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连载|《实习期爸爸的自我修养》07

2020-8-13 08:32|发布者: 女汉子|查看: 134|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自我修养手册》自我介绍家有男娃两只 国际认证心理咨询师现任:实习期爸爸目标:教师资格证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职研究生方针:高举火把 不懈奋斗终点:人类命运共同体连载自2020年8月7日起,每夜一篇(本期共:16篇 ... ...
《自我修养手册》


<自我介绍>

家有男娃两只    国际认证心理咨询师

现任:实习期爸爸 目标:教师资格证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职研究生

方针:高举火把 不懈奋斗 终点:人类命运共同体




连载自2020年8月7日起,每夜一篇(本期共:16篇)




手册简介:

1、手册简介

  “预防好于纠正”,正如“预防感冒”,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患感冒的可能性,也就是要了解“感冒”才能预防感冒。

  教育子女亦是如此,我们要先了解孩子,才能做到理解孩子。例如“孩子为什么会自私”,一味地训斥和批评孩子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只会适得其反。

  我们需要做的是了解孩子、了解人类,也即是“认识人”的学习(教育)。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帮助孩子们例如“摆脱自我中心性”“如何控制欲望”“如何看待竞争”等等。




本册本着“以人为本、从心出发”的原则,带领大家从“认识人”开始、到“作为人”结束,从“狩猎时代”的高级分工开始、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直面家庭教育中最令人担心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问题、家庭教育的入口等。



2、背景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达、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人应当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应当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觉悟,将“教育子女”正视为一项“工作”、明确“教育子女”是每个公民的社会担当及应尽的社会责任,做到人人重视家庭教育、人人关心家庭教育、人人投身于家庭教育、人人奉献于家庭教育,最终,人人受益于家庭教育。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作为社会的最小单位,每个家庭的幸福美满、和谐健康发展是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根本。所以,组成每个家庭的成员,都应当不断提高自己、精进自己,使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满正是对社会的贡献、对祖国的贡献。




家庭教育是个“慢活”、也正说明了它是一项工作,无论我们从事哪份工作,我们都需要了解该工作的内容、工作的方式方法、工作的对象、工作的目标等等,也正是本册的开发初心,接下来则是:砥砺前行。



3、手册目标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而不是终点,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成绩虽然重要但不是唯一,通过家校合作、如何使孩子们全面并能和谐发展,是当今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纵观人类发展史,任何人长大后都必须独自面对生活课题(难题)、并无法逃避;任何人无法独立生存、并必须与他人和谐相处。自立无法赋予、但我们可以援助;和谐,则源自孩子如何看待世界和他人。




本册目标:如何全力地援助孩子但不妄加干涉,培养孩子们自信、自立具有独立性的同时、与他人与世界和谐相处。用诸葛亮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第七篇:什么是鼓励

  什么是鼓励?想必大家也学习并思考过这个问题。“加油!”“你行的!”“你真棒!”“你可以的!”“你没问题!”“只要你想,就没有做不到的!”这不是鼓励,这是口号。

  我们尊敬的赵忠心赵老,80几岁的高龄,无论到哪里举行讲座都会说的就是:“别再夸了!孩子都被你们夸傻了!”印象特别深。

  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我能做到”或者“我很强”,这种叫:自我欺骗。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力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这个叫:自我接纳。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对得了60分的自己说:“这次只是运气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的!没问题!我肯定是可以得到100分的”,然后不付出任何行动。与此对比,在诚实的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才是自我接纳。也就是别瞎安慰自己、别糊弄自己。---引自《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著

  希望大家明白:毫无缺点的人根本不存在,也根本没有满分的人。追求完美主义、不如精益求精,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鼓励?

  还是举个例子吧!孩子帮忙擦了桌子以后的反应:

  一种是:“哇塞,你擦得好好哎!不过,下次擦得时候如果能把边边角角也擦到的话,会更棒!”在期待并要求孩子下次继续帮忙擦桌子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正是近期风靡家长圈里的“要夸孩子的具体行为”)据说孩子会越擦越起劲,但我家的孩子是不擦了,我达不到你的要求,我擦不干净,心里想着:“我还不如去玩玩乐高呢!”就算孩子勉强听从了你的“建议”(其实是指示),估计他最想说的是:“这样可以了吧?我可以去做我自己的事情了吧?”更不用说那些用金钱奖励孩子做家务的案例了,后果可想而知。一个是为了获得表扬、一个是为了获得金钱。

  还有一种是:“谢谢你帮助妈妈分担了家务,你长大了,妈妈为你感到开心”就是这样的平平淡淡一句话,孩子会感到“我长大了!我有用了!我能对这个家付出了”“我也可以为这个家做出贡献了!”如果孩子能这样想,那么贡献感才是他行为的真正目的,所以,他不会不采取行动。紧接着妈妈又说了一句:“你帮我分担了家务,妈妈现在多出了10分钟的时间,咱俩一起看本书怎么样啊?”“或者下楼溜达溜达?”“还是你想打会羽毛球呢?”满满的画面感,大家感受到了吗?

