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孩子从“小饭渣”到“饭扫光”,我用了21天

2020-3-25 15:39|发布者: 热点新闻|查看: 116|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点击蓝字关注我哦我为什么要调整孩子的饮食习惯小米快16个月了,穿上衣服刚好20斤。从生长曲线看体重,一般都是刚贴着平均线,有时还能比平均线低几个百分点。从5个半月开始加辅食,一岁前2顿饭,一岁后3顿饭。我发 ... ...
点击蓝字关注我哦


我为什么要调整孩子的饮食习惯


小米快16个月了,穿上衣服刚好20斤。从生长曲线看体重,一般都是刚贴着平均线,有时还能比平均线低几个百分点。从5个半月开始加辅食,一岁前2顿饭,一岁后3顿饭。我发现她吃得少是从一岁后开始的,观察和反思了自己的喂养习惯后,从她15个月开始调整喂养习惯。差不多20来天,效果已经很明显了。

小米还在母乳喂养,1岁以后除了母乳,还添加了全脂纯牛奶,以及日常3顿饭和少量水果。她出生以后大部分时间,我单独带她,所以14个月前,我没有正经的给她做过辅食。1岁前主要是各种蔬菜水果肉类弄成沫沫直接和米粉搅拌在一起,做起来省时间不费力,她吃得也很愉快。我也尝试过做点小饼子之类的,她不爱吃,我就没有继续尝试了。

因为孩子的发展要综合来看,看她的精神状态,身体发育,认知和社会化发展,所以只是体重低一点,我是不担心不焦虑的,她身高一直是比平均线高的。生长曲线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参考值,孩子的发育有个体差异,体重也是一样,所以没必要为了它忧心忡忡。那我为什么会调整她的饮食习惯呢?因为我发现她不会嚼!吃东西不怎么咀嚼,凭嘴巴大小一口吞,吞不下就用舌头抵出来。

她1岁前辅食虽然以米粉为主,12个月到14个月是粥和细面为主,但配菜的颗粒度都是根据她的年龄增长有加大和加硬的,并不是吃得很精细。而且从她最开始加辅食,我就一直一边说一边示范的引导她,小口小口吃,一口吃完再吃另一口。东西吃嘴里要咀嚼,嚼碎碎再吞。但我一直观察她到14个月,发现她吃东西有2个特点:1是喜欢嘴里塞多多的食物,2是不爱嚼,爱硬吞。所以她15个月开始,我就正经做辅食了,给她炒点土豆丝,西蓝花,豆腐,土豆泥肉蛋卷,炒西红柿鸡蛋,炖排骨,蒸鱼等等。现在她一到饭点就围着我转,想吃饭。以前三顿饭,就晚上这顿吃的量算正常。早饭和午饭基本不咋吃,纯牛奶的量也是50-80ML之间。经过半个多月的调整,她三顿饭的饭量都明显增加了,纯牛奶的量150-200ML之间,最重要的是咀嚼和吞咽能力跟14个月前比有了大幅提升。

分享我的5点做法


  1.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孩子吃得少的时候,有些大人会说,孩子挑食,孩子不好好吃,孩子不是好孩子等等给孩子下定义。有个笑话是这样的,“小孩子说你们大人都不挑食,因为你们买的都是自己喜欢吃的。你们怎么会挑食?”孩子3岁前,对多数食物没有整体的认识,口味也没有固定,东吃吃西吃吃很正常。大人轻飘飘的给孩子贴个挑食,不好好吃的标签,只会让孩子更不爱吃饭。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孩子跟成人一样是一个完整的人,刚出生的婴儿他也会思考和判断。而他思考和判断的根据,就是大人的反应和语言。所以孩子是朝着你贴标签的方向去成长的。我一般会尽量给她多做几个菜,基本上一顿3个菜,再加主食。看看她爱吃什么。她吃得少的时候,如果我担心她吃得不够,我也会就事论事的表达我的担心,这顿吃得有点少啊,是不是不合胃口啊,还是不饿呀?吃了两口就饱饱了?妈妈做都做了,你给个面子尝一尝啊。跟她撒撒娇,她基本就给我个面子,再吃几口。所以我标题的“小饭渣”是打引号的。

  2. 引导孩子吃饭的兴趣:有人喂孩子吃饭的时候,边喂边吓唬孩子。“你不吃饭,就长不高了”“你不吃饭,妈妈就爱你了”“你不吃饭,就不是好孩子”“你不吃饭,会被警察叔叔抓走”,网上流传的视频,孩子不吃饭,就转身喂孩子的毛绒娃娃,娃娃不吃,就当着孩子面打毛绒娃娃,孩子马上就开始吃饭了也是这种恐吓类型的,这种类型走极端了就开始因为孩子不吃饭打骂孩子了;有忽视孩子的,孩子吃饭的时候想喝饮料或想吃零食,因大人不答应,开始尖叫咆哮哭泣,大人板着脸在一边,不理孩子,还说孩子死倔的;有贿赂型的,“你把饭吃完,可以看电视,吃零食等等”。

