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我在书中学到这3招,轻松搞定熊孩子

2020-7-28 10:58|发布者: 热点新闻|查看: 252|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秋贰三,50---前段时间,闺蜜在微信群里吐槽要被4岁的儿子气疯了。场景再现:闺蜜拜访客户后不用回公司打卡,得以提早去接儿子放学,回家路上欢声笑语母慈子孝;回到小区门口时,儿子看到卖玩具的商摊提出 ... ...




---秋贰三,50---

前段时间,闺蜜在微信群里吐槽要被4岁的儿子气疯了。

场景再现:闺蜜拜访客户后不用回公司打卡,得以提早去接儿子放学,回家路上欢声笑语母慈子孝;回到小区门口时,儿子看到卖玩具的商摊提出要买一把水枪,闺蜜说家里已经有一把了不能再买,任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儿子都不听,并在不如愿后就在人来人往的小区门口上演了一出躺地撒泼耍赖的戏法,可怜穿着西装裙、高跟鞋、精致妆容、温柔有学识的闺蜜被来往的邻居们好奇、看戏、鄙夷、后妈的眼光搞得面红耳赤,超想原地“社会性死亡”(网络流行词,多指在公众面前出丑的意思,已经丢脸到没脸见人,只想地上有条缝能钻进去的程度)。

晚上,脾气还没发完的儿子,怎么样都不肯刷牙,报复性地把牙膏挤得到处都是,一向温柔的闺蜜忍不住揍了小家伙屁股几下,这下更不得了,小家伙说“不要这个坏妈妈了,晚上要跟奶奶睡”,婆婆投来叹惜的眼光,把委委屈屈的孙子抱走了,徒留下做了坏人的闺蜜心里百般不是滋味。

闺蜜无奈地说,不是已经过了麻烦的2岁了嘛,怎么4岁还是这么麻烦?还有婆婆那个叹惜的眼光,是嫌我不会教孩子吗?白天忙工作,看老板眼色,晚上回去带孩子,还要看婆婆眼色,我容易嘛我?

这三个反问,瞬间戳中我们这些奋战在工作及孩子中的职场妈妈们心中最深层的无奈。

我们在安慰闺蜜的同时,纷纷甩出家里的混世小魔王们的种种令人发指的行为,最后得出结论,管教孩子这事儿,还是得多放点心,权当为了以后少几条皱纹吧。

我想起书架上那本《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已经蒙了一层灰,赶快把它放入当月的书单中。

看完这本书后,对3-6岁孩子的管教方式,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搞定这个阶段的熊孩子,只需要3招:善于共情、积极的暂停、和善而坚定,就能把依附于孩子身上的爱哭鬼、撒泼精、麻烦精送走,从而收获一枚正面明朗、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同时,还有一个少长皱纹,不会时刻变身泼妇的自己,还有一段如朋友般亲密的亲子关系。

这样一来,对付我家2个娃,我心里有了很多笃定,任你们十八般撒泼耍赖,我都有应对之策。可以远离被娃们逼着当泼妇的日子了,暗爽且兴奋着。





01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It's a Title

先来解答几个问题。

首先什么是正面管教,书中说:

正面管教是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和人生技能。在面对孩子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决定自己要怎么做,并且在之后和善而坚定地坚持到底,而不是期待孩子“守规矩”。

随着孩子逐渐成长变得能力更强,让孩子参与专注于解决问题并参与规则制订的过程。

这样,孩子就能锻炼他的思考能力,感觉到自己更能干,并学会以有用的方式运用他的力量和自主。

《正面管教》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杰出心理学家、教育家简·尼尔森,根据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和著名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思想为基础撰写的一本讲述有关如何教育孩子的书。

《正面管教》自1981年出版以来,已经成为了父母、老师管教孩子的“黄金准则”。在美国销量超过400万册,被翻译成16种语言畅销全球。

其次为什么书要对年龄做细分呢?正面管教不能对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通用吗?

