读课,一位特级教师在美国中学语文课堂的观察和思考

美国儿童心理学奠基人:应对大人与孩子的“权力之争”,首先要放弃专制与暴力!

无规矩,不自由:美国幼儿园这样教育“熊孩子

美国性教育大纲: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要具备哪些性知识?

一位美国妈妈给儿子使用手机的家规,里面的教育观念更值得借鉴

美国防性侵教育动画,短短7分钟,简单3步,保护孩子!

跟了12年的美国博士后导师,影响我最深的不是科研,而是家庭

林达:美国公民教育第一课

美国教授写给被开除的中国留学生:我就不该录取你

“我祝你不幸且痛苦”:美国首席大法官在儿子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小微学校观察】 | 从细节看美国新型小学的理念——新闻主播走进AltSchool

【年度精选】被惊呆了!美国老师原来是这样给孩子讲绘本的!

美国教师怎么上阅读课

从幼儿园开始,美国就开始科学教育

美国老师和学生的专属打招呼方式,影片疯传全美

美式课堂中的作文教学脚手架:28张写作要点导图 | 干货


德国教育

幼儿园里,中国学守纪律,德国学守规则

德国家庭62条教养规则,让孩子更加自律和自由

两个德国人,甩了中国教育一记响亮的耳光

德国的强大,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德国教育研究部:7岁儿童认知世界的69条清单

德国人周末这样教育幼儿,看完感触太多了!

龙应台:德国历史课怎样讲纳粹

在德国: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爱书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

德国制造的孩子

德国幼儿园三年只学了这些,看起来很无用……

都德的爱国牛皮课

德国人竟然教孩子耍滑头?

北欧教育

让建筑与儿童对话:芬兰Arkki学校不仅仅有1300个小时的建筑课……

辞职带娃去芬兰上小学:儿子以前恨不得假期无限延长,现在天天盼着上学

芬兰的“反校园霸凌”项目告诉孩子:永远不做旁观者

瑞典教育:孩子不需要刻意培养

瑞典幼儿园,让你想不到的十大现象



问对教育,致力于为学校服务。

主要业务有:学校文化设计(包含MIS、VIS、BIS、EIS四套系统)、教师培训(可小班定制)、校长培训(可小班定制)、校本课程研发、教育类文创产品、教育活动策划等,有需求请来电咨询:18980032123(许老师) 18628330132(唐老师)

问对教育学校文化设计案例:

在石家庄,有一所公立小学,从不谈变革,但变革正在发生……

成都,有所公立小学,为你,千千万万遍……

百年晋小,始终走在朝阳的那一面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问对微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