  这,就是鼓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通过鼓励,孩子们会获得贡献感,获得贡献感的时候,孩子会觉得自己“有用!”、有价值了!孩子才会喜欢这样的自己!他们才会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碰到的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不会害怕失败、他们不会回避或者逃避应该自己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难题!也绝对不会过分地在意别人的评价。这,就是鼓励!

  赋予孩子勇气,就是在帮助孩子们自信。

  有的家长朋友会说:“大道理都懂,到底该怎么做呢?”其实你还是不懂!懂了就不会想不到“该怎么办”。但是总比那些连道理都不懂的人强很多!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是:停止赏罚、避免竞争,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

  虽然感觉有些难,但是,我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守护的既不是法律也不是秩序,而是眼前这个活生生的孩子,这个活生生的人。

  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是“评价”。我们应该放弃法官的立场。你的评价,也是我们常说的“贴标签”,不仅仅限制了孩子发展的可能性,更可怕的是让孩子他们自己会给自己设限,一旦设限,很难纠正。

  为什么会去评价孩子?大家有没有想过?评价的前提是你心里有一个“理想的孩子”的样子,所以你才会去根据这个“理想的孩子”的标准去评价自己的孩子。如果没有,何来评价?但,只要是评价,必定是减分的。如果我们多关注孩子的“存在”,反而是加分的。例如:“只要你健健康康的、快快乐乐的就好”,在这个基础上,成绩也不错、体育方面也差不多,有时还会画个爸爸妈妈,这些事情,是不是反而成了加分的事情呢?

  好,我们再一起通过下面这张表格,来看一下批评、表扬和鼓励的区别:

批评

(训斥、责骂)

鼓励

表扬

(夸奖、称赞)

带有情绪:愤怒

目的:让对方听话

但,愤怒使距离疏远,疏远以后才开始帮助孩子,结果:无法帮助(孩子不可能把骂他的人当作伙伴)

结果:害怕失败、不敢面对问题,消极,悲观主义逐渐强化,不会积极主动地做事情,失去对别人作出贡献的动力(久而久之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没有价值)

让孩子产生贡献感

觉得自己有用、有价值

喜欢自己

有勇气

解决自己碰到的问题

不会害怕失败、不会逃避

不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

贡献感是行为的目的,所以不会不采取行动

目的:为了让孩子下次做出

同样恰当的行为

孩子做事的动力:希望被表扬

结果:无法达到“被表扬”的目的时

选择不去解决问题;

害怕失败

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

满脑子只考虑自己的事情

在意别人用什么眼光看自己

强烈的认可欲求

关心的是他人

自信、自立、独立性

伙伴意识

关心的是自己

特别的存在

强烈的认可欲求

通过外部寻求归属感

通过贡献感获得归属感

通过外部寻求归属感

     为了自己                      为了孩子                  为了自己

  归属感是本能、也可以说是欲望的一种、最基本的那种。也正如“认可欲求”、“认同需求”、“求表扬”、“引起关注”等等。但是提到“关注”这个词,我们这几年没少听到和看到。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当中也非常的明显,他们的目的是“引起关注”,“求关注”。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现在对孩子的关注,真的是不够吗?很多的妈妈已经在全职地照料孩子的生活及学习了,但为什么还会总是出现“关注”这个词?这就要谈到我们的下一个话题了:欲望。

  为什么这么说?那是因为,孩子有的时候并不是被关注的不够,而是他们想要更多的关注。

  举例:儿童肥胖,深陷手游(之第二世界)不能自拔,不是名牌不穿,不是豪车别送我去学校,我爸妈又在看房了,有些看似虚荣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在孩子们之间变成了正常的事情。更有甚者,三年级了还没分床!且男孩!他是真的怕黑吗?妈妈陪着就不黑了吗?好像不是,而是希望在晚上也要妈妈陪着,不要和妈妈分开,即使睡着了也要妈妈关注着我。这,难道不是因为欲望吗?关于欲望,以及如何教会孩子控制欲望,我们下期见。



<思考>

不好好学习长大没出息!好好学习了长大就会有出息?



<预告>

下一篇:教会孩子学会控制欲望




喜欢的朋友,请分享、点击“在看”,感谢支持!



声明:《手册》内容多引自《给父母的建议》《被讨厌的勇气》等著作,大家可以看作是阅读的学习笔记和读后感,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指导指正,谢谢


    未完待续......

About Us



    

     以“人人都能听懂学会”为目标、特设《大白话专栏》连载《实习期爸爸的成长日记》,使用自己与自己的对话(答辩)形式、以启发为主,希望大家能够自己找到育儿答案。





好爸吧

ID:haoba-bar

父与子的亲子时光

实习期爸爸的成长日记

心理咨询师 家庭教育顾问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