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孩子:清明节,我想和你聊聊生死

2020-4-9 03:04|发布者: 热点新闻|查看: 179|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妈妈,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人又为什么会死?”当孩子一脸懵懂地问我们关于死亡的话题时,我们该如何作答,才能让他们既理解死亡的含义,同时又能不畏惧死亡带来的恐惧?——虎妈﹏﹏﹏﹏作者 | 哎呀妈来源 |男孩 ... ...





“妈妈,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人又为什么会死?”当孩子一脸懵懂地问我们关于死亡的话题时,我们该如何作答,才能让他们既理解死亡的含义,同时又能不畏惧死亡带来的恐惧?——虎妈

﹏﹏﹏﹏作者 | 哎呀妈
来源 | 男孩派原创



亲爱的孩子:
你看,这清明的雨绵延不绝,你是否也读懂了今年的不寻常呢?每日止步在家,疫情资讯纷至沓来,大家心里像压了一团散不去的乌云。往年的清明,你不是陪着我们回乡下上山扫墓,就是跟老师同学去烈士陵园瞻仰英雄。可今年特殊,疫情仍未完全结束,陵园暂停开放,山上也不允许聚众。所以我和你爸爸决定今年清明不上山了,改为网上祭扫。可你却不理解,觉得在网上弄这些,太形式主义了。看到你一脸疑惑的样子,妈妈决定要通过这封信,告诉你:恰恰是因为我们经历了这场浩荡的疫情,才更应该读懂每一年清明节的意义。




仪式,是为了不要遗忘
今年真是多灾多难!如今,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球,夺走了五万多人的生命。3月7日,那个本该是休息的夜晚,福建泉州欣佳酒店突然发生坍塌,导致29人遇难。3月30日,济南-广州T179次列车脱线失事,造成1死127伤的惨痛后果。同一天,四川泸山山火燃起,吞噬了19条生命,如今火势依旧迅猛。每个鲜活的生命成为冰冷的1,2,3,4……,一切似乎与我们毫无关系。可仔细想想,这些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又一个的生离死别。我们看到的是数字,他们的家人看到的,却是余生的绝望和痛苦。还记得五年前吗?外婆家养的宠物狗阿奇老死了,你哭得心碎。它的离去猝不及防,年幼的你无法适从:怎么常陪伴你的好伙伴,说没就没?外婆不忍心你难过,特地在后院弄了个土茔,让你想它的时候就在那坟上插些花,当作悼念。那天午后,你跑到田地里摘了一大堆野花,插在坟上,说永远都不会忘记阿奇。 单纯善良的你还说,以后养狗,一定要叫阿奇。思念在,生命犹在。这便是你“留住”阿奇的方式。脑科学家大卫·伊格曼曾说过:

“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

第二次,在追悼会上,人们宣布你的个体生命逝去了,人际网络消失了;

第三次死亡,是被活着的所有人遗忘了,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
自然发展规律下,死亡是每个生命无法逃避的归宿。然而,它不是生命的终结,遗忘才是。正因如此,我们需要一个仪式,寄托对逝者的无限哀思和惦念,在默悼中感怀昔日那一幕幕美好和温暖的回忆画面。过清明节,是提醒自己不要忘了那些重要、可爱的人们。记忆在,他们便在。




不知死,焉知生
孩子,你可能感觉到,家里的长辈都不喜欢提及“死”。只要提到,大家立马就来一句“呸呸呸,大吉利是”。当初阿奇走了,外婆也不说“死”,而是说它去了天堂,过上更幸福快乐的日子。乍一听,似乎没问题。直到一次你读完物理学家霍金的故事后,突然感慨道:“要是我像他一样动弹不得,还不如死了去天堂更好。”当时妈妈愣住了,也自责自己没和你探讨过“死”。不知死,焉知生。轻看死,便不懂得珍惜生。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一个片段,令人动容。小男孩盖贺克打破学校壁砖被麦神父惩罚后,一直怀恨在心,寻思要加害报复。有次他逮到机会,设计小机关刺伤麦神父。诡计得逞,他心存侥幸,不成想自己已酿成大祸。老师要他照顾伤者,将功折罪,那时他才意识到自己做了很不好的事情,倍感内疚。当麦神父病情恶化,要住院治疗时,他更是惶恐不已,问了一句:“他会死吗?”

那一刻,他抱罪怀瑕,多希望蠢行没有发生,麦神父无恙如旧。这便是轻看“死”的下场。以为死亡是儿戏,就感知不了生命之重,性命之贵。演员陈坤在见证亲人离世后说:“当我了解了死,更珍惜生。”唯有读懂死亡所带来的一切,才能读懂生命的意义,珍惜所有。避而不谈,容易带来误解和无知。孩子,“死亡”不是摆脱痛苦,逃避现实去“极乐世界”。它不容小觑,需要我们探索解读。明白透了,便懂得珍惜时光的重要,充满力量、坚定地活出自己的意义。




死亡隔开距离,但不隔开爱
想起去年参加姑姥姥葬礼时的情景。所有长辈身穿黑衣哭成一团,气氛甚是压抑。回家的路上,你难过地问:“妈妈,你也会死吗?”我愣了一下,决定不隐瞒你:“会。但是不要怕,会有别人照顾你的。”这个看似完美的回答,在你心里掀起了波澜。之后两周,你常问我同样的问题。有一天,你情绪憋不住大哭了一场:“我不要别人照顾我,我就要妈妈,我不要你死!”原来你是怕我离开后,没人像我一样爱你。是啊,你不过是个孩子,最想拥有爱和陪伴。那时妈妈紧紧抱着你,一字一句地解释:“别怕,不管爸爸妈妈在哪里,我们对你的爱永远不会少,也不可能少。”心中的疑惑得到解答,你终于不再纠结了。有一个故事:


国外有位爸爸,在女儿16岁那年去世。去世前,他特地在花店定了5年的花,想让女儿每年生日都能收到祝福。痛失爱父的女儿难过万分,却在感知爸爸如影随形的爱后,瞬间多了勇气和自信。孩子,这便是父母的爱。就算不再一起,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心意,永远都不会从你们的人生舞台上消失。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人生的真相是,总有一天爸爸妈妈会先行离开。就算无法陪你走向人生终点,可你的初点有我们的参与和见证,这就足够感恩了。愿你不害怕死亡带来的分离。它隔开的是距离,而不是我们彼此心中的爱。




如今我们经历疫情,见证生生死死,而清明节恰好给我们谈论死亡、探讨生命意义的机会。中国有句老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唯有慎重看待生命消逝、心存敬畏地纪念缅怀先人,才能懂得生命,向往真善美。
为心中所爱,我们缅想悼念,好让他们不随岁月斑驳失去存在过的痕迹;敢于直面死亡,正确解读它,才会体会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的美好;不害怕分离,确信爱永远常驻,便能加倍珍惜此刻所拥有的一切,不荒废挥霍。
死亡像是花开花落、潮涨潮汐。不管我们遭遇何种处境,只要认认真真地活,活得深刻明白,就无须担忧害怕。孩子,愿你能够读懂“死亡”的力量,它总会不住地提醒你,珍重生命,珍惜时光,珍爱你所拥有的美好。这样,你便拥有“向死而生”的勇气和坚韧,笑对人生,不负韶华,成为最好的自己。爱你的妈妈



*本文系男孩派原创,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200万精英家长都已关注我们。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育儿先育己,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男孩派

每早七点陪你一起成长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