    我总结了一下,孩子不吃饭,多少人的常规操作就是这三种,恐吓甚至打骂,忽视和贿赂。那这3种方法的实效有效吗?孩子会因为大人的恐吓、忽视、贿赂而养成一个好的吃饭习惯?对吃饭这件事感兴趣,有期待?我觉得很难,换我不吃饭,别人用这三个方法对我,我肯定不会认为吃饭是一个值得做的好事,反而能躲就躲。

    我们可以把恐吓的语言转变成积极的期待,吃多多,长壮壮。身体壮壮,身体棒棒,就可以做好多有意思的事情。把吃饭和她的生活联系起来。她的朋友,她喜欢看的绘本,或者动画人物。但是2岁前我不会建议家长给孩子使用电子设备,尤其是看电视,看视频。这也是美国儿科协会的建议。简单说下原因,孩子在童年期,是需要跟真人和真实的世界互动,尤其是3岁以下。她的大脑在主动的建构他对世界的认知。而视频的输入是单向的被动的,会阻碍孩子大脑神经元的连接,而且爱看视频的孩子语言和社会化发展一定是迟缓的。我很少用“一定”这个词,但孩子的语言发展是一定需要跟真人互动的,尤其3岁前,再好的点读笔再好的动画片都不行。扯远了,再回来说把吃饭和孩子生活联系起来的事情。我女儿喜欢跟别的小朋友玩,我就会告诉她,吃多多,长壮壮,身体棒棒,你就可以多出去和姐姐玩了。你看姐姐跑得好快,跳得好高,你饭饭吃多多,身体壮壮,你也可以跑快快跳高高。我还会给她比手势,动作,身体壮壮什么动作,身体棒棒什么手势,全方位的加强她的理解和记忆,其实就是一遍遍正面强化,吃饭的好处,让她不抗拒吃饭,觉得吃饭有意思。

    但是油盐糖一定要严格控制,过量的调料会给孩子身体发育造成负担。尤其孩子爱吃甜食和零食。家长可以打印一张食物金字塔放在家里,没事就跟孩子一起看看,告诉孩子我们的饮食结构是什么,为什么甜食零食要控制。跟孩子好好沟通,孩子也是很愿意遵守的。另一方面,家长也不要从一开始就给孩子吃很多零食,这也是孩子爱吃饭的关键。

  3. 观察孩子:经过前两步的不贴标签和引导孩子吃饭的兴趣,就来到了观察孩子的步骤。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大人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喂养方式和孩子身上就好了。没有必要焦虑,别人家孩子多重,吃饭一顿好几碗。观察孩子,最近生活习惯怎么样,吃饭吃得多是为什么,饭量减少是为什么?是心情原因,还是饭菜不可口,还是口味变了,还是咀嚼和吞咽能力没有熟练等等。养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去观察自己的孩子,TA的生活习惯,喜怒哀乐,处事方式,去思考怎么样才能帮助TA成长,发展各个阶段相应的能力。发现自己的盲区,比面对孩子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更重要。我女儿饭量小,我没有一上来就贴标签,也没有威逼利诱她吃饭,就是观察她,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吃什么容易,吃什么有难度,然后反思自己的喂养习惯,有什么地方是造成她不爱咀嚼的原因。再假设是因为这个原因,一步步做辅食给她,看她吃饭的反应,再来验证我的假设,我的原因找的准不准。

    14个月前,她的饭菜我几乎没有加过任何调料,包括盐。因为我自己也查过资料,孩子吃盐是为了补钠,但日常事物里孩子需要的钠已经够了,所以2岁前,不需要特别吃盐。加上我偶尔给她吃加了一点点盐的食物,她不喜欢所以我整体来讲就没有给她吃盐。15个月后,我尝试给她的食物加一点点盐,一点点生抽,有时候加点十三香,香油,橄榄油啥的,她慢慢开始接受有调料的食物,并且饭量增多了。也开始针对她不嚼东西,做一些完整的食物,比如整根排骨,一个个西蓝花,玉米,而不是像14个月以前那样,用食物剪刀把所有食材剪得碎碎的。她最开始吃完整食物的时候,会放嘴里咬一下,然后全部用舌头抵出来。一顿饭,吃不了几口。我在旁边会引导和演示给她看,一点点咬,咬碎吞进肚肚里。慢慢,她会咀嚼了,但她不会吞。咬碎的食物,直接从嘴里往外吐,我还是引导和演示。咬碎碎要吞进肚肚。她很爱听“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对我笑,夸我是好宝宝”这首童谣,我就改了一下“嚼啊嚼,嚼啊嚼,嚼到肚肚桥,肚肚对我笑,赶紧吞掉它”用她熟悉的东西去引导她。每次吃完饭,我会说来,妈妈听听肚肚,饱饱没有?然后趴她肚子上听。她会得意的说,饱饱。

