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爸爸的心的柔软度决定了孩子童年的幸福感受

2020-1-1 17:28|发布者: 虎爷汪汪|查看: 590|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开始一段暖心之旅(纯棉时代 品牌传播作品)吃过早餐后给去世的祖先拜新年,孩子妈妈抱着三宝在家,我带着二宝去。问大宝是否要跟着去,大宝犹豫中说不去,要跟着妈妈。我跟她再次确认后就走了。 ... ...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开始一段暖心之旅




(纯棉时代 品牌传播作品)

吃过早餐后给去世的祖先拜新年,孩子妈妈抱着三宝在家,我带着二宝去。问大宝是否要跟着去,大宝犹豫中说不去,要跟着妈妈。我跟她再次确认后就走了。

走出几十米远,听到孩子妈妈叫我,说大宝要去。我站住不动,等大宝过来。大宝也不动,让我过去接她。

我觉得你五岁多了,又跟你两次确认,你现在改变主意要跟着去,离我又不远,完全可以自己走过来呀,于是也不动。

看她没有动的意思,我往回走去接她,大宝却开始往后退,意思是你刚刚没有爽快地答应现在来接我我还不干了。

要是平时,我们就僵在那里了。

有可能她还没学会更好的表达方式,或者虽然会但在当下还不想运用更好的表达方式。可是我不一样了,我知道不管她是不会还是不想,都是因为她有一些内在的需求没有被满足,她所获得的东西还不足以给她提供足够的养料来更新自己的人际反应系统——刷新为一个更为积极、更为熨帖、更其顺畅的系统。

于是我快步走过去,一把把她抱起来:“你不就是想让爸爸抱吗?!那爸爸就抱呗。”抱着她转身一路狂奔,大宝咯咯笑起来。

一场“危机”就此化解。

可是之前很多次我是真不耐烦啊。别说是跟我小时候已经开始干活相比,至少不能比小自己两岁半的妹妹差吧?

外在非我所能控制,遇事向内求索是我的习惯,那就继续探索下:面对大宝这种挑战,我过去几年的反应模式是从哪里来的?这种行为模式和反应系统跟我过去的生活及心路历程有着什么的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基本性格和人际互动模式在童年就定型了。想到这,小时候的一幕浮上了心头。

那次我跟父亲走在从外婆家回来的路上,过了民兵桥,来到大水渠的堤坝上。这个时候我们已经步行了五公里,我感觉很累了,后面的路越走越难。

父亲选择了一条更远的路:沿着防洪堤走;而我坚持要抄近路,下堤拐湾过河。我不明白父亲为啥要舍近求远,其实他跟我解释过:最近下大雨,河水猛涨,过河的路已经被淹了。

走得很累的幼小的我不能接受他的解释(其实是现实),坚持认为过河的路还没有被淹。

父亲往前面走了,我待在原地没动,接着哭了起来。父亲站住,等了我一会,看我并不挪动,又继续往前走。我只好一边哭一边很不情愿地跟上。

父亲说服不了我不等我而去;大宝叫我走回去接她,有时候我就不乐意,只愿意在原地等她,如果她不来,我就走了。表现形式不一,但背后潜藏的作为父亲一方的心态和感受是一样的: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这么不体谅大人!明明是你自己的原因,凭什么要我让步来配合你?

对这种情境中的孩子来说,呈现形式不同,背后隐藏的需求是一样的:爸爸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对我温柔以待?等待我对现实的理解与接纳,对于我爱的渴求给予更多的回应。

父亲做了他作为一个父亲在那个年代所能做的最好的,没有打骂我,也没有强迫我(拖着我走)——打骂和强迫是作为家中权威和强势一方最简单最直接最偷懒的应对孩子哭闹的方式,可以说是顺手拈来毫不费力。可也正是这样的毫不费力和简单粗暴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是通过强力把孩子没有满足的需求打压了下去,让孩子忍气吞声。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可父母对待自己的这种方式,并以自己的逻辑使之合理化,其表现形式一方面是否认自己需求的合理性,一方面是耳濡目染习得对待这种需求的方式,也就是等自己长大成人、养儿育女以后以同样的方式——打骂和强迫——对待自己的孩子。这也是一种代际传承。

打骂和强迫孩子可以说是无师自通,人人都会。但其实这所谓的“无师”其实是“有师”,这个“师”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或主要养育人,是自己长大时的养育环境和身边的榜样。

今夜这两个相隔三四十年的情景同时窜到我意识中来。父亲是一个足够好的父亲,而我起点不同,理应做得更好,才不枉对牵涉三代人的两代情绪流转到我这里扬起的漩涡和激起的涟漪。

在一个物质不匮乏的和平年代,爸爸作为男人,在对待孩子上,哪个更好更称职,相互比的也许并不是谁更英俊潇洒谁更腰圆膀粗谁更腰缠万贯,而是谁的心更柔软。

爸爸的心是柔软还是强硬,决定了孩子的童年感受是甜蜜是苦涩是创伤还是小确幸。可以说,爸爸的心的柔软度决定了一个孩子童年的幸福感受,也决定了一个孩子童年记忆的幸福度。

一个爸爸,可以改变一个孩子!

(时大宝5岁7个月)



—END—

愿你与爱结伴

一生欢喜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你的每一次转发,都是爱与光的传递




扫码关注

看更多原创好文







预约心理咨询或阿卡西记录阅读,请添加右边微信或致电18128561089





  作者及咨询师/阅读师介绍

曹建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阿卡西记录阅读及疗愈师。世界500强企业从事市场、战略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15年,在探索人生课题时认识到助人是此生的使命,持续走在认识自己并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擅长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及个人成长等议题的探索,期待与你的相遇。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