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家长课堂丨“我爸爸会飞” 一本正经吹牛的孩子其实很可爱~

2020-8-14 05:16|发布者: 山哥|查看: 120|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你听过孩子们“吹牛”吗?那才是最天真、最有趣的笑话!偏偏他们还说得理直气壮、一本正经我考试都能考一千分!我每天坐着炮弹去上学我爸爸会飞,像鸟那样!我能变身成奥特曼打败所有人!…… ... ...
你听过孩子们“吹牛”吗?

那才是最天真、最有趣的笑话!

偏偏他们还说得理直气壮、一本正经



我考试都能考一千分!

我每天坐着炮弹去上学

我爸爸会飞,像鸟那样!

我能变身成奥特曼打败所有人!

……

                                                                             

听着孩子们“吹牛”,有的父母觉得很好笑,有的父母一笑而过,而有的父母却会呵斥孩子不应该撒谎,认为孩子虚荣心强,小小年纪就“说大话”。



其实,你真的知道孩子“吹牛”背后的心理动机吗?

01/

孩子为什么对“吹牛”乐此不疲?

因为当孩子思维和语言快速发展的阶段,碰撞了爱幻想的阶段,便造就了孩子“吹牛”的行为。

儿童专家认为,对于4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爱吹牛,这是自我夸耀的一种现象,是很正常的,符合儿童年龄发展的,而且,这还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孩子“吹牛”、“说大话”,说明孩子的“自尊感”正在发展,需要大量的积极反馈来获得“积极的自我”。

也就是说,多数孩子“吹牛”,其实也是在成长。



而“吹牛”只是一个外在行为,它的背后藏着孩子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有其错误观念和行为目的,但孩子意识不到,那是隐藏的“密码”,大人们要识别出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

02/

“吹牛”可能是“傻傻分不清”

演员谢楠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儿子吴所谓也曾是个“吹牛大王”。

老师说马,他便说:“我爸会骑马。”

老师说到交通工具,他说:“我爸爸会开飞机”,甚至信誓旦旦地说:“我爸会开飞船。”

为此,老师还专门“请了家长”,表示,不能鼓励孩子“说谎”。



而真相是,那段时间,吴京正在拍摄《战狼》和《流浪地球》,妻子谢楠带着儿子去过拍摄现场。

当时,还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吴所谓,就觉得爸爸真的能“上天入地”。

而有一个像孙悟空一样的爸爸,当然要跟同学好好“炫耀”一翻。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看,孩子在3至5岁时,正是自我意识强列发展的阶段。孩子用“吹牛”的方式,自我夸耀,是维护自尊的一种方式。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分不清楚现实和想象、虚构与真实,常常把自己或家人,想象成动画片、影视剧中有超能力的角色。

看到孩子把“牛吹破了天”,不要急、不要慌,也不要急于否定和拆穿,更不要嘲笑孩子,给孩子贴上“撒谎精”、“吹牛大王”等标签。

03/

“吹牛”也许是不想落后于人

有网友分享了发生在自己儿子身边的一段趣事:

小区里,儿子和几个熟识的孩子在一起玩,有个不经常在一起玩的孩子看到,也很想参与,可是,小伙伴们根本没有注意到他。

他拿出自己的机关枪玩具,很大声地说:“我这个玩具特别贵,谁要是和我玩,我就把它送给谁!”

听了这话,孩子们争前恐后地走到他身边。然而真相是,这个玩具并没有很贵,那个孩子也没有舍得把它送给伙伴,他这样说,只是想引起小朋友们的关注罢了。



总的来说,渴望被赞美、成为人群的中心,被同伴羡慕,是人的本能。

孩子也是一样的。

对于“人有我无”的事,孩子小小的自尊心也会作怪,不想在任何一件事上落后于人,更不想因为自己的差,成为朋友嫌弃的罪魁祸首,于是,编造谎话来“吹牛”就是最好的“武器”。

