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不想害孩子一辈子,家长的这个习惯一定要改

2020-3-23 03:28|发布者: 热点新闻|查看: 113|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在育儿一线挣扎的焦虑妈妈最近同事小米很焦虑。在公司里抓着女同事就会问:“你家孩子多大了?遇没遇到过学东西学不会,或是不愿意学慢吞吞的情况?再过几个月就是幼升小的面试了,这样下去上不了重点小学可咋办啊! ... ...




在育儿一线挣扎的焦虑妈妈

最近同事小米很焦虑。
在公司里抓着女同事就会问:“你家孩子多大了?遇没遇到过学东西学不会,或是不愿意学慢吞吞的情况?再过几个月就是幼升小的面试了,这样下去上不了重点小学可咋办啊!”
没有孩子的女同事被问得一脸懵逼,而同样奋斗在养娃一线的我,却有点感同身受。
这也是很多妈妈会遇到的问题:孩子跟不上大部队怎么办?孩子总比同龄人慢半拍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焦虑无济于事,或许我们应该停下来思考,孩子为什么会走得慢?



催着孩子“走快点”会让孩子的成长陷入混乱
我们总是想要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所以提前给孩子准备好各种东西。
但是我们都忘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律”。
只有按照生长时间表成长的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好。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曾经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双胞胎爬楼梯”实验:
格赛尔找了一对46周的双胞胎,将他们作为实验对象,并为他们设计了一个五级楼梯作为训练工具。
实验从47周开始,实验开始之前,两人都爬不上一级台阶。
格赛尔在双胞胎中随机选择了一人,作为训练双生子(the train twin),记作T。
另一名作为控制双生子(the control twin),记作C,不进行任何训练,身边甚至也没有楼梯。
实验开始,T开始进行爬楼梯训练,每次10分钟,共训练6周。
经过6周的训练,T可以顺利爬上楼梯,并且用时很短。
而这时,将C放置在楼梯附近,几周前一级楼梯都不能爬的C,竟然在没有任何人帮助、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情况下,一个人爬到了楼梯顶端。
接下来也对C,进行了2周同样的爬楼梯训练,并与T进行对比。
结果却发现,虽然T比C提前几周开始训练,但最终两人爬楼梯的能力,却没有显著差别。
也就是说,即便T提前了几周训练,但并没有体现出很大的优势。

双生子爬楼梯训练图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为孩子准备好一切,孩子却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快速成长的原因。
在他们到达成熟准备之前,就算经过再多的训练、逼迫,结果可能都不尽如意。
而一旦达到那个成熟点时,当他准备好的时候,无需我们逼迫,他们心里的内驱力,就会驱动他们不断尝试。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节令,不要着急,孩子走得慢、不愿意走,可能是他们正在准备。
而一味地督促,可能会适得其反。
所以,在孩子没准备好的时候,与其揠苗助长,不如循序渐进。
慢慢地赶路,才有心情欣赏路边的美景;
慢慢地成长,才能体会到更多的幸福。




孩子“步伐慢”,不一定是坏事

况且,孩子节奏慢,未必是坏事。
1.节奏慢的孩子,更善于思考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最感谢父母的一点是什么?”
一个回答这样写道:
“我最想感谢的是,我父母接受了我的成长节奏。在身边的小朋友辗转于各类兴趣班时,他们允许我自己摸索兴趣,而非强制。
在同学都忙碌于各科补习班时,我可以在家里慢悠悠地思考课上的数学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
虽然我好像总是比他们慢了半拍,但现在来看,我也并没有比他们差啊。
相反,在一次次的思考数学题中,我锻炼了我的逻辑思考能力,在没报啥班的情况下,拿了一路的数学竞赛奖。”

所以,不要老是囿于孩子跟不上怎么办,放平心态。
孩子的慢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
他们不是反应迟钝,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代码,去归纳、去演绎。



2.节奏慢的孩子,准备得更好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词,叫蓄势待发。
蓄势待发,先蓄势,后待发。
我们总是喜欢孩子长得快点,再快点,可是如果没有蓄势的过程,又怎么能整装待发呢?
有一种叫做毛竹的竹子,在种下的前五年,无论怎样悉心照料,总是不见长,最多也就长3厘米。
但在五年后,随着春雷一响春雨一落,它便随着雨水,开始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疯长,40多天便可长到30多米。
孩子成长不也是这个道理吗?
我们总觉得孩子成长得太慢,但其实他们只是在为后续的成长,积攒力量。
四五岁的小外甥,上的是双语幼儿园,她妈妈曾经因为他总是不开口说英语,不止一次地被叫到幼儿园约谈。
无论怎么引诱、教导、恐吓,小外甥都不开口说,甚至连心理医生都看了,但是结果显示是一切正常。
就在他妈妈都要放弃的时候,有一天,她惊喜地发现他在对着玩具,大段大段地说英语,并且发音特别标准。
看吧,孩子总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们惊喜。
顺其道而行,非反其道而制。
接受孩子的慢,如果孩子跟不上,那就等一等。



改掉“急性子”聪明的妈妈,都会等一等

等一等孩子,屏蔽外界的声音。
我们之所以焦虑,之所以抓狂,是因为听到了太多外界的声音。
今天A说,教育制度改革了,不抓紧就考不上大学了;明天B说,我家孩子已经达到什么什么水平了;后天C又说……
所以我们慌了,开始催孩子快点。
但是孩子还没有准备好啊,我们催又有什么用呢?只会徒增烦恼与焦虑。
适当屏蔽外界的声音,静下心来做一个自己的选项,听一听自己的声音:“我们,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孩子?”



等一等孩子,不再只关注眼前。
尹建莉曾在一个分享中说:“焦虑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疯狂的压榨,可能会取得短时间的荣耀,但长期来讲对孩子是有害的。”
确实是这样,拽着孩子一直跑,从不问一问孩子愿不愿意,就算当时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长期看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很大的伤害。
数学上有两个增长模型:对数型增长和指数型增长。
对数型增长,开始增长极快,但到了某一个点之后,加速度趋于0,速度也趋于平衡。
而指数型增长恰恰相反,刚开始的时候,它的增长速度是极小的,但一旦到了某一个点,加速度便开始一直增大。
童年很短,一生很长。
人生不止有童年,希望我们的孩子,都可以是指数型成长的孩子,加速度不断增大,去追逐更宽广的人生。
最后,引用《菜根谭》中的一句话:“岁月本长,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风花雪月本闲,而扰攘者自冗。”
慢下脚步,享受人生;慢养孩子,静待花开。
作者简介:罗小白,写走心的文字,做走心的人,希望与你不期而遇。本文首发秋葵妈妈,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做有远见的父母。
-End-
你好,这里是夜听,我是刘筱。
我在后台收到了很多听友留言,很多父母说自己在育儿方面有许多困惑。因此,为了帮助大家,我们建立了一个专门的育儿公众号-秋葵妈妈。任何一个有思考的、爱孩子的爸妈,都不应该错过。

长按下方二维码,一起做最好的父母~~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