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孩子被打,父母鼓励打回去还是忍住不还手?教育得失关系孩子未来

2020-5-11 11:52|发布者: 热点新闻|查看: 325|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作者导读为人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开开心心,回来的路上却哭哭啼啼。父母问孩子到底怎么了?孩子说是在幼儿园和同学产生冲突了。那么问题的关键来了,孩子被欺负了,父母应该如何去做?我们应 ... ...


  作者

  导读

为人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开开心心,回来的路上却哭哭啼啼。父母问孩子到底怎么了?孩子说是在幼儿园和同学产生冲突了。那么问题的关键来了,孩子被欺负了,父母应该如何去做?我们应该站在怎么样的立场去解决这个问题?是蛮不讲理的替孩子强出头,还是教导孩子要以一定的姿态和其他的孩子交朋友呢?

父母的不同价值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发展方向,影响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01
低龄孩子为什么容易爆发“社交冲突”?

我的孩子是从两岁半开始上的幼儿园,在三岁的时候,有一次接小孩,她告诉我:妈妈,今天我被打了!我心里一咯噔,但是还是保持平静,问:哦,看来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一点特别的事,你愿意和我说说具体怎么了吗?

原来是有一个哥哥和孩子交代让她帮忙看好椅子,“占个位置”,结果小哥哥离开去取东西回来,发现椅子被别人拿走了。小哥哥觉得孩子没有履行对自己的“承诺”,椅子也没了,一气之下,就推了孩子,还说“你走开!我不要和你玩了!”。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要想知道怎么解决,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一下孩子爆发“社交冲突”的原因。



原因一:孩子是“自我中心主义”,他并不理解对方的行为动机


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三山实验:

桌子上放了三个颜色和山顶都不同的模拟小山丘,桌子的对面放着一个布娃娃。

实验发现,孩子不能说出从布娃娃的角度看到的离布娃娃最近的那座山,而认为离自己最近的山就是离布娃娃最近的山。



 “三山”问题指出:2~7岁的孩子的孩子,属于“前运算阶段”,此时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对方的行为和动机。

这个阶段的孩子眼里只看到自己,不能同理他人。“小明是我的好朋友,但是他玩了我想要玩的小车,那么他就不再是我的好朋友了”,这句话可以说是孩子“自我中心主义”的最好诠释了,也是许多社交冲突的根源。

如果我们叫外卖,外卖员把食物的汤汁倒出来了一些。我们可能心里会有些不快,但是有些人并不会去平台投诉。一是觉得外卖员工作辛苦,不去追究,算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潜意识里我们也希望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说前段时间新闻报道频发的投诉后平台扣除奖金导致外卖员报复行为(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生活不易、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一个突发的事件可能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之所以可以做出更加理智、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是因为我们是个思想成熟的成年人,我们可以预知事情的后果,并且提前做出预判,避免陷入冲突。

而低龄的孩子,认知还达不到,行为上做不到这一点,这也是他们经常出现社交冲突的一个客观原因。



原因二:孩子缺乏一定的社交经验


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是独生子女。

我们生活在商品房里,相比起以前生活在大院子里成长起来的80后小孩,现在的学龄前儿童或多或少都缺乏一定和同龄孩子玩耍的社交经验。

以前是一个家长管几个孩子,现在是几个家长照看一个小孩。现在的孩子更容易得到满足,他们不需要经历自主争取和社交的过程,就可以轻易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去到幼儿园的时候,没有了“亲友团”的帮助,他们需要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获取社交的能力,才帮助他们具备更好的生活下去的技能。



原因三:大脑发展尚未成熟,自控力和解决能力不足


孩子的行为和大脑的发育是息息相关,大脑情绪发展当中的“杏仁核”发展比较早,“杏仁核”支配着孩子对外界情绪的本能反应。

比如说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他可能会直接抢过来,而被抢的孩子可能会直接呼一巴掌过去,他们是本能地发出情绪反应,做出带有“攻击性”的行为。

孩子们甚至都还没有来得及经过大脑的思考,我们就看到孩子们动手了,冲突升级了。

而孩子思考、计划、思维、执行力、自我控制这些“解决冲突”所需要的能力,是由大脑“前额叶”控制的,这一区域的发展相当晚熟。孩子从2~3岁的时候开始发展,6岁达到顶峰,直到25岁才全部发展完成。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和孩子讲了千百遍道理,但是经常打人的孩子仍然做不到“不动手”,而经常被打的孩子做不到“快闪”或者“反击”的原因。

道理我都懂,但是孩子大脑还没发育好,“臣妾就是做不到啊!”

