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我的司令爸爸和司机爸爸(19)——黄阿姨和司令爸爸在一起的日子

2020-10-30 08:48|发布者: 烟灰乱飞|查看: 122|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关于司令爸爸在农场工作的那几年,过去我们都不知道,爸爸也从来不跟我们说起那段日子。只是到了后来才听到黄阿姨向我们讲述了一些,并且又认识了万伯翱大哥(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伯伯的儿子),从而填补了我们对爸 ... ...








关于司令爸爸在农场工作的那几年,过去我们都不知道,爸爸也从来不跟我们说起那段日子。只是到了后来才听到黄阿姨向我们讲述了一些,并且又认识了万伯翱大哥(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伯伯的儿子),从而填补了我们对爸爸在那一个时期所不为人了解的空白。

先从黄阿姨说起吧。黄振荣阿姨的老家在北京通县,60年代的通县还是农村呢。那时候十分重视人的出身,讲究“成分论”,由于她的出身是“中农”,家庭成分属于不太好的,她又是家里的老大,所以很小就进城来找工作了,正赶上北京军区后勤部招聘职工,她就当上了勤务人员。

1955年,我岫岩妈妈生下了我妹妹,后勤部就派黄阿姨到我家做勤务和看孩子的工作。才十几岁的黄阿姨,毕竟年幼无知,更不太懂得人情世故。我司机爸爸当时是家里的“大管家”,黄阿姨很尊重他,经常有什么事情就向他请教(那时她还管司机爸爸叫老朱叔叔呢)。司机爸爸也经常照应着她,一有空还教她学习文化,写自己的名字,关系挺不错。

司令爸爸工作很忙,晚上下班回到家,黄阿姨忙前忙后地照顾他,给首长留下的印象很好。黄阿姨也觉得爸爸虽然是大干部,可是他对下属工作人员非常客气,平易近人,让他们感到心里暖烘烘的,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后来,她亲眼所见了家里发生的重大变故,她所崇拜的大英雄突然变成了一个犯了错误的人。她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但事实却证实了,当时家里所有的勤务人员全都撤离了6号大院。

正在她不知何去何从之时,组织上找她谈话,说是考虑到首长在战争年代立过大功、受过很多伤,如今一人在河南生活有一定的困难,要求她跟着我司令爸爸一起去农场,专门照顾首长的饮食起居。黄阿姨当时的思想斗争很激烈:自己还年轻,到农场陪着一个犯了错误的干部,生活条件差,将来的前途又会是怎样呢?

黄阿姨拿不定主意,回到了家里征求家人们的意见。家里老老少少、七嘴八舌的众说不一,尤其是她的爸爸妈妈听说她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吃苦受累,很心疼她。最终还是一位“比较有远见的”亲戚对她说道:“首长虽说犯了错误、降了职,但即便是降了三级,他现在也还是个大校啊!你跟着他,将来总有出头之日的!”——黄阿姨想起首长平日对她的好,一直也没有机会报答他,这回她终于鼓足了勇气,服从了组织上的安排,跟着我司令爸爸一起来到了河南农场,开始了与他同呼吸、共命运的艰苦生活。

就这样,黄阿姨二十来岁就跟了司令爸爸,他们在农场办了结婚手续。白天他们一起到农田里参加劳动,晚上回到家,黄阿姨洗衣、做饭,还要给爸爸擦洗身体,再贴上几贴伤湿止痛膏。

后来,黄阿姨为爸爸生下了一个女儿。为了照看孩子,自己没有再找工作。1969年爸爸解放后来到了南京,黄阿姨曾经想找一份工作,爸爸不同意。主要是怕别人知道她是首长家属,就会特殊照顾她。黄阿姨也没有怨言,就一直在家带着两个小孩,照顾家务。