正面管教的招数可以通用,但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心理及大脑的发育特点不一样,只有充分了解了孩子年龄阶段发育的特点,父母再有针对性地去使用招数,才能百用不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嘛。

3-6岁是孩子主动意识的发展时期,体力充沛、好动;同时,情感、认知和身体发育的本能需求,驱使他们去探索周围的世界;他们正在习得并练习社会技能,并进入备受呵护的家庭之外的世界;他们对这个世界应该如何运转,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的这些想法,连同试验和探索的强烈欲望,常常与父母的期望不吻合,这就造成了父母和孩子在同一事物认知上的不同,然后各种麻烦不断。

我家鸽子自从过了2岁,那个小不点从做什么都要妈妈帮忙恨不得天天挂在妈妈身上当小树懒,变得什么事情都要自己来,心情好的时候吃饭自己来,喝水自己倒,鞋子自己穿,不让我们帮忙,事情做成功后很享受成就感;同时麻烦也增加了,有了这点主动意识,鸽子会在家里到处探索,把所有东西都当成试验品,做错了还不认,最厉害的是小家伙还能跟我吵架了。

在这个阶段,父母了解了孩子的成长发育特点,以孩子的优势(已经会做的事情)为基础, 运用与成长相适应的管教方法,在孩子的各项发展中,轻轻推孩子一把,就能让孩子再向前一步。

再说回《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这本书,书从什么是正面管教、3-6岁孩子与正面管教、孩子的各方面发展(大脑的发育、性情发展、不良行为的错误目的、社会能力的发展)这三大块,结合各种场景来阐述如何使用正面管教。





02

  学会这3招,招招可制熊孩子

     It's a Title

接下来,我将挨个讲解我从书中学会的这3招:“善于共情”、“积极的暂停”、“和善而坚定”。

1)善于共情是基础:所有人都想得到他人的理解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心理学概念,他认为:

共情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它意味着进入他人的私人认知世界,并完全扎根于此。

也就是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到对方的位置上,体会对方在这件事情中的喜悦、悲伤、愤怒等情绪,然后针对这些情绪,去回应对方的情感需求。

在正面管教中,共情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1)在孩子出现情绪时,父母要深入孩子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2)借助于对孩子年龄阶段的特点,把握孩子性格和发生情绪原因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情绪问题的实质;

(3)父母运用谈话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孩子,以影响孩子并取得反馈。

怎么运用共情能力:蹲下身体,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想像自己就是孩子,从孩子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想,怎么做;要承担事情的结果时,会有怎样的担忧会怎么处理。

像开头提到的闺蜜儿子要买水枪,站在他的位置上,他是因为想要水枪来增加玩水时的乐趣,闺蜜可以蹲下来跟儿子说“呀,这把水枪看起来很好玩呢,特别是在玩水时使用水枪会威力大增,妈妈知道你很喜欢水枪,非常想要。”先肯定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觉父母能看见他的情感,从而能放慢情绪听父母讲接下来的话。

我用这一招,攻破了捣蛋鬼鸽子的很多心防,让他坦白了阳台月季是怎么被剪断的,养着的泥鳅是怎么没了,酒杯怎么从6个变成了4个等等问题。

有一句格言说:在谴责或批评一个人的行为之前,要先穿上他的鞋走一英里。

当我们能够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且穿着他的小鞋走路)时,他的行为可能就开始讲得通了。那么,我们也知道用什么方法能让孩子讲实话面对结果了。



2)积极的暂停:让情绪及时刹车

正面管教中,另一个最常见的养育工具,是积极的暂停。在研究中,91%的3岁孩子的父母都用过“暂停”方法,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什么是“积极的暂停”,或如何最好地将其用在孩子身上。“积极的暂停”可以成为帮助一个孩子(和父母)平静下来,并一起解决问题的极其有效的方式。

当我们心烦或生气时,我们是无法运用自己大脑中负责理性和平静的那一部分神经系统的。大人尚且不能运用理性和平静的神经系统,更何况是孩子呢。所以,在孩子发脾气时能运用“暂停”显得非常重要。

但,暂停有积极与惩罚之分。书中说惩罚性的暂停是面向过去的、使孩子们为他们做过的事情遭受痛苦,不会鼓励他们为将来的行为做出好的决定。

积极的暂停是让你和孩子先冷静下来,直到你们能接通大脑的理性部分,而且它是面向未来的,因为当孩子们感觉到鼓励时,他们就能学着对自我控制和责任感做出积极的决定。

怎么做积极的暂停:我们可以在家里设置一个让人冷静下来的地方,或者是让人感觉好起来的地方,在这个特别的地方放一些能帮助孩子平静下来的物品,比如孩子喜欢的玩具、书、绘画用品、公仔等 。

当孩子因为太生气做出一些破坏性较大的举动或者无法与人正常沟通时,把孩子带到暂停区,给孩子提供情绪冷静期。

书上说有一家幼儿园用冷静图片帮助孩子们将“暂停”看成了一种在他们需要冷静下来时的积极体验。孩子们帮忙用抱枕和可爱的玩具在教室里设置了一个角落,并将其命名为“南极洲”。