02
孩子社交冲突的三种类型

孩子之间的交往,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磕碰。但是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同,在冲突过程中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他们对待冲突和反应的模式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的处理方式也没有办法做到一刀切,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气质的孩子,做出不同的引导。


总体来说冲突分为三种类型:


  • 第1种:身体攻击

身体的直接攻击在孩子身上是最常见的,比如推、踢、抓、打别人或者摔其他孩子的玩具。


  • 第2种:语言攻击

--“照我说的做,不然就不跟你做朋友了!”

--“你真是个小气鬼。”

威胁、辱骂等这些都是属于语言攻击的表现的方式。语言的攻击也会伴随着身体的攻击,当孩子的智能发展的越来越好,他们可能会只用语言,所谓的动口不动手,这其实是孩子自制能力再增强。


  • 第3种:关系攻击

--“别跟他玩,他是个笨蛋!”

--“这是我们的领地,你不能进来!”

这种比较容易出现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龄段,他们喜欢扎堆,可能会用排挤的方式破坏同步的关系。

03
引导孩子之间的冲突,父母的四个基本原则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冲突,都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孩子的气质性格不同,每次发生冲突的原因和场景也是不同,所以没有一刀切的答案,但是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孩子,更好的与他人社交。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明确问题所在



当孩子被打了(身体攻击),或者感觉被侵犯了(语言攻击和关系关系攻击),首先一定要鼓励给孩子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打我!这样是不对的!你再欺负我,我会打回去的!

语言是有力量的,一个勇于表达自己的孩子,可以让别人感受到一种气场和震慑。“柿子挑软的捏”,气场会成为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同时,我们需要搞清楚孩子对问题的看法所在。比如说我曾经观课时看过一个孩子,在上体适能课程的时候一个游戏没有做成功,他想再尝试却又担心自己做不好。就在犹豫的时候其他孩子来玩了,他就推了其他来玩的孩子。

推人、打人是不对的,是需要被制止的。但是仅仅制止攻击性的行为,是不能深层解决问题的。其实孩子的问题所在是“我还没准备好,我想再挑战一次”,而老师认为孩子在打人。

成人不先弄明白孩子认为的问题是什么,就会出现权力之争,孩子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同样的,在二胎家庭中,孩子认为他已经分享他的玩具足够长的时间了,现在只是想把玩具要回来。而我们却认为问题的核心是抢玩具,依然想一门心思的给孩子上“分享是美德,大的要让小的”思想品德课。

那么大家对问题所在的看法是南辕北辙的,自然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孩子也会抗拒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处境



在我孩子1岁半的时候,他特别喜欢在小区里玩滑滑梯。有一个高高的螺旋形的滑梯,孩子很喜欢,但是每次在高处滑下来之前又有点害怕,总是要在上面犹豫很久,才敢自己滑下来。

有一个周末,玩滑梯的孩子有点多。孩子又站在滑梯的顶端犹豫,他的身后有一个3、4岁左右的大哥哥在排队,有点不耐烦了,就推了孩子一把:“快点!我等不及啦!”