黄阿姨的一生,也可以说是大起大落几十年。她实际上跟爸爸在一起的时间并没有风光几年。河南农场的苦日子总算熬出了头,黄阿姨跟着爸爸到了南京以后,不忘她的家人还生活在贫困的老家,她总是尽力关照着他们。爸爸去世后,她把自己的父母都接到南京,由她亲自伺候着两位老人。尤其是她的妈妈因病瘫痪在床了很多年,她就一边带着两个孩子,一边耐心地照料着老人。她自己没有工作,当然也就没有工资,只有爸爸去世后的抚恤金,生活也挺艰难的。直至她的父母前些年相继去世,她也到了花甲之年。

黄阿姨对我们这些爸爸原配夫人所生的孩子们也都很关心,每次见了面总是问长问短,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尽管很多年过去了,她还依然保持着勤劳朴实、为人本分的心态。

司令爸爸1964年被贬到河南黄泛区农场,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段让人听起来就心酸的故事,也正是爸爸一生中所经历的许许多多艰难困苦的旅程之一啊!

在农场里,爸爸带着黄阿姨和小妹,住在一间破烂的、不足三十平米的小平房里。当时爸爸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每天上、下班都要徒步行走几公里地。对于一个浑身带有十几处伤、拖着一条残疾的腿、甚至头颅中还留存着敌人炮弹片的高级将领,可想而知这是一次非同小可的磨难。

农场的生活条件差是不必多说的,医疗条件就更是糟糕,居然连看病的地方都没有。黄阿姨只好采取一些最简易、简陋的土方法来缓解爸爸身体的疼痛了:给他按摩、贴伤湿止痛膏。

一年四季,他们共同克服着酷暑严寒、缺吃少穿的困难,尤其是上厕所是爸爸最大的难题:那里的公共卫生间就是在外面一个用竹篾子搭的露天粪坑。当时因为爸爸上厕所要坐在一个自制的中间挖空的木椅上才能解决问题,造反派竟然批判他搞“特殊化”。还是黄阿姨为爸爸辩解说,是因为打仗负伤,根本蹲不下去的原因,这才免于挨整。

即使在种种磨难之下,爸爸仍旧乐观地对待自己、善待别人,克服着令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困难,踏踏实实地继续为党做好工作。在他管理的那片果园里,真的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一切都要从新开始。他认真地学习园林技术,不懂就问,而且是把所有人都当做老师请教。尤其是常年跟伯翱大哥在一起工作,双方产生的那种父子情谊,一直让伯翱大哥永生难忘。

伯翱大哥也是半生坎坷。虽然父亲身居高位,却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把他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而且一去就是十来年。伯翱大哥完全是靠他自己自强不息、刻苦努力,才终于走出困境,成就了自我。他的经历,深受爸爸的同情和赞赏,爸爸就是最喜欢这样勇于吃苦锻炼的好孩子。

伯翱大哥最爱听爸爸讲打仗时期的经历和故事。他可是个有心人,把爸爸所讲的每一个故事都生动地记载下来,写成书稿。正是这些宝贵的日积月累,形成了今天的厚积薄发,他的许多文章和大作,都刊登在各种杂志和出版物上,深受人们的喜爱。

伯翱大哥说,他们当年“同是天涯沦落人”,虽然年龄、经历各不相同,但却有很多共同语言。那时他还经常去爸爸那里“改善伙食”,其实就是特意为他做个炒鸡蛋、炖肉之类的,但他觉得像是过年一样。

可是他不知道,爸爸给他改善了伙食,他们一家人却是经常一年都吃不上一次肉呢!黄阿姨说,在农场的那些年里,生活的艰辛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有一次过年,家里好不容易买了三斤肉,二叔把肉炖上了,爸爸馋得够呛,忍不住跑过去,说是要尝一尝,没留神,三尝两尝地竟然把肉都给尝到肚子里去了。等二叔开饭的时候,只见肉汤不见肉了。爸爸还很奇怪地问:“肉呢?”二叔也不敢吭声。

