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我的爸爸,是骗婚的同性恋”

2020-5-4 19:59|发布者: 大泡泡糖|查看: 141|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最近,因为机缘巧合,遇学君认识了一位叫做小沁(化名)的留学生,她今年21岁,在多伦多大学就读心理系。在此之前,遇学君总觉得这样的故事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因为一些原因,遇学Edu对小沁的真实经历进行了一小部 ... ...




最近,因为机缘巧合,遇学君认识了一位叫做小沁(化名)的留学生,她今年21岁,在多伦多大学就读心理系。在此之前,遇学君总觉得这样的故事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

因为一些原因,遇学Edu对小沁的真实经历进行了一小部分的更改和模糊。



疫情期间,除了学业的安排,我的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依旧是每天宅在家里,看看漫画,写写日记,偶尔出去买个菜,然后按时吃药。

可能是出国久了,远离父母的我,躁郁症在近一两年也有所好转。我终于能以更为平静的心态面对父母的问候和关心。有时视频聊天,他们会给我看家里的一草一木,屏幕上偶尔闪过那个男人的身影。爸爸说,现在那个男人依旧住在我的房间里。



我的爸爸高大帅气,事业发展得不错,性格温柔,是很多人眼里的好爸爸。

他对我很好。小的时候,他会要求我每天写日记,细致地记录每件小事,然后把我写的日记一字字输入到电脑里,再一遍遍校对归档。我生病的时候,他会第一时间开着摩托车把我载到医院,通宵达旦地守着我。他把我的房间布置得很精致,从小就会变着花样给我买好看的裙子。

这种好有时也带着一丝会令人神经衰弱的强迫症。比如说,在给我的房间重新布置打扮时,他会花十几个小时不厌其烦地对每一个摆设摆弄着,轻声细语地要求我坐在客厅里等着,即便那个时候我身体不太舒服,只想回自己床上睡觉;在给我买裙子的时候,他会让我一遍又一遍地试穿无数条裙子,从晚上八点试到商店关门,直到他挑选到满意为止;在为我付出的时候,他会一遍又一遍温柔地告诉我,他这些年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即使我当时并不太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他自己也喜欢写电子日记,每天记录流水账。比如说,2008年3月19日9:00分,爸爸起床。2008年3月19日9:05分,爸爸穿衣服。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二十年。这样的电子日记本,我们家有好几百个。

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无意中点开其中一个电子日记,发现他喜欢去一个网络聊天室聊天。我从网上得知,那是我们省最大的同志聊天室。

我当时不太理解,就跑去问妈妈,为什么爸爸会去同志聊天室聊天?“同志”是什么意思?妈妈当时怎么回答的我已经记不清楚了,现在也只记得她的脸上并没有惊讶、愤怒和伤心的情绪。

从我记事开始,爸爸对妈妈的态度一直是淡淡的,即便妈妈把常年身体不好的爷爷奶奶照顾得无微不至,将家里打扫得有条不紊,为爸爸的工作事业尽心尽力。只有在聊到我的话题时,爸爸才会对妈妈展现出温柔的神情。对于妈妈时时刻刻把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爸爸也是一副不可置否的模样。



初一时,爸爸带了一个年轻男孩回家,告诉我说,沁沁,这个哥哥以后就住在我们这里了。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语气非常平淡,仿佛这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他还对妈妈说,这个男孩爷爷奶奶也认识,他很会做饭,以后就让他替妈妈分担家务。

我站在妈妈旁边,感觉她那握着我的手有一点发抖,但脸上依旧看不出什么表情。那个年轻男孩站在爸爸的身后,微微低着头,给我递来了一个讨好的笑容。

所有人都表现得很平静,无论是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还是那个外来者,抑或是本来最应该表达愤怒的那个人。大家都似乎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这种极其不正常的状态,我连一句“为什么”的质问都如鲠在喉。



我开始变得暴躁。我把那个男孩做好的饭菜扔到地上,满地都是菜汁和碗筷的碎片,妈妈只是默默地打扫干净,爸爸则站在一边,用一种“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的受伤眼神看着我。

我抓着爸爸和那个男孩,哭闹着要他们滚出去,妈妈无动于衷,奶奶过来给吼道:“小孩子懂什么?你想闹到街坊邻里都知道吗!”

在外面的时候,我对爸爸细致到寒颤的照顾冷漠应对,所有人都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有个这么好的爸爸,怎么还这么不懂事。

爸爸有时候会很忧伤地看着我,对我说,他这些年所忍受的一切都是为了我,我的不懂事让他心碎,但他还是会把世界上最好的都给我。



我只能保持沉默,然后在所有人都看不到的地方,用刀片一道一道地割破自己的手臂,然后对着房间里的墙壁发呆。我没有早恋,没有离家出走,学习成绩也保持得很好,因为这是我的父母所要求的。他们总是若有若无地传达出一个信息,他们都是为了我在“忍辱负重”,如果我学坏了,就会对不起他们这些年的付出。

爸爸说,希望我能体谅他,他最爱的人永远是我;妈妈说,不要劝她离婚,因为她最爱的人是爸爸。

渐渐地,我也不会再发脾气了。我感觉自己像是父母的提线木偶,他们花了自认为高昂的代价制造出我,我怎么能辜负他们?但有时候真的觉得,这样活着,一点意思也没有。

他们对我的表现开始感到满意和欣慰。直到16岁那年我被诊断出躁郁症,以及身上的伤疤被发现。



我相信他们是很难过的。在这之后,虽然那个男人依旧在我家住着,并且在我住校的时候从书房搬进了我的房间,但他们再也没有对我提出过任何要求,态度也带着一些小心翼翼。这种变化是明显的,每个亲戚好友见到了,都会感叹我的父母对我实在太好了,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还鼓励我早点从躁郁症和抑郁症中走出来,不要再让父母担惊受怕。