孩子一个踉跄,一把抓住了扶手,没有摔倒但是被吓了一跳,马上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因为滑梯有点高,为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我赶紧过去。“宝宝,这个滑梯高,你有点不敢滑下去是吗?” (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点点头,“嗯嗯,妈妈知道你有点怕。你看后面的哥哥也很想玩滑滑梯,他等了很久了。如果他往前冲,你可能会摔倒的。”(帮助孩子理解别人的感受和自己现在面临的处境)

“你是想妈妈扶着你滑下来,还是先让哥哥滑呢?”(给予一个选择)

孩子说:妈妈扶,妈妈扶。于是我就牵着孩子的手,滑下来了。

这样类型的冲突有很多,其实孩子之间的社交冲突也不是一件坏事。在孩子和别人社交的过程中,适当的冲突会让他们逐渐明白:世界并不是只有他自己,而是有很多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所说:

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社会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


解决和适应冲突的过程,就是孩子逐渐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他会了解到如果我们要和别人交朋友,在这个社群里愉快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要控制自己的言行,同时适当的接纳别人的想法和意见。

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可能会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是孩子需要慢慢才懂得如何共情和同理他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可以在陪伴在孩子的身边,说出他人的感受、以及现在自己可能面临的处境,都会帮助孩子作出更理智的判断,而不是只想着自己。

就像当孩子站在高高的滑梯上时,他心里只想的是“高,我不敢滑”,但是却没有看到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的影响,以及自己可能会处于被推倒的一种处境里。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意识到这一点,帮助他做出更好的运动计划。



需要的是孩子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大人



曾经我看过网络上一个关于孩子之间的冲突的问题,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是描述了“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家长劝孩子打回去,后来演变成两个家长大打出手”的故事。

在自己的孩子被欺负的时候,每个家长都是按耐不住的。自己大打出手,帮孩子出气,自己是觉得爽快了,但是并不能帮助孩子思考下次如何解决冲突,甚至一些低龄的孩子可能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

成人的大打出手,还可能会出现对方家长转过来打自己孩子的问题,这些都是细思极恐的,所以本人并不建议这么做。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


A.  打回去?


 1.容易变成煽风点火,把问题扩大化如果不是成人在旁教孩子“打回去”,就不会演变成大人之间的战争。这种战争得不偿失,成人情绪的失控,带来的风险是难以预估的,就像一团火,烧起来了就控制不了。 2.“打回去”容易让孩子误认为这是解决冲突的正确方式
如果鼓励孩子被打了之后就打回去,孩子也可能会觉得打人是解决冲突的最好的方式。但对孩子来说,他很难分辨什么情况下用打回去的方式,什么情况下不该用。

如果孩子未来遇到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孩子如何处理?还是“打回去”吗?就像曾经有人 说,“小白兔遇上大老虎,乖乖避开才是聪明的做法。”

多子女的家庭,面对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发生冲突时,被教育“打回去”的孩子,也可能会用这样的方式解决兄弟姐妹的冲突。

B.  不还手?

如果孩子不懂得反抗,那他是不是会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知道保护自己呢?

我在一线做了快10年的老师,接触过很多各种各样0~6岁的孩子,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经常是A孩子打了B孩子,但是B孩子并没有觉得委屈、难过和愤怒,而且还是会主动的去找A玩(低龄孩子找比自己年长的孩子玩,这种现象更常见)。

如果孩子并没有感觉自己被欺负了,没有任何负面消极的情绪,那么我们就更没有必要去引导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被欺负了。

孩子和孩子之间有他们相处的模式,他们友谊的发展是很自然天真的。社交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自自然然被建立起来,如果我们过度地干涉,就会影响孩子,也成为他们社交的阻碍。


C.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负了


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负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在背后是永远支持他的。

适当的闪躲、自我保护、义正言辞的指出对方不对、寻找父母和老师的帮助....这些都是可以教给孩子的方法。

无论任何时候,我们要做孩子背后的强大力量和精神堡垒。很多小学和初中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不敢回来告诉父母,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小的时候,孩子回来“告状”,得到的是父母的责备。



开放性的思维,重点在过程而非具体结论



在孩子们的冲突结束之后,我们可以和孩子回溯冲突的过程,引导孩子下次遇到这样的冲突时应该如何解决。

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去思考,而不是给予孩子一个方案,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

我们可以问问孩子,引出孩子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让孩子思考,是什么导致了冲突的发生?孩子的感觉是什么?其他人对这种情况有什么样的感觉?

对于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他又会怎么想?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想法可以更好地落地?