生活虽然困苦,爸爸却从来没有怨言,他也绝不允许家里人说任何风凉话。他教育黄阿姨说:“我为党和人民做事是应该的,过去立了功,但不能一辈子吃老本。党把我放在哪里,我就要在那里继续做好党交给我的工作。我就像一个小板凳,用的时候谁都可以坐一下,不用的时候也可以把它搬开,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文革”时期的动乱年间,爸爸带头抓革命、促生产,把个农场的经济生产搞得红红火火的。水果大丰收了,又苦于卖不出去,他为了解决水果销售问题特意跑到北京,凭着他的“一张老脸”,托人找关系,最终向周恩来总理递交了报告。总理批示:“请王近山同志一行先回农场,我们将通过省军区解决。”后来,上面派来了许多汽车,专门运送这些水果到了郑州,又装了七、八辆车皮,从而解决了农场的运销难题。

爸爸在农场期间,从领导到普通群众,与所有人的关系都相处得非常好。由于人们都知道他过去战功卓著,在农场里也是踏踏实实做好园林工作,所以当地全体干部职工都非常尊重他,在生活和工作方面尽量关照他,因此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在他即将离开农场时,人们都依依不舍地前来为他送行。各级领导和跟他在“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们”全都来了。

爸爸十分怀念在那里的一段生活经历,他珍惜这期间他所学到的农场知识,热爱在哪里共同战斗过的战友们。即使是离开农场很多年,他也不会忘记他们。

爸爸在落难时期的艰苦岁月里,照样表现出了他那军人身上所特有的铮铮铁骨。他说他忘不了,正是在这片土地上,他指挥过作战,立过战功,“这里的山山水水都洒下过我们的鲜血啊!”他还自我反省地说:“闹离婚的事惊动了共和国主席刘少奇,还有林彪也批示了,我则是非离不可,结果被开除党籍。……事到如今,组织决定我服从,但我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从来没有改变过……”

是啊,正是在这片热土之上,二十年前爸爸曾经带领能征善战的六纵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走过黄泛区,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人们都喜欢看《亮剑》这部巨作,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亮点就是李云龙敢于亮剑的“亮剑精神”!而真实的王近山在战场上的一次体现“亮剑精神”的战役,正是在这个地方、这次战斗中。那时爸爸才30岁出头。

当时部队经过长途跋涉,遭遇到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敌军整编部队第八十五师和第十五师一个旅,约3万人,抢先赶到(河南)汝河南岸,拦住了六纵前进的道路。从后面追击六纵的整编五十八、四十八等三个师也尾随六纵不到50里路。情况万分危急,在前有河流和敌军,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刘伯承司令和邓小平政委来到了六纵,他们下令:“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能打过河去。”

于是,爸爸果断部署作战方案:由他带领所属十八旅作为野战军司令部、纵队直属部队的前卫,从中间杀出一条血路,正面突围;十六旅固守阵地、浮桥,保护大部队安全渡河;十七旅在左面打阻击,以歼灭西援之敌。三个旅安排妥当,他们默契配合,统一行动开始。

爸爸的“疯”劲一上来就势不可挡。关键时刻他表现出了那种“面对强大对手,明知不敌也要亮剑的‘亮剑’精神”!他坚定地命令部队:“传令全纵队,全体官兵上刺刀!不管遇到任何抵抗的敌人,立即坚决消灭!”

他带头端起擦得雪亮的刺刀,坚毅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在他的身后是十八旅前卫五十二、五十三团,以四路纵队肩并肩地前进,全部是步枪上刺刀,并且揭开手榴弹的盖子……

敌人眼看着王近山率领着部队端着刺刀、齐刷刷地迈着大步走过来。那阵势,真叫做刀光剑影、威风凛凛、铮铮铁骨、豪气冲天哪!直把个敌人都吓傻啦。等他们缓过神来,爸爸已经带领着部队冲上来开始了白刃战。敌军抵挡不住,节节败退,十八旅终于杀出一条血路,掩护着刘邓大军从这条血路上呼啸而过,终于脱离了险境。







本文选自《人物传记》autumn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