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今日晚安绘本丨我的爸爸真麻烦

2020-4-25 08:09|发布者: 孤傲神话|查看: 122|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爸爸,不可替代的角色爸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角色。遗憾的是,众多的幼儿文学作品并没有给予爸爸应有的位置,即便写到爸爸,不是威严如狮虎,就是沉默如长颈鹿,似乎天底下的爸 ... ...



爸爸,不可替代的角色

爸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角色。遗憾的是,众多的幼儿文学作品并没有给予爸爸应有的位置,即便写到爸爸,不是威严如狮虎,就是沉默如长颈鹿,似乎天底下的爸爸都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我的爸爸真麻烦》才具有了它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你看,"我"的爸爸在一家"跌得快"公司做一份让人烦透了的工作(苦巴巴的表情足以证明这一点),为了排遣烦恼,他不得不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花在捣鼓机器人上--这是他的兴趣所在,也是惟一能让他忘却烦恼的快乐源泉(美滋滋的表情足以证明这一点)。

然而,要创造就免不了失败,免不了惹麻烦:比如,兔子割草机会长驱直入别人的领地,撞倒栅栏,破坏草坪;比如,机器人们会在弟弟的遥控下冲上街道,撞断路灯杆,砸碎玻璃,害得爸爸赔了很多钱……

爸爸的执着最终获得了成功

不过,执着还是使爸爸获得了成功,创造也给爸爸乃至全家带来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所以,当父与子都开始做机器人时,我们有理由相信:爸爸的创造精神也同时传给了儿子--尽管创造的过程中仍然免不了失败,免不了爆炸之类的麻烦,但是,麻烦中孕育着希望,麻烦中孕育着快乐。从这个意义来看,书名《我的爸爸真麻烦》,其实正是对爸爸创造精神的褒奖,只不过作者运用了一种幽默调侃的语气罢了,否则,她为什么要把这本图画书送给爸爸会发明好玩东西的乔娜、凯洛琳和罗森呢?

期待爸爸带给孩子的有益作用

当然了,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位爸爸都成为"我"的爸爸那样的发明家;但是,我们真诚地希望:每一位爸爸都能在家庭中发挥妈妈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每一位爸爸带给孩子的麻烦,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麻烦。这样,孩子的身体里就不仅仅流淌着爸爸的血液,也流淌着爸爸的爱、爸爸的美德、爸爸的智慧、爸爸的性格魅力了。我们相信:孩子只有获得了阴柔与阳刚互补的营养,他(她)的身心才能够真正健康地成长








































运动宝贝妈妈课堂
贝宝群妈妈问:“想问下孩子22个月,看见小朋友喜欢主动去玩,但是会上手,比如打一下或者挖一把怎么解决呢?”
答:首先爸爸妈妈要自查一下,在制止宝宝行为的时候,有没有上手拍打一下示警之类的行为?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直观的家庭教育,宝宝很容易学习父母解决问题的模式。
其次,宝宝不知道如何表达,才会出现这种,“手比嘴快”的反映。作为家长,要耐心多次正确引导宝宝正确的和小朋友交流的沟通方式。比如,一边递给宝宝一个玩具,一边跟宝宝讲:宝宝想玩小朋友的玩具,不如拿我们这个小汽车跟哥哥换。引导他正确的方式,远好过直接干涉。

宝宝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1、挫折
有研究证明,挫折是引起宝宝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宝宝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努力尝试仍遭遇失败或者受到别人侵犯的时候,最容易爆发攻击行为。比如,宝宝一个人玩得正高兴时,别的小朋友干扰了他,抢走了他的玩具,他就会采用口头的或身体的攻击行为来对付小朋友。
2得不到关注
当宝宝长期得不到家人或小伙伴的关注,也会引起他发生攻击行为。比如,有些宝宝被家长忽略后,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大人的关注和自我的满足。
3获得“成就感”

当宝宝感到自己无能,希望获得“成就感”时,也可能通过攻击他人以表现自己的强大,满足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比如,宝宝无法从别的方面得到表扬和重视时,就可能会通过打架而“出名”,让家长重视,让同伴惧怕,从而获得所谓的“成就感”。








如何纠正宝宝攻击行为?





在儿童心理学上,宝宝所表现出来的“暴力”行为称为儿童攻击性行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宝宝具有攻击性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加以纠正。那么,家长要如何纠正宝宝的攻击行为呢?

1、倾听宝宝
理解宝宝想要什么。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要运用反映式倾听的策略,以发现宝宝出现攻击性行为的真正原因,应把焦点放在“宝宝究竟想要什么”,而不是仅仅探究“宝宝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行为。

2、冷处理
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家长可以用一种冷处理的方式来对付他的暴力行为——把他关在房间里,让他平静下来,再跟他讲道理,并教会他正确的处理方式。







家长绝不能出现以下的做法




1、别出手打宝宝
告诉宝宝不使用暴力的最佳策略就是父母以身作则,别用暴力来控制宝宝的行为,不论宝宝犯了何种过错,父母动手打他都是一个负面的影响远大于正面的效益的手段。

2、别制造宝宝的罪恶感
宝宝有攻击行为时,家长不能这样大声嚷嚷:“你让那小朋友受伤了。”这种说法或许有立即的效果,能让宝宝马上变得畏缩、安静,但同时也严重伤害到宝宝的自尊,让他对自己产生负面的看法。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