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爸爸妈妈们,你们对语言启蒙了解多少?

2021-3-17 02:55|发布者: chessw666|查看: 111|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当小宝贝睁开眼睛看着这个美好的世界,虽然他只能哇哇大哭,而事实上,他对身边所有新鲜的人、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等到宝宝几个月大的时候,跟着大人们咿呀学语或者发出哈哈笑声之时,其实他们已经拥有了细腻的感情 ... ...


当小宝贝睁开眼睛看着这个美好的世界,虽然他只能哇哇大哭,而事实上,他对身边所有新鲜的人、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等到宝宝几个月大的时候,跟着大人们咿呀学语或者发出哈哈笑声之时,其实他们已经拥有了细腻的感情,他们从内心渴望能和爸爸妈妈一样叽里呱啦的说话。这个时候,就是给宝贝进行语言启蒙的最好时期。爸爸妈妈们,你们对语言启蒙了解多少?


语言启蒙的重要性



随着宝宝一天天的成长,他们看着身边的人有说有笑,他们渴望快速的和外界交流。通过语言启蒙,宝宝从中认知这个世界,这对宝宝将来的学习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0-6个月是宝宝成长的第一个敏感期,这一时期,除了是身体迅速成长的高峰期以外,也是宝宝脑部成长的高峰期。要抓住这个人生的关键期,让宝宝的身体和智力都得到优良的发展,就要为宝宝提供丰富多元的外部刺激。如果要发展婴儿的语言能力,家长就要常常对着他们说话,对他们发出的声音作出回应。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让婴儿学会理解并使用语言。

婴儿时期太过安静,2岁时语汇不多,3岁时说话句子不完整,说话含糊不清,5岁以后说话仍常有明显错误,节律、速度或语调不正常……如果问题没能够引起妈妈的高度重视,可以能会导致孩子对语言、语音反应迟缓,和其他同龄人比起来在学习上吃力。上学后容易表现为非常遵守课堂纪律,但是容易分心、做小动作,对老师讲的课一知半解或记不住







语言启蒙要注意些什么



其实,宝宝在不同的语言启蒙阶段都有不一样的变化。从刚开始的以各种哭声来表达他们的需求到他们懂得语言的奥秘,这是需要爸爸妈妈陪伴其成长的过程。然而,在宝宝语言启蒙中,有三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时期(0-3个月)发音简单时期:

宝宝在第一个月会间歇性的发出ki、wi等声音,第2个月发出ma-ma声,第3个月出现更多元音和很少的辅助音调,比如:a、e、ou、m等。

第二时期(4-8个月)连续的发音时期:

这时发出的辅助音调就更多了。而且出现了连续的音节,比如:ba-ba、ma-ma等,家长就会误以为这是宝宝在叫,“爸爸”、“妈妈”了。

第三时期(9-12个月)学话时期:

这个时期的宝宝开始模仿家长的发音,宝宝开始把词和对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开始对简单的词产生理解。这时家长要鼓励宝宝说话,将这样的词和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去拓展宝宝的思维,加大他的联想能力,增强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



可是,爸爸妈妈知道吗?语言启蒙并不只是宝宝婴儿时代的事情,直至幼儿期,语言启蒙都至关重要。

随着宝宝的成长,从人类的语言发展看来,3岁前是宝宝语言发展尤其是口语能力发展最为重要的关键期。语言能力的学习越早越好,因为听觉是学习语言的先决条件,而出生之后的第一年,正是大脑听觉中枢成熟及发展的关键期。在这12个月的关键期当中,让宝宝累积起大量聆听的经验,就等于建立了一座庞大的资料库,为宝宝日后学习说话、尝试表达提供充足的原料。那么,什么要注意的呢?

1、多与宝宝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有一个孩子,父母都是聋哑人,他们之间只能用少量的手势进行交流。这个孩子主要靠看电视与语言发生接触。3岁时,他基本上不能说话,也不能听懂别人的话,言语水平大大落后于一般孩子。这个事例清楚他说明,语言是通过语言交流、语言使用而习得的,仅仅单方面地听别人讲话,不能使孩子掌握语言。因此,父母无论多忙,也应该忙里偷闲。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这不仅可以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而且也是一种感情交流,有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2、语言学习要因势利导

父母对宝宝说话时,语音要正确、清晰,以供宝宝模仿。说话的主题,要和宝宝当前注意的事物和活动中心相一致,这样,父母的话语才能为宝宝吸收。例如,当宝宝正在起劲地玩狗熊玩具时,你可以指着玩具说这是狗熊,是白颜色的,然后再谈些有关狗熊的事。此时,如果要让宝宝学习“狗熊”以外的话,就会吃力不讨好。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要适合宝宝的发展水平,尽可能使他们理解。对于宝宝说的话,不管是否完善,都要设法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揣摩其中的意思,给以语言或行动上的反应。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宝宝说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让宝宝知道他说的话是否妥当、正确。

3、尽早和宝宝交流

从宝宝出生后,父母就可以开始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流。对宝宝说话时,要伴随相应的声调、表情、眼光和手势,以吸引宝宝的注意。这种早期交流能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为以后真正的语言交流做好准备。

4、扩展宝宝的口语

宝宝开始说话时,往往是用一两个词来表达一个意思,父母可以很自然地把这种单词语、双词语扩展,改造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例如,宝宝说“妈妈饼饼”,如果根据当时的情境,表明他说这话的意思是“妈妈在吃饼干”,那么父母可以接着说“喔,妈妈在吃饼干。”如果根据当时的情境,推测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这是妈妈的饼干”或“要妈妈拿饼干给宝宝”,那么,父母就可以说一句话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通过这种语言,宝宝逐渐知道一个意思应该如何表达。从而逐渐掌握规范的表达方式。

5、可用儿语,但要作适当调整

儿语即“宝宝语”,其主要特点是语调夸张、速度慢、重复多,所用的单词都比较具体,句子短且简单,如把狗叫做“汪汪”。研究表明,宝宝爱听“宝宝语”,对“宝宝语”容易注意和理解。因此,一般他说,父母说“宝宝语” 有利于宝宝语言的发展。不过,当宝宝的言语有了进步时,父母的“宝宝语”也应作适当的调整,以使言语适当超前于宝宝的言语水平。比如宝宝已经会说“狗”这个词后,父母就不必再用“汪汪”来称呼狗了,可以在“狗”前面加上形容词或其他说明,告诉宝宝“这是大黄狗…”“那是小黑狗”等。










■如何正确的选择奶粉?■三岁以后的宝宝还有必要喝奶粉吗?■积分方式全新升级!你所希望实现的通通满足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