一般来说,拥有这种心理的孩子,大约在6到10岁左右,对“吹牛、说大话”已经有了基本的对错概念。

父母需要做的,不是当众揭穿或是批评。而是留心观察,如何将错就错,鼓励和帮助孩子去实现他的“大话”。

04/

“吹牛”可能是“过于渴望”

有的孩子“吹牛”,可能是因为过于渴望某件事,于是把这件事,当成现实的事来说,以此满足自己内心的想法。

网友说儿子班上一个小女孩见人就炫耀,说妈妈特别爱她,会给她买一屋子零食,还有穿不完的新衣服、鞋子,每天都带她去吃好吃的。

可是,从小班到大班,每一场班级活动都未见过她的妈妈,放学也从来没见妈妈接过她。

有一次放学,儿子羡慕地问小女孩:“今天,你妈妈也会带你去吃好吃的吗?”

小女孩没有说话,另一位妈妈轻声说:“她不到一周岁,父母就离婚了。”

越是得不到,越是炫耀。

这个小女孩只是把自己心里对妈妈的渴望,加倍地放大说出来,用“吹牛”这个方式,进行自我安慰,达到弥补心理的缺失。



心理学家威利·詹姆斯说过一句话:“在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

父母平常与孩子相处时,要多给予关注和正面评价,帮助孩子用正确的方式,建立自信心。

当然,孩子“吹牛”虽然有积极的正面意义,但是也要注意孩子“吹牛成瘾”。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达克效应”。

一种认知偏差,明明能力欠缺,却用吹嘘的方式抬高自己,在自己欠缺考虑、根本不懂的层面,给出错误的结论,长期沉浸在自己营造的虚幻中,高估自己的能力。

简单来说,也是想像自己很厉害,其实不厉害,又不愿意去充实自己,长期下去,对孩子的成长肯定是不利的。

所以,发现孩子喜欢“吹牛”时,除了正面地看待,还需要积极地引导。

05/

不打击,不嘲笑

家长以成年人的思维批评孩子吹牛,打击孩子的自我夸大行为,会令他很受伤。

之前,杭州一个小女孩,因为没有“做了就做了,没做就没做”,被爷爷批评“爱吹牛”“不诚实”,小女孩就哭哭啼啼地离家出走了。

后来民警看不过去了,批评爷爷对孩子没耐心。



孩子爱吹牛,不如说孩子爱幻想美好。他用夸张的语言向亲人诉说自己的心里话,本希望得到的是关注、认同、赞美。

家长的接纳,就是他努力追求美好的动力。家长一盆冷水泼下来,不但浇灭了他对美好的向往,也打击了他跃跃欲试的积极性。

06/

不急于否定,给机会证明

孩子的话,哪怕听着水分很大,家长也不要急着让他认清自己的错误或失败,要给他一个证明的机会。

电视剧《家有女儿》中的刘星,因无意中发现了老师的车钥匙,便自认为是个侦探天才,到处找机会“破案”。

父母虽然不相信他的话,还是给他机会让他证明自己。



当刘星根据生活中蛛丝马迹做出准确推断后,爸爸妈妈真的很惊讶。



身为家长,不管孩子的话再离谱,都不要武断地指责他“你错了”,或者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很多时候,孩子的积极性容易受挫,也许就与家长的打击式教育有关。身为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的支持就是他勇往直前的底气。

07/

丰富孩子的生活

对于第一种“吹牛”类型的孩子,并不是因为他们骄傲,而是他们的认知水平不高,所以会想当然地夸大事实。当他们了解到事情的本来面目时,也许就会打消原来的“浅薄”想法。

所以,家长要经常创造机会向孩子普及生活常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孩子就能分清现实与想象。即使他们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不会再轻易“信口开河”。



心理治疗师萨提亚说:

“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在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

孩子的成长之路,每一个不好的习惯,或者是小缺点,不仅需要合适的方法去引导,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

 ▏文章来源于“育儿周刊官方公众号”(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凯叔讲故事 爸妈研究所 爸妈营所有)



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看世界

Education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