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亲爱的爸爸妈妈

2020-5-10 12:37|发布者: dsewebbns|查看: 874|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如果要说四月身边最大的事儿,就是在四月的末尾,北京终于解封了。出不去的,回不来的,被距离困住的那些人,也终于热泪盈眶的回到了原有的轨迹。这次疫情下,以前我们毫不费力的拥有又偶尔抱怨的日子,是我们想要回 ... ...
如果要说四月身边最大的事儿,就是在四月的末尾,北京终于解封了。出不去的,回不来的,被距离困住的那些人,也终于热泪盈眶的回到了原有的轨迹。这次疫情下,以前我们毫不费力的拥有又偶尔抱怨的日子,是我们想要回去的曾经。现在身边的一切开始重启,心中多了几分珍惜的感觉。

2020,从5月开始。



(我妈养的睡莲)

我爸妈今年来北京过年,后来因为疫情我爸先回了家乡,我妈一直困到四月底才回家。这期间,我和我妈,渡过了自上大学以来最长的相处时光。以前我一直觉得,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等,都是原生家庭一脉相承,这次长期的相处,我才发现,原来在这十几年中,我们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节奏,在经过最初的蜜月期之后,也会迎来磨合期。

白天我在家工作或者出去上班,妈妈一个人在家忙里忙外,有时候看看电视,有时候种种花草,有时候折腾折腾家里的布置,有时候缝缝补补,有时候自己坐在桌子前做做笔记听听想听的课。不过妈妈干的最起劲的还是买买买。疫情期间我们不许她去超市,她学会了网上订菜买菜,加上家里杂七杂八的快递,有时候一天能有四五个件,快递小哥都认识她。

看着她在家里忙的挺带劲的,但实际上,她还是挺寂寞的。这几个月,我在家上班,我们也就吃饭的时候可以聊聊;我出去上班,回来就很晚了,也聊的少。她的生活圈子不在这里,疫情期间也不能出去探亲访友,有时候我看着我妈,觉得挺心疼的。中间有一周,我实在磨合的不行了,我们分开住了一周,等再回到家里,妈妈半开玩笑半委屈的说,我是不是烦她了。


春节期间有部电影叫《囧妈》,在看的时候,我也在想,我的爸爸妈妈很少和我谈论他们年轻时候的经历和故事,其实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还有遗憾或者待完成的梦想,我是否有真正的了解过他们,作为朋友一样的试着去了解他们。父母一直目送着子女渐渐远去的背影,而子女有时太专注于前面美好的风景,忘了回头,忘了父母越走越慢的步伐。我们的父母都太懂事了,有事不会和我们说,有什么难受的也都自己扛,整天想的是什么时候能帮忙带娃,以后谁来照顾我们让我们过得好,有时候给我们打个电话都小心翼翼问是不是方便说话。

我习惯了不在他们面前隐藏自己的情绪,习惯了想打电话就可以不分时间地点的打电话,习惯了爸爸妈妈对我们越来越深的依赖,也习惯了他们的过于懂事不求回报。在他们眼中永远都是不想给我添麻烦,也永远准备好了随时为我撑伞。我习惯了爸爸妈妈一直以来超人的样子,等回过神来,才发现,原来我们已经长得这么大了,而他们的白发也已经这么多了。他们偶尔会说一些听上去“不合时宜”的话,会有“老旧过时”的观点和行动,会把各种看上去没用的东西收纳起来,会临走前在冰箱里囤一大堆菜,会牢牢记住你说的喜欢吃的然后一直一直给你做,会穿着你买的衣服鞋子开心的向朋友们介绍,会紧张的也快乐的越来越像小孩。



(我妈种的蘑菇)

都说父母是孩子前半生最忠实的观众,孩子是父母后半生最忠实的观众。我被妈妈那句话击中了,特别有负罪感。希望自己再日后的岁月能给父母多一些耐心和细心,给他们多一些照顾和陪伴,给他们讲最新的消息、最有趣的科技、最酷的生活方式,也接受不同思想和生活方式的碰撞。我不喜欢所谓“前浪”或“后浪”这个称呼,年龄无法判定,只要一直怀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和真诚,有意识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眼中有光,心中有希望,就永远都是“后浪”。

PS一到五月心情就很好。一切也都很恰好。都很好。



(5.1的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