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爸爸,别看手机陪我玩”假期中,孩子最怕的不是作业太多,而是……

2020-8-13 04:23|发布者: 火噜噜|查看: 189|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昨天,好友跟我分享了一件事。她老公这几天休年假在家,答应好好陪儿子,反而让儿子不高兴。原因是,老公一上午瘫在沙发上看手机玩游戏,儿子主动找他玩,他头也不抬就随口一句“等一下”。本来儿子还挺期待爸爸陪的 ... ...


昨天,好友跟我分享了一件事。
她老公这几天休年假在家,答应好好陪儿子,反而让儿子不高兴。
原因是,老公一上午瘫在沙发上看手机玩游戏,儿子主动找他玩,他头也不抬就随口一句“等一下”。
本来儿子还挺期待爸爸陪的,却被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泼了冷水,特别郁闷。
后来儿子终于忍不住,就哭着求爸爸:
“爸爸,你别看手机了好不好,陪我玩一下嘛。”
当时好友看到后,也替儿子感到委屈。
虽然老公第一时间就放下手机陪儿子,可这件事始终让好友很在意。她担心,自己是否也会在陪儿子时,心不在焉只顾自己的事,从而伤到儿子的感受。
听完后,特别理解好友儿子的感受。
他多渴望爸爸能够全心全意陪伴自己啊!可到头来却发现,那是没有回应的“假性陪伴”。
难怪如今很多亲子相处总出现问题,说到底,还是跟父母陪伴孩子的质量有关。
父母明明说好了陪,却心不在焉,这比“不陪伴”更伤孩子的心。



明明有父母的孩子,却活出孤儿

看过一期《少年说》,被一位叫叶子健的五年级孩子惹哭了。
一上台,他就控诉父母:“小时候,我总是认为,手机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



原来,他每次抬头看父母,都会发现父母只看手机,根本不看自己。这让他无法理解:究竟手机有什么好看的,竟然比他还要重要?
为了不想他闹,父母甚至还把手机给他玩。
这种情况经历多了,他想,手机才是自己的爸爸妈妈。



然而,再好玩的游戏,都满足不了心中对父母关爱和陪伴的渴望。
看到他这么难过的样子,台下的爸爸回应道,自己都在改,也有进步。
可他却不这么认为,依旧声嘶力竭地吼着:他需要父母陪伴时,父母在玩手机;想父母陪自己出去走走时,父母还在玩手机。
这一声嘶吼,看哭了在场许多同龄人。
如果不是内心极度匮乏,他又怎么会把手机当成唯一的陪伴者呢?
父母明明就在身边,却不看自己一眼,也不主动关心自己,而是沉浸在他们的世界里,与自己隔绝。
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他无奈被迫活成没人在意的“孤儿”。
1928年,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出了一本书,书中倡导了一种行为矫正式的儿童养育体系,简而言之,就是把孩子当成极其一样训练、塑造和矫正。
尤其是面对孩子的哭闹,要超脱情因素,以免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坏毛病。
结果,他的三个孩子,在这种体系养育下,一个自杀、一个自杀未遂、一个生活无法自理。
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把自己的孩子养废了,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不给孩子积极的情感回应。
当孩子没办法得到父母的回应和关注,也许一开始会哭闹,可时间久了,他就不哭了。
那不是他恢复了冷静,而是攒够了失望和痛苦,只好选择放弃挣扎。
近在咫尺的父母,却如此遥不可及。一旦习惯了麻木了,只会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这个世界,活成一个孤独、缺爱、绝望的人。



假性陪伴,是亲子关系隔离的慢性毒药

之前有这样一个报道。
一位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作文,想学生们说说心里话。
小学生别心雅不知道要写什么,就去问妈妈,可妈妈在玩手机,根本没认真听她说话。



被如此对待,她有感而发,写下了一篇小作文。文中说道:
“我闷头吃饭,爸爸边玩手机边吃”;“爸妈宁愿在网上评论留言,和不认识的网友们说话,也不肯放下手机面对面地好好聊天”。
内心感到无比孤独的她,坚称“手机是亲情的杀手”。