    总结一下就是,观察孩子的行为,假设原因,再调整自己的行为去验证自己假设的原因,看看有没有效果。如果效果不好,就继续观察,继续找原因,开始新一轮的假设。当然孩子不是机器,不是手机,不是你现在按一个键,TA马上给你弹出一个页面。即使你找准原因了,也要一步步,贴近孩子的承受范围去调整,这个过程肯定是起起伏伏的,不是你按一下键,马上就完成的。

  4. 贴近孩子最近发展区:怎么去看孩子的承受范围呢?用维果斯基的话说,就是最近发展区。能力的拓展在3个区域展开,安全区,最近发展区和挑战区。安全区是指可以很熟练完成的技能,最近发展区是在安全区上拓展一点,要求稍稍高一点,在别人的指导下可以完成的。挑战区是难度太高的区,如果直接把要求定太高,人会逃避任务,行动瘫痪。游戏都有新手任务,上班都有入职培训,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先让你在安全区,一步步往最近发展区上蹦。不会一上来就让你单挑BOSS,或者谈重要业务。在观察孩子的基础上,给孩子适当增加一点吃饭的要求。比如我女儿,能吃土豆肉泥后,我就开始炖排骨,炖得软软的,给她试试。第一次炖的时候,她把排骨咬碎后吐出来,我隔几天又炖了一次,她就能把排骨吞下去了,菜量也是一点点的给她增加。磨合稳定了,就能大致知道这段时间的饭量在什么范围。

  5. 吃多少孩子自己决定:孩子生活的自主权是他发展自信和自尊的基础,我就不展开说了。所以孩子吃多少,交给他自己决定。很多孩子不爱吃饭,因为大人爱硬喂,大人觉得要多吃,大人觉得你吃得少就是少,大人说够才够。大人关系孩子,想孩子多吃,我们可以理解。但胃是孩子的,吃多少是要TA自己决定。所以要允许孩子说不,要尊重他的想法。你好好倾听孩子的想法,他的“不”被大人尊重,被大人倾听,他有这个被倾听的经验,他才懂得反过来倾听大人的要求。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孩子不好沟通,那是因为你对孩子只有标签,只有要求,你不倾听他,他为什么要倾听你?再扯出去讲一下,孩子专注力的发展跟听觉信息有很大关系,你倾听孩子讲话,就是在帮他发展专注力了。我是这样教我女儿说不的,你饱饱了吗?不想吃了,就跟妈妈摆手手。我一边说一边摆手给她看。所以,只要她摆手,我就会抱她下餐椅。她很好沟通,自我控制和情绪发展都不错,因为她知道,我会倾听她的感受和想法,会尊重她。当孩子在家里有说不的权利时,TA自然不会用哭闹的方式跟你交流。但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当妈的肯定都想孩子多吃一口,再吃最后一口。我也一样,所以我女儿摆手以后,我会回应她,不吃了是吧,那我撤餐盘了啊,你看看餐盘上还有没有你想再吃点的食物?说来也神奇,几乎每次,她都会再多吃几口。要是明确不想吃了,我就直接撤餐盘。

    关于允许孩子说不,肯定有人会跑到另一个极端。那是不是只要孩子说不,就都满足呢?孩子不学规矩吗?当然不是,我认为只要不违反原则,孩子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没有冲突,孩子说不,都是可以沟通,变通的。在我家,安全是第一大事。她要爬窗台边桌子上玩,窗户没有防护网,我就不会允许。哪怕她情绪激动,表现委屈,甚至哭泣,我都是不允许的。并且我会告诉她原因。窗台边危险,摔下去“beng”,会痛,我要对你的安全负责。如果你摔下去,我会很担心很难受。我这样跟她说,是因为在日常生活里她明白了危险的概念,明白“beng”是摔倒是痛。我一直用她能理解的话跟她沟通。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孩子不听话,说不听?只有打骂才听话。因为他们没有考虑过他们说的话孩子是否明白,是否在生活里已经明白了某些词的具体含义。还有一种情况,我也会拒绝她。就是我的需求和她的需求有冲突时。比如我很饿的时候,我在吃饭,她想我陪她玩,陪她看绘本。我会说,现在不行,你要等我吃饭,我很饿,我没有力气,就不能陪你玩。你去看尼克劳斯在干什么?她有本绘本的兔子叫尼克劳斯。只要她不是想睡觉,一般都会满足我的需求,让我吃饭。

    有原则的允许孩子说不,TA并不会成为一个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熊孩子,反而TA更能理解你,理解人和人有不同的想法,并且知道你和TA在某些事情上有不同的想法,你依然在不违反原则的范围内去跟他协商,去满足他需求。反过来TA也会因为你的做法,学会在你们意见不同时,尊重你的想法,更多时候更大概率去遵守你的原则。

结语


做父母的不要因为孩子暂时的饭量小就焦虑,有挫败感。孩子的成长是长期的动态的,随着孩子身体发育越来越好,能吃的调料越来越多,胃口肯定是越来越好的。把孩子吃饭的事情拉长到5年10年来看,做好培养吃饭习惯5步法,养孩子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你付出多少爱和智慧,就能收获多少。

点个“好看”你懂得!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