我们心平气和地度过了几年。后来在准备高考的时候,他们询问我的意见,我说,我想出国。

来到加拿大后,我去看过一次Gay Pride游行,他们穿着大胆的衣服,欢快地走在街上,迎着阳光,享受着人们给予的祝福。他们手中的标语写着,只有人们正视和尊重同性恋,才能阻止更多人受到伤害。我想,他们是对的。



所有人的地狱

根据防艾专家张北川教授在2011年底预估的数字,在中国,80%的男同性恋最终会选择和异性结婚,并且不会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性取向。同妻数量预测达到1600万,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迫于各种压力,这些男同性恋者不敢公开出柜,为了完成所谓世俗的传宗接代愿望,在家人的默认下,挑选合适的结婚异性,并且为了自己的名声拒绝离婚。网上甚至有广为流传的《同志骗婚手册》,手把手教gay如何成功骗婚,以及通过怎样的手段让同妻“认命”。





另一方面,由于骗婚gay在异性婚姻生活中得不到生理满足,但又必须承担“传宗接代”的义务,所以在与妻子偶尔发生性关系的同时,也会有其他同性的性伴侣,因此,他们也有相当的几率把厄运带给一直被蒙在鼓里的“枕边人”。比如说,人人闻之色变的艾滋病。“同妻”这一群体,在医学调查上被特地划分到了“感染艾滋病高危人群”中。



同妻要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生理上的无法满足,婚姻对象的冷淡和出轨,染上疾病的风险。90%的同妻易在婚后患上抑郁症,甚至有同妻选择用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在这样畸形的婚姻关系中,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这些同妻,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群体——骗婚家庭中的同孩。

被忽略的受害者

比起同妻贴吧、论坛上的控诉、血泣和互相鼓励,骗婚家庭同孩的群体更多的则是一个个沉默的呐喊。

母亲的默默忍受,是为了孩子;父亲“被迫”接受异性伴侣结婚,也是为了孩子;长辈的隐瞒,是为了孩子。因为如此,他们的愤怒和痛苦难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毕竟,“我们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

有同孩在网上发过这样一段话:“我对于自己的未来感到一片茫然,难道自己只是父亲欺骗母亲、应付社会压力的产物么?我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价值就是这个伪善的男人向周围人证明自己是个“正常”男人的工具么?”



他们也会为母亲的遭遇感到愤怒,并且尝试让母亲从不幸运的婚姻中走出,有的成功了,而有的则被宁愿活在欺骗中的母亲指责。无论是哪一种,他们都是痛苦的。

遇学君也问过小沁,你恨他们吗?小沁说,她不恨,毕竟父母把她养大,供她出国读书,父母是爱她的,只是方式有些扭曲,或者掺杂了一些私心。

她说,她选择原谅,即便他们从未说过一句“对不起”,也未必觉得自己就做错了什么。她选择接受,因为她不得不一辈子挣扎在这样的家庭里。她选择沉默,因为母亲似乎对现状没有什么不满,不需要她的愤怒和同情。她只希望毕业后在加拿大找份工作,留下来,能尽量离那个令人感到绝望和压抑的漩涡远一点。

伤害我,你不配

大多数骗婚的Gay,有着自己的道德观:因为是同性恋,因为是弱势群体,所以自己被整个世界所孤立和亏欠,被世俗约束所“迫害”。而他们选择与异性结婚,是一种“牺牲”。

而这种“被迫害”心理,使得他们理所当然地步步为营,处心积虑,将异性恋姑娘们当作猎物,玩了一手漂亮的“敌明我暗”狙击战,甚至把对方带进自己一手创造的“楚门的世界”。该现象最终导致结果是——蒙在鼓里的姑娘深深陷于欺骗、谎言、折磨、纠结及病痛之中。



这种“自我牺牲”心理,使他们面对孩子时理直气壮,毫不心虚,甚至能够反过来把这种欺骗当做是自己为了孩子所做的付出和忍耐,责备孩子的“不理解”和愤怒,从而让孩子从小生活在脆弱的谎言里,作为一个父亲“给社会和长辈交代”的工具,在自我怀疑中成长。

他们心里那些因软弱和苦毒而来的怨愤,自己不能解开,便有意无意地通过转移到别人身上来达到心理的缓解,从而使更多人受到伤害。而这些遍体鳞伤的无辜者也不能提起“复仇”这个字眼,因为会有人指责她们恶毒,只因伤害他们的人是“同性恋”,同样也被称为弱势群体。

“我是附属品么,我是女奴么。我就这么没档次,没人权么,我的一辈子就给你这样的人么,我难道就没有存在的其他理由么?”

“都是第一次做人,凭什么我要为你受过的伤害买单?”

“为什么要用自己的生活方式毁掉另一个人的一生,甚至孩子?”

“就因为是子女,享受了父母一部分的付出,所以我的绝望和压抑就不值一提吗?”



遇学君身边有不少喜欢同性的朋友,他们很优秀,很善良,对于骗婚极为厌恶。因为生而为人,他们拥有良知。

他们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弱势群体的痛苦,不应被间接转嫁至另一种“弱势群体”身上,否则,这种恶性循坏只会让罪恶与痛苦蔓延。更何况,这个社会已经逐渐开明起来,同性恋所应该做的,是勇敢地争取自己的权益,更为开放地拥抱这个世界,而不是利用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偏见思想去伤害他人。

这是对人性最好的尊重。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