在她的班上,和她一样与父母活成“最熟悉的陌生人”的人,不在少数。
有个男同学说,自己每次有委屈想跟爸爸妈妈说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在玩手机,他就渐渐养成了“有话说不出去”的习惯。爸爸妈妈问他在学校做了什么,他也说不出来。



还有个女同学说,以前父母还给自己检查作业,可现在都不检查了,就连羽毛球和小游戏都不陪自己玩了。



听完后,真的心酸。
我们和孩子本是亲人,血脉相连,多想像朋友知己那样亲密无间、无话不说。
可什么时候起,不小心把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信任一点点透支完呢?
知乎上一名网友说,小时候每次待在妈妈身边,多想妈妈抱抱自己、和自己聊聊天。可妈妈总会很不耐烦地回他的话,要他自己看书。
如今他三十多岁了,始终忘不掉那种只能眼巴巴看着妈妈的童年阴影。
妈妈觉得委屈,怪他不和自己亲。
可他也很无奈,毕竟小时候没机会感受到亲情的温度,他也不懂该如何去爱妈妈。
一个孩子,长时间处在父母的忽略和无视中,得不到情感上的回应和关注,和父母的亲密感终将分化瓦解,和父母的心渐行渐远。
莫怪孩子不和自己亲,就怪在孩子需要陪伴时,自己只是假装和他在一起。



高质量陪伴,是亲子关系的基石

家庭教育专家鲁鹏程说:
“陪伴不是简单地在孩子身边待着,而是要充满爱意、充满温情,还要与孩子加强交流和互动。陪伴,实质重于形式,质量重于数量。”
深以为然。
想要破除假性陪伴对孩子的负面影响,请从高质量陪伴开始做起吧。
首先,把玩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资深儿童心理咨询专家刘瑮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2》中讲到,亲子教育重点不是在于说教,而是父母陪孩子玩。
让孩子主动提出玩的决定,父母参与其中,能巩固孩子的优点,改正孩子的缺点,这才有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父母不用担心孩子喜欢玩会无心向学,其实玩是孩子的天性,与其以自己的要求来规定孩子玩什么,不如给孩子一次主动选择的机会,让他带领父母一起玩。
这样做,既尊重了孩子,也打开了父母和孩子间深入了解和沟通的门,对孩子的成长有绝对的益处。
其次,解放双手和孩子互动。
郑州有位特别暖的爸爸。



每次在家陪伴2岁的女儿时,他不想孩子接触手机或者大众化的玩具,就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手工玩具,好让父女俩在一起的互动更有意义。
即便做手工,不是他擅长的。但为了和女儿有更好的互动,他努力钻研,终于制造出很多好玩的玩具。
在他看来,要多引导,多陪孩子玩和互动。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和双手给孩子,在互动中传递爱,理解和关怀,在拥抱中和孩子的心相遇。
这样的陪伴,有助于亲子间感情的正常沟通和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
最后,多创造和孩子在一起的“黄金时间”。
什么是黄金时间?
樊登老师说了,哪怕只有10分钟,可以跟孩子做一件事,让孩子觉得开心,觉得父母关注他,这就是黄金时间。
黄金时间,好比父母对孩子的爱,每增加一些,孩子的情感账户里就多一份爱。
因此父母只要有机会有条件,就要特地为孩子腾出时间,创造专门留给孩子的“黄金时间”。
这种高度专注的陪伴,在孩子看来,就是满满的爱。




的确,好的陪伴,不求时长,只求质量,只求用心



泰国有个短片,视频中儿子吐槽自己的父母是“全世界最差劲的父母”,不让他上钢琴课,不给他报昂贵的补习班,也不带他去国外旅游。

可是,他却感到幸福无比。因为——

没有钢琴课,父母陪他在家里唱卡拉OK;没能去国外旅游,只要父母陪在身边的每一天,都是快乐无比的家庭活动日。

陪伴,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互换,不是彼此共处一室,却没有爱的流动和沟通。

其实孩子要的永远不多,不过就想被父母看见、关注和回应。

真正为孩子好,就在他需要的时候,放下手里的事情,用心陪陪他,眼中有他。

唯有这样,才能给孩子感受爱的机会,为他的幸福感提供最大的保障。

共勉。

— END —

本文首发平台: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转载仅限微信公众平台,请联系授权。








点击 「阅读原文 」预约免费体验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