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90%的爸爸妈妈不知道,目标感是孩子“最佳”起跑线!

2020-12-27 22:04|发布者: 寶貝地帶|查看: 200|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前言:歌德说:“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远大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韧来完成它。”“目标感”就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并在行动上心无旁骛朝它靠拢。目标感是孩子成长路上最珍贵的财富,那些心中有目标的孩子 ... ...


前言:

歌德说:“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建立远大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韧来完成它。”

“目标感”就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并在行动上心无旁骛朝它靠拢。

目标感是孩子成长路上最珍贵的财富,那些心中有目标的孩子,常常有更清晰的努力方向和更强劲的自驱力。

这时候有爸爸妈妈就要问了:

我的孩子为什么没有目标感呢?

怎么培养目标感呢?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1

孩子为什么没有目标感?

1.孩子承载的往往是父母的目标或期望,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于生命,每个人只有自己才能对它负责,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无论你是他的爸爸还是妈妈。
每个生命都只能承载一个灵魂,唯有去引导每一个孩子发现并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激发出孩子内在的生命力和激情。



2.父母容易替代孩子成为实现目标的主角
为什么大多数的父母都成为了实现目标的主角而不是孩子呢?
有许多为孩子的成长、学习而焦急的父母,但却很少看到为自己的成长、学习着急的孩子。
不知道大家感受到的是不是这样?
曾经有篇很火的微信文章《老娘我做错了什么,要陪孩子做作业》里面有一条评论:

陪儿子写作业到五年级,然后心梗住院,做了两个支架,想来想去命重要,作业什么的就随其自然吧。这篇文章为什么在微信被大量转发,是因为引起了焦急的父母们的共鸣。
这是普遍现象。不得不承认父母的焦虑普遍大于孩子。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父母们在电话那头焦急地问:“孩子,这周你完成目标了吗?”孩子在电话那头懒洋洋的答:“还行吧。”或者顾左右而言他。
可见能自动自发地成长、学习,不用父母操心着急的孩子比例并不是那么的大。



不知不觉间,我们的着急和焦虑,已经成功地让本应该由孩子承担的目标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目标了。
孩子的心里就会有一个念头:看吧,爸爸妈妈比我更着急、更在乎,他们会帮我想办法,会帮我兜底,我永远有退路,所以我就不需要太努力了。
这就是孩子被动的来源。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着急?也有两个因素:
1.内心有恐惧,担心孩子落后,担心孩子挨批评,走弯路;2.对孩子不信任,不信任孩子有能力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2
如何培养孩子的目标感
目标感的评价指标就是自动自发制定目标、完成目标的意愿和能力。
简易的标准就是是否需要父母、老师操心着急。一般而言,目标感强的孩子能为自己的学习、成长负责,能自我驱动。
如何培养孩子的目标感,有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1.帮助孩子找到他的人生使命
人生使命,就是愿意用一生来追求的有价值的人生目标。
关于人生使命的话题,有家长可能会认为,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与孩子探讨这样的话题是否有必要,会不会太早?
恰恰相反,越早确定自己的人生使命,孩子的方向感越强,就越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与目标无关的事情上,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
孩子不需要很早确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需要尽早鼓励孩子开始思索这样的问题。只要是有价值的人生目标都可以鼓励孩子去追求。
怎么样把孩子的人生使命与平时的一言一行对应起来呢?最有效的是把责任和荣誉的理念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2.让孩子成为实现目标的主体
目标:达到一个状态,对于完成目标,孩子很在意、很着急。
两个方法:放手加示弱
这两个方法可以交替运用、因人而异,个人经验对于孩子处在比较自信的状态时,可以用放手的方式;对于孩子还不太自信时,可以用示弱的方式。 ①放手的方式
目的:让孩子很清楚地知道学习和成长是自己的事情,老师和父母都只是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人,让孩子对目标产生责任感。
②示弱的方式
目的: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放手是让孩子体会到目标感的责任和压力,示弱是让孩子体会到完成目标的成就感和信心。



以上两点,知易行难。难在我们不仅要这么想,这么说,还需要真的这么做。大部分父母既不放心,也不敢放手。
原因是不能接受孩子暂时落后,或者承担不好后果这一事实,比如孩子挨批评、排名靠后、进度太慢等等,因此大部分时候都表现得比孩子着急,一不小心就替孩子承担起了成长的责任。
3.专注力的培养
专注力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稀缺的能力。专注力包含两个能力:
(1)找到关键目标的能力。这需要我们学会思想上的断舍离,做减法,去贪心。
 如何培养孩子这种抓住关键目标的能力呢?
首先我们自己需要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知,养成抓关键问题的习惯。在与孩子沟通时,才不会迷失方向,给孩子错误的引导。



(2)利用时间的微积分,放大单位时间的价值。
这句话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不要随意把孩子的时间碎片化是提升孩子专注力的一个好方法。
让孩子们了解学习效果并不单单取决于学习时间的长短,还取决于单位时间的专注程度和学习效果。                                           其实我们的每个孩子生下来的时候,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专注力都是很好的。
遗憾的是孩子的专注力,大多数时候被我们无意识的干扰破坏掉了,被碎片化的信息分解了。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保护孩子的专注力,并尽量提供给孩子专注的环境。
真正的教育其实是一场引导,所以爸爸妈妈不需要帮孩子培养这些优秀的习惯,而是引导他们养成习惯,这会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