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孩子犯错怎么办?5步轻松解决问题!

2020-10-17 13:26|发布者: 热点新闻|查看: 203|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父母如果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会在压力下出现应激反应。为了避免受到伤害,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自动屏蔽掉这种“噪音”,把自己封闭起来,形成自我保护。几个朋友在群里聊天,话题无外乎是围绕孩子最近表现、学习成 ... ...


父母如果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会在压力下出现应激反应。为了避免受到伤害,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自动屏蔽掉这种“噪音”,把自己封闭起来,形成自我保护。

几个朋友在群里聊天,话题无外乎是围绕孩子最近表现、学习成绩之类。当聊到最近状态时,小静抱怨说,可能是因为她最近工作太忙压力比较大,脾气不太好,昨天辅导孩子写作业时,因为孩子不专心,冲着他吼了几句,结果把孩子吓了一跳,一晚上都一言不发,事后她也很后悔。

这话一出,其他宝爸宝妈也纷纷说起最近自己对孩子发火的经历。有的说着说着情绪就激动起来,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说“要不是那熊孩子不听话,我怎么会对他吼呢?说他也是让他长点教训!”

有的宝妈言语间明显气场不足,后悔自己当时不该对孩子发火,但是又碍于面子不愿意跟孩子道歉。还有的家长则表示很苦恼,明知道不该对孩子吼叫,可是每次看到熊孩子犯错捣乱,脾气蹭的就上来了,根本不受控制……



说起对孩子发火,这样的情景似乎每天都在发生。孩子早上不愿意起床,家长先平静地喊一声“快起床,快起床!”半分钟后发现孩子还是躺着不动,于是提高分贝“快点起来!都几点了!再不起来上学要迟到了!”过了几秒发现孩子翻了个身继续睡,便放开嗓门对着孩子吼道“都几点了还睡?还不起来!快点,快点!你还想上学迟到啊,也不嫌丢人,脸皮越来越厚了……”最后往往以“人身攻击”收场。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每天睡前叫孩子洗漱、看孩子写作业、催孩子吃饭……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每天对孩子吼几嗓子似乎成了习惯,好像不这么做,孩子就永远达不到要求。可是,家长是否想过,对孩子吼叫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对孩子吼叫无法让孩子获得改正的动力

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吼叫或训斥有效,且效果立竿见影。对孩子吼两声,确实有的时候可以立即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却忽略了它的代价和长远影响。

被吼叫的孩子可能会感到恐惧,可能会自责,也可能会产生怨恨,但是终究是无法让孩子获得改正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错误孩子总是重复犯的原因。

心理学家曾做过调查研究,采访过一些经常被父母吼的孩子,当被问及他们的感受时,很多孩子说,当父母对自己怒吼时,自己大脑是懵的,那一刻不知道父母在说什么。

父母如果经常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会在压力下出现应激反应。为了避免受到伤害,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自动屏蔽掉这种“噪音”,把自己封闭起来,形成自我保护。

表面上看孩子沉默不语,其实内心是抗拒的、封闭的。父母怎么能奢望一个心门关闭了的孩子听进去自己的忠言并做出改变呢?



父母控制不住情绪,经常对孩子吼叫会造成哪些影响?



会让孩子缺少爱的滋养,产生对自我、对世界的扭曲感受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你给他们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孩子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父母经常斥责吼叫孩子,容易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恰如其分的自尊 》一书中将自尊分为三个部分:自爱、自信和自我观。低自尊水平的孩子经常处于消极负面的情绪中,无法做到自爱,做事情缺乏自信,对自己也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

父母经常吼叫孩子,其实是在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我总是做的不好,所以父母才会经常吼我。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自己就是一个糟糕的人。

长期生活在充斥着吼叫、斥责声音家庭的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缺少爱的滋养,容易造成安全感的匮乏,变得孤僻、不自信。孩子的世界是苍白无力的,自然也学不会如何去关爱他人,进入青春期以后更容易状况百出。





经常对孩子吼叫,会影响孩子专注力

有的家长会发现,刚开始对孩子吼叫训斥的时候,孩子会乖乖听话,马上停止举动。但是时间久了,吼叫的作用好像就减弱了,孩子依旧我行我素。于是家长不禁抱怨,孩子真是越来越难管了!