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选择去“南极洲”冷静下来,这个空间的奇思妙想真的对孩子们很有吸引力。因为它消除了负责含义并使冷静下来变成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技能。要确保孩子们知道当他们准备好的时候,欢迎他们从冷静的地方回来。

我如法炮制,把家里的阅读角同时也设置为“冷静区”,在里面有我和孩子们喜欢的图书,有一个智能音乐“小度”,还放了两个孩子喜欢的公仔玩具。

每当我自己生气不能控制情绪时,我会进入冷静区,关上房门放舒缓音乐,翻翻几页书,情绪就放松下来了;

孩子闹脾气不听讲时,我也会把孩子带到这里,把孩子喜欢的公仔或者玩具放到他手里,然后我在一旁默默地陪伴他,5分钟过后,孩子基本可以安静下来听我讲了。

使用“暂停”有三点需要注意:

(1)暂停不能用于3岁以下的孩子。3岁以下的孩子从婴儿期的“全能自恋期”“世界与我一体”慢慢发展到1-2岁的“除了自己,还有其他客体存在”的认知期,这期间更多需要的是与父母的爱的联结,没有过多规则感可言;

(2)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如果你的暂停只是觉得跟孩子无法沟通,从而粗暴地对孩子叫停,这只会让事情更糟,并不会得到有效解决;

(3)家长的态度是关键。“暂停”不是惩罚,是给孩子时间冷静下来的一种方法。如果孩子拒绝去积极暂停区,家长就自己去,给孩子做示范。



3)和善而坚定:是方法更是处世的态度

和善,表明的是家长对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尊重,并强调教给孩子有价值的技能。坚定,是要用必要的行动支持你说的话,帮助孩子了解你说话是算数的(这也意味着你说话要小心)入文字输入文字

孩子都是小人精,他能从家长的语气、神情、动作中感觉到家长什么时候说的话当真,什么时候不当真。如果在管教中说话不算数,只会给孩子造成我做的这事儿后果也没那么严重,所有事情都可以说和做分开,以后容易养成满嘴跑火车的性格。除非家长能说到做到,并能以尊重的方式说出来,而且坚持到底。否则,最好是什么都不说。

比如当闺蜜的孩子要买水枪,在共情完孩子的感受后,就要一言不发地带孩子离开,而不是陷入跟孩子的争论或与孩子意志的较量中。

带孩子离开的这个过程不能粗暴,不能让孩子感受到大人只是通过力量悬殊这一威慑力来解决问题;也不能显现出松口可以买的神情,这会让孩子接收到大人快妥协了,只要他再坚持努力哭闹就能如愿。

当以和善、坚定并且不发脾气的方式做到这一点时,就会达到对孩子的管教既尊重又有效。

和善而坚定,同时也是我们的一种处世态度,不管在小事的处理上,还是在人生选择的大路口,做好判断及选择后,只要以和善而坚定的态度走下去,未来必会是我们所期待的样子。





03 

我怎么用这3招对付鸽子?

It's a Title

那这3个工具在场景中使用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举2个自己用这3招对付鸽子的例子。

1)刷牙

鸽子满3岁,在他身上最难搞的事情是刷牙,每次刷牙都是以孩子歇斯底里的哭闹结束,老人觉得小孩子不刷牙也没什么,慢慢地小宝牙齿上开始长黑黑的小斑点,再发展下去就是龋齿了。唉呀,搞到我都不好意思带他出门,一张嘴这满牙的黑色小斑点就是在向全世界嘲笑我怠于养娃啊。

我决定就刷牙这事儿跟小家伙摊牌。

洗漱前,我先跟鸽子一起看了绘本《鳄鱼怕怕、牙医怕怕》,讲了刷牙的重要性给鸽子做心理建设,得到鸽子的肯定后,马上带去刷牙;

拿起牙刷时鸽子开始犹豫,我蹲下身拉住鸽子的手说:“BB不喜欢刷牙啊,妈妈小时候也是不喜欢刷牙,牙膏的味道在嘴巴里怪怪的老是想吞进去,但又知道不能吞,所以感觉不舒服很痛苦。”看到鸽子的神情有点放松,我趁机又讲了绘本里鳄鱼牙齿痛的情景,鸽子听后拿起牙刷放进嘴里刷了两下,马上扔掉牙刷就想跑;