我们用一种开放性的一种思维去引导孩子,把重点放在了过程而不是讨论某一个具体的结论。

用这样开放性的思维,你会发现:孩子真的可以想出非常多的解决办法!他们会有超乎我们想象的解决方案。

如此,我们教给孩子的是一种帮助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他们也会对自己更有信心,明白自己的决定,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04
防范于未然,多渠道培养有社会能力的孩子



培养孩子说“不”的能力,让孩子坚定做自己



懦弱的孩子,更容易被欺负。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有想法、不容易被欺负的人,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就应当支持孩子做自己,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意志力的人。

我们要时刻注意:不要让自己的意志力取代孩子的意志力。

比如,当我们和孩子说:宝宝,你今天想穿裤子还是裙子呢?孩子说:穿裙子吧!然后你又说:今天好像起风了,我们还是穿裤子吧!

当孩子在吃苹果,他吃了几口,说:我不吃了,我饱了。然后你又说:啊,这个苹果看起来多好吃啊!闻起来多香啊!不信你再吃几口看看......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再坚持,慢慢的他的意志力就被磨灭了。他会觉得:“我为什么要有自己的意见呢?说了也没用,你来决定就好了。”

教育的悲哀是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就剪去了孩子意志力的翅膀,却说孩子不会飞翔。我们希望孩子成人,却又不许他们成长。

一个不懂得说“不”的孩子,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他会活的很辛苦。这种社会能力如果在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未来需要花很多的能量才能重新获取。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基石



亲子之间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向外探索、勇敢解决社交冲突的内在堡垒。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亲子关系处理的好,孩子以后朋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职场关系、亲密关系才能处理得更好。这些社会的关系都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亲子关系是孩子品格的养成、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想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需要有良好的亲子沟通和陪伴。陪孩子阅读一本书、放下我们的繁忙的手机、多多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给予及时的帮助、不错过孩子成长重要的里程碑事件......这些都是良好的亲子沟通和陪伴我们可以做的。



角色扮演,提前演练



对于一些孩子难以克服的问题,我们需要看到孩子的焦虑,陪伴孩子一起循序渐进地渡过。角色扮演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比如说,前面提到了我的孩子每次滑滑梯有点怕高不敢滑,后来我们就在家反复玩了好几次“佩奇滑滑梯”的乐高游戏。我们用乐高搭建了一个“游乐场”,扮演佩奇不敢滑,后面许多的乐高小玩偶在排队的游戏。孩子每次都玩得不亦乐乎,慢慢的他会滑梯也不再害怕了。

而对于会被经常抢玩具的孩子,我们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和孩子示范如果东西被抢了,应该如何义正言辞的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我的!还给我!”孩子会在一次一次的扮演中学习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捍卫自己的权利,并且他们会在扮演中,疗愈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



气质教育,是培养社交能力的一把钥匙



气质,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道不清说不明但是它确实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托马斯(A. Thomas)和儿童心理学家切斯(S.Chese)总结提出了九个维度来判断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面对不同孩子的气质类型,我们鼓励他们社交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说,活动水平高的孩子,经常坐不住,性子也比较急,和人相处时就容易“动手”,这时我们就要看到孩子的能量,安排可以发泄孩子精力的一些游戏活动满足他的需求。我们也要多鼓励孩子观察别人,说出别人的想法让孩子可以了解到他人与自己的不同,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对于趋避性低,容易害羞退缩的孩子,我们则需要敏锐的观察孩子的需求和内心的想法,鼓励孩子多多表达,并且要多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循序渐进的帮助孩子自主解决问题。

总之



学会保护自己,是我们一生当中都需要学习的课题


其实孩子之间的冲突,玩着玩着突然之间翻脸了,都属于人之常情,家长没有必要过分焦虑。

一味的焦虑或者指责,给孩子做错误的引导,其实并不能够帮助孩子,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要有成长型的开放思维,引导孩子自主思考,而不是给予孩子一个固定的答案。

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遇见与他人的冲突,而对与孩子来说,解决冲突其实就是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社会是如何运转的过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