之所以会这样,其实和人的大脑反应有关。当一件事情变成了习惯,注意力就会产生游离,大脑会认为不需要投入更多的专注力在这件事情上。于是孩子在习惯了父母的吼叫和训斥后,会自动忽略家长的说话内容,吼叫自然就成为最无用的办法。

孩子经常处于注意力游离状态,对专注力会造成严重伤害。当孩子把这种状态带到学校、带入课堂,孩子慢慢地就会成为老师口中的问题学生,从此被贴上“注意力差”的标签。





经常对孩子吼叫甚至会导致虐待

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因为愤怒对孩子大吼大叫,但是结果孩子并不“买单”,没有听从父母吼叫的指令,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这个时候,父母的愤怒很可能会升级,最终演变成虐待孩子。

新闻上曾经报道过一件事情,一个孩子在吃饭时乱跑,结果把饭撒的地板上到处都是,母亲呵斥他停下来,结果孩子不听劝阻,依然在那胡闹。多次劝阻无效后,原本已经怒火中烧的母亲,情绪突然崩溃,强行把孩子按在地上,让他把地板上的饭舔干净。

宣泄怒气往往让人更加愤怒,当人的愤怒达到一定程度,智商基本为零,这个时候很容易做出过分的举动。如果这些举动带来伤害,事后只能追悔莫及。



吼叫会代代相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带领孩子认识了解这个世界,孩子从父母那里感受爱与被爱,也是从父母那里学会做人做事的方式和方法。

如果父母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自然而然地会认为这就是和他人沟通交流的方式。当以后遇到问题,他也会采取这样极端的方式来解决。

未来孩子长大了,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当遭受压力或焦虑时,会不自觉地朝自己的孩子发脾气,由于童年的经历,吼叫就会成为默认配置。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学家说“吼叫会代代相传”的原因。

人们常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先做什么样的人”。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学会与他人友好地沟通交流,遇到事情不急躁,不容易被激怒,家长首先自己要做到这样才行。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孩子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里都闪烁着父母的影子。



对孩子大吼大叫还会产生很多恶劣的影响,例如导致孩子应激激素水平升高,改变孩子的大脑结构,形成叛逆性人格,孩子变得自卑怯懦、脾气暴躁、缺少耐心等等。

某教育网站曾发起过一项“全力吼叫,不如温柔拥抱”的30天打卡活动,要求30天内对孩子不吼叫、不责骂、不使用冷暴力,听起来难度不大,结果活动结束时,参与其中的一百多位家长竟没有一人通关成功。

避免吼叫为什么这么难做到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父母吼叫的原因。



吼叫背后的原因

外部刺激

父母忙碌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到家,本希望看到的是母慈子孝、阖家欢乐的画面,怎知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是鸡飞狗跳、争吵打闹的场景,心情顿时跌落低谷,血压飙升,胸中有股怒火想要从喉咙里喷涌而出。

前一秒还和邻居开着玩笑,后一秒就换了一副“嘴脸”,平日里对自己说“要做一个完美父母”的想法也早已被丢到九霄云外了。此刻只想发泄出心中的怒气,好好惩治一下眼前这个“熊孩子”。

也有的时候,父母本来心情挺好,陪着孩子写作业,很有耐心地给孩子讲解题目,结果讲了一遍不会,讲了第二遍还不会,又讲了第三遍,终于会做了,家长长舒一口气,结果一做又错了。父母对着题目语气明显不那么友好了:“怎么讲了这么多遍还是错了!你不是说会做了吗?”“你不会审题吗?看清了再做啊!”孩子盯着桌子一言不发,家长又开始催促:“愣着干什么!接着做啊!”往往作业还没做完,家长的耐心早已经耗完。



类似这样的外部刺激生活中似乎无处不在,于是家长不禁感叹:“生活处处是“惊喜”,想要保持淡定真的挺难!”

感到孤立无援

有些情况下即使没有外部的刺激,家长也会脾气突然爆发,就像愤怒找到了适合它生长的土壤一样。比如,当父母感到孤立无援的时候。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个妈妈崩溃带娃的视频,视频里一位年轻的妈妈边哭边语无伦次地说:“孩子已经歇斯底里地哭了40分钟,我太累了!快要被孩子逼疯了!”

一个人既要带娃,又要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有时候连好好吃顿饭的时间都没有。万一遇上丈夫出差,孩子又刚好生病,整个人都要急疯了!

邻居小吴也是一个人在家带两个娃,在家里经常能够听到她对孩子的吼声。一次刷手机无意中看到她在朋友圈写道:“心塞!刚刚又没控制住,跟小宝发火了,现在看着熟睡中的宝宝那安静的小脸,心里一阵懊悔。”



还有的妈妈既要上班,回家又要做家务,还要辅导孩子功课,一个人恨不得掰成几瓣用,忙得焦头烂额。可是反观孩子爸爸呢,躺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玩着手机,嗑着瓜子,一派岁月静好。

在如此不对等的环境下,妈妈自然会心生怨念“凭什么总是我一个人辛苦!我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谁能看得见?”“他一点也不关心这个家,我怎么找了这么一个懒鬼!”这些不断升级的想法和情绪就像是火药一样,如果这个时候孩子不小心犯了错,那酝酿已久的情绪和想法就会马上爆发。



迁怒于孩子

有的时候家长在单位或别的地方受了气,回家后会迁怒于孩子。比如,在单位被领导批评了,回家后看到孩子没有好好写作业还在那看电视,催了几遍还是无动于衷。父母心里的苦闷正愁找不到地方发泄呢,于是孩子悲惨的成了出气筒。