如果这时候停止下次想他好好刷牙就更难了,我拦住洗手间门口开始和鸽子僵持,没法夺门而出的鸽子使出了杀手锏嚎哭,这时候如果进行沟通都是无效的,鸽子根本听不进去。

我把他抱进冷静区,把他最喜欢的玩具车放在他手里,静静地等他哭完(这种时候不能把低年龄的孩子独自留在冷静区,这会让他们有被抛弃的感觉)。

哭完后,我又把他抱进洗手间,温柔地把牙刷放进他手里,轻声说:“今晚我们一定要打败不刷牙小怪兽,打败不刷牙小怪兽你就是刷牙小勇士了;如果你还是想哭,咱们再去冷静区坐一会儿再来”。

最后当然是鸽子当成刷牙小勇士,第二晚还会情景重现,但反复3晚后,现在鸽子已经养成了自己刷牙的习惯。

OK,搞定刷牙。

2)睡觉不关灯

再来讲一个场景,鸽子睡觉不肯关大灯,关了开夜灯台灯都不行,这就造成房间很亮孩子再困都不愿意睡觉的情况。

晚上睡觉时,我说睡觉时间到了关灯吧,爸爸一关灯,鸽子开始尖叫“不要关灯,不准关灯”。

我搂着鸽子问他“为什么不要关灯呀?”

鸽子不回答,仍然是尖叫和哭闹配套使用。

我开了灯缓和鸽子的情绪,想着可能是孩子小无法表达关灯后的感受,于是给他出简单的选择题:

“BB不愿意关灯,是怕黑吗?还是关了灯大怪兽会过来呀?”

“BB怕黑。”得到鸽子的回答就好办。

“唉呀,妈妈知道BB怕黑了,怕黑真是种不好的体验呢,那妈妈陪着BB,BB还会怕黑吗?”

“还是怕,我不要关灯!”鸽子大声强调的语气。

“大灯工作了一晚上,它好累不能睡觉好可怜啊,我们把大灯关了让它休息,然后开台灯这样也不黑,妈妈也会一直在这里陪着BB的。”说完我关了大灯开台灯。

“不,不要关!”鸽子开始新一轮哭闹。

“不行,我都听到大灯在哭了,它不能休息也好可怜的。”我关了大灯,开台灯并调整到最柔和的亮度。

鸽子挣扎了几次后说:“妈妈,你给我讲个故事吧,我还不困。”

原来不愿意关灯是还想玩,之前是在试探我呢。

通过跟孩子聊感受,让他知道他的感受和情绪妈妈都能看见,再坚定自己的决定,孩子知道再出幺蛾子也没用了,还是乖乖接受妈妈的安排吧。

当然,在使用这些正面管教的方法时,需要结合自己的家庭氛围情况、孩子的个体情况来使用;同时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来强化及巩固,并不是一两次的正面管教就能养成习惯。





04 

写在最后,愿我们与孩子共成长

It's a Title

再说回3-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父母认为他们还没上小学,对事物还没有自己的思考,还没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在教养中出现父母与孩子意见不一致时,仍然继续使用敷衍、恐吓、父母的话就是王道等老一套的教养方法,那这样很可能造成两种结果:

一是孩子失去主动思考的能力,凡事都习惯听父母的,慢慢变成依附型性格,就是今天说的“巨婴”;二是孩子更加叛逆,一味地只想逃离父母的管制,最后变成问题少年。

真正有效的管教,是面对孩子的各种情况,先肯定孩子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他的人和他的情绪可以被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父母所看见,如果孩子情绪发展有点失控无法沟通,记得运用积极的暂停让孩子冷静下来,最后和善而坚定地把父母的决定坚持到底,这样会让孩子知晓父母的决定是不容置疑的,从而改变自己的想法,让自己的行为有所改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正面管教并不是让孩子只听父母的,而是尊重他们,看见他们的想法,并不是对他们所有的想法和行为都一刀切,这能让他们对万事保持一份好奇,在试探后知道哪些想法需要摒弃,哪些意愿可以保留,慢慢长成自己所期待的样子。

今早UU在群里说她家小妞脾气上来的时候很难管教,她说了两个场景,我马上用正面管教里学到的3招给她支招,看来做读书笔记是真不错,在无意中已经把知识点内化到自己心里了,顿时觉得做笔记那几天的硬板凳没白坐。

ps:《3-6岁孩子的正面管教》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太难做了,有19章,每章有5-13个小节,我用石墨做思维导图笔记,做到第10章,系统就开始各种反应慢腾腾,枯坐几天,终于把这个坑给填上了。

有需要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的亲可在公众号对话框输入:正面管教,即可获取思维导图。

建议把图放到电脑上放大才会清晰,手机屏幕不够它施展,哭。

-end-



秋贰三阅读:父母的自我进阶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