几乎每个父母都做过类似的事情,只是很多时候父母没有洞察到自己的愤怒,更没有意识到怒气来自于别人,于是不自觉地就会借吼叫孩子来释放自己积压的郁闷。

吼叫成为习惯

父母偶尔没有控制住情绪,对孩子吼两句可以理解,但是一旦吼叫成为习惯,它就变成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不需要思考,就像睡前刷牙,饭前洗手一样。

当吼叫成为习惯,它就成为这个家庭解决问题和沟通的主要方式,一旦遇到问题就会自然迸发而出,很多时候父母自己都无法觉察。



除此以外,让父母发飙的诱因还有很多,比如健康状况不佳,没有休息好,夫妻离异等等。知道了原因,我们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避免吼叫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了。

虽然做到“完全不对孩子大吼大叫”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依然有办法去降低吼叫的频率,减少吼叫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减少吼叫的日常策略



记录你的吼叫,增进对自我的觉知

如果想做出改变,首先要觉知和接纳自己的问题,并意识到这种行为给自己和孩子带来的影响。增进自我觉知的最好方法就是记录下来。

当你冲着孩子发火时,记录下事情的起因和经过,是什么原因惹恼了你,什么时间在哪里更容易发火,起床还是睡前?家里还是公共场合?记录下吼叫时自己的反应,比如声调、姿态、以及呼吸,记录下自己冲孩子吼过之后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

最重要的是,事后一定要记录下你对整件事情的总结和评价,回忆下那一刻还有什么其他更好的处理办法。

人们常说养成习惯不容易,想要打破一种习惯,更不容易。记录吼叫就是为了让你在怒气积累前有所察觉,在下一次习惯性地吼叫前,能够注意到自己情绪的变化,然后想办法让自己平静下来。

接纳真实的自己

很多父母在对孩子吼叫过后,会安慰自己说:“我也不想对他吼啊,谁让他总是不听话呢?”“要不是孩子调皮,我才不会对他吼呢!”……这样的话是不是很熟悉呢?“我也不想……谁让他……”“要不是……,我才不会……”几乎成了家长们的口头禅。

家长这样说,其实是在为自己找借口。明知道对孩子大吼大叫不好,无奈自己总是控制不住情绪,每次冲孩子发火后就会后悔,但是又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为了帮助赶走内心的罪恶感和羞耻感,便为自己的吼叫寻找借口,从而得到安慰。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发过脾气后,会沉浸在深深的自责中,无法自拔。要知道改变习惯没有那么容易,更不要奢望一夜之间彻底改变。心理学家发现,深深地自责和羞愧反而会阻碍一个人改进。

所以不要对自己太过苛责,理解并原谅自己,接纳真实的自我,当你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开始努力做出行动,已经是在变好的路上。给自己一个肯定,才有动力继续走下去。



A-B-C-D-E法则

《不吼不叫》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避免吼叫的五个步骤,分别是:自问(Ask)、呼吸(Breath)、平静自我(Calm yourself)、确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同理心(Empathize)。

自问:问一问自己现在的感觉如何?有什么升级的想法?能否改变想法,换一种思考方式?

呼吸:有意识地做3-5次腹式呼吸,在吸气或呼气时数4个数,呼吸的同时感知自己的身体,想象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氧气。

平静自我:除了关注呼吸,还要用积极的想法代替原来升级的想法,让自己平静下来。

确定孩子的需要:思考一下你对孩子的期待是否合理?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此刻究竟需要什么,是一个拥抱?一个鼓励?还是你的指引或建议?

同理心: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感受一下他现在的想法,并尝试与孩子共情,告诉孩子你可以理解他现在的感受。



在练习ABCDE五个步骤时,并不需要严格按照这个顺序执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顺序。例如,你只有先平静下来才能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那不防先调整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再自问并确定孩子的需要。

在我们努力改变的过程中,可能仍然会发生对孩子吼叫的情况,但是并不代表你就是一个糟糕的父母,用道歉修复过往,诚实的接纳自己的错误,前进两步后退一步的你,最终离目标还是更近了一步。但无论何时请记住,你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下问题:

1、拖沓磨蹭,自我管理差;

2、沉迷游戏,学习成绩下滑;

3、叛逆反抗,每天上演亲子大战;

4、害怕社交,也不愿跟父母沟通;

5、孩子不自信,没有责任心。



请识别下面二维码,或加微信:3142718250一对一指导。

关注微信公众号,为您提供育儿好文,分享育儿秘籍。



我们的个案咨询指导范围:

1、孩子沉迷游戏

2、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厌学

3、孩子叛逆和父母对着干

4、孩子早恋不自信

5、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成绩下滑

6、青春期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等。

加微信:3142718250


本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