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孩子最糟糕的6个习惯,家长一定要“逼”他改过来

2021-3-17 18:47|发布者: 热点新闻|查看: 510|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孩子的习惯培养从来都是以小见大,积累的不良习惯越多,好习惯就越难养成。当孩子有了不好的习惯,父母一定要足够重视,及时帮忙纠正。——虎妈﹏﹏﹏﹏作者| 钱志亮来源 | 钱志亮 ... ...



▲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孩子的习惯培养从来都是以小见大,积累的不良习惯越多,好习惯就越难养成。当孩子有了不好的习惯,父母一定要足够重视,及时帮忙纠正。
——虎妈

﹏﹏﹏﹏
作者| 钱志亮

来源 | 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在刚过去不久的寒假里,许多家长都发现自家孩子身上存在不少坏习惯:好吃懒做、沉迷电子产品、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来······
确实,现在的孩子,被父母老师要求更多的可能是学习、兴趣特长方面,而习惯养成教育常常被忽略。其实,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随着成长逐步养成的各种好习惯。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好习惯如此,坏习惯更是如此。有些坏习惯,如果不及时纠正,可能就会“污染”孩子的内心,抑制孩子潜能的表达,成为孩子性格中的弱点,对他整个人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下面这6种:


看电视没节制
爱玩电子游戏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看到一个5岁的孩子正抱着手机玩游戏。家里陆陆续续来了很多客人,他头也不抬一下,完全被手机吸引住了,吃饭的时候随意扒拉几口又继续他的“工作”。我在心里不免为孩子的父母感到惋惜:年幼的时候把孩子交给老人带,养成了这种坏习惯,现在想管也管不来了。如今电视、电脑、平板、手机对孩子的诱惑力与日俱增,很多孩子缺乏自控力,养成了看电视没节制、爱玩电子游戏的坏习惯,让家长十分头疼。总是沉迷电视、手机不仅影响孩子视力、身体健康,还会严重破坏孩子的专注力,导致孩子在做其他事情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年龄越小影响越大。对策:父母应尽量延长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年龄,帮助孩子找到其他更有意思的事情做。比如多陪陪孩子,和他一起做游戏、读绘本、玩玩具、出去旅行;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阅读、运动等。无聊、枯燥、单一的生活会让孩子更容易被电子产品吸引。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在和孩子协商一致后建立恰当的规则,比如周一至周五不许玩,周末每天1个小时。让孩子有分寸、能够把握好这个度,形成一种良性的习惯。规则一旦制定,家长不要轻易反悔或妥协,一定要有原则,和孩子一起严格遵守。


做事磨磨蹭蹭
一亲戚告诉我,女儿从上一年级开始,到现在已经初一了,做事情一直磨磨蹭蹭,慢性子,很为她着急,该怎么办?我曾经见识过这个孩子,小学一年级,老师布置的一张卷子,她可以一直从下午5点写到晚上11点,过程中一会东玩玩、一会西摸摸,最后趴在床上才写完。这类孩子属于典型的磨蹭、散漫、拖延、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慢慢悠悠,这种坏习惯,将来会十分影响孩子学习和生活的效率。对策:利用闹钟、沙漏、计时器等帮助孩子感知、认识时间,让孩子能大致明白2分钟、5分钟、1小时等时间段究竟是多长,培养最基础的时间观念;适当让孩子承担磨蹭的后果,让他明白磨蹭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起床、吃早饭磨磨蹭蹭,就要承担迟到而被老师批评的后果;

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合理、可执行的时间计划表,让孩子把日常生活中固定要做的事情规定在各个时间段内完成,督促孩子提高效率,坚持下去形成一种习惯。避免反复唠叨、催促,这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家长的指令,更加不主动,家长只需在孩子高效地完成一件事时给予鼓励和赞赏,会让他更加积极地朝好的方向发展。


说话含糊吞吐
在学校里,老师总是喜欢伶牙俐齿、会表达的孩子,而有些孩子说话含糊不清、没有重点、词不达意,听他说句话要费老鼻子劲儿,自然是不受欢迎。表达能力也是孩子在校学习和步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孩子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说话含糊吞吐,如果不及时纠正,长大了也很难改变,对他们的求学、工作都很不利。对策:孩子说话吐字不清、吞吞吐吐,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越早纠正越好。孩子平时在表达的时候一定耐心听他说完,不要随意打断或否定他,多给孩子信心;再忙,每天也要尽量抽出固定的时间跟孩子说说话聊聊天,多带孩子接触新环境,新伙伴,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带着孩子朗读绘本,鼓励孩子大量阅读,复述,肚子里有“墨水”了,表达起来自然会更加流利、有逻辑。




父母喊他不动
一个同事最头疼的就是他家孩子的这一点:4岁的小孩子了,有时候叫她做点事或者刷牙、穿鞋子,居然装听不见,动都不动,分分钟就想“火山爆发”。《弟子规》中有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亲的呼唤,应该立即应答,不应迟缓,父母亲叫你做的事情,应该执行而不该懒惰对待。古人总结下来的教诲中自然藏着它的智慧,如果任凭孩子按这样发展,只会助长他懒惰、散漫的坏习惯,小时候都不听,长大了更加难以管教。对策:家长平时减少唠叨和无效指令,在孩子专注做一件事时不随意打扰,懂得等待;给孩子发指令时明确、干脆一点;变换角色,教孩子换位思考,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自己的言行带给别人的感受。


玩完玩具不收

邋遢不爱干净
不注重整洁、不爱收拾整理是很多孩子的通病,有些家长可能觉得没所谓。殊不知,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也会迁移到孩子的学习、做事上来,影响孩子的秩序感与专注力的培养。不注重自身卫生,不爱干净的孩子是不会受大家欢迎的。整洁、干净的环境会帮助孩子更快地静下心来、集中注意力,更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对策:制定行为标准,和孩子共同遵守,逐渐形成习惯。比如饭前便后洗手,多久换一次袜子、洗一次澡、修剪指甲等等,越早培养孩子这种意识越好;在做家务时多多邀请孩子参与,锻炼孩子勤动手的习惯,东西用完、玩具玩完放回原处,教孩子学会整理房间、叠衣服等生活小技能。


公共场合声大
我身边有很多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曾跟我反映,自己最不喜欢电影院、展览馆、动车、地铁里有小孩。因为有教养的孩子实在太少,经常上蹿下跳、大声嚷嚷,真的很影响其他人的心情。公共场合是最能看出一个孩子教养的地方,乖巧、安静、懂得不给其他人带来麻烦和不便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欢迎。在公众场合只顾自己,大吵大嚷的孩子,如果家长不去引导,很可能发展成时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理心的“小霸王”,今后在人际交往上也容易碰壁。对策: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当教给他一些公共规则和礼仪,比如公众场所保持安静、不随地扔垃圾、打扰别人、按顺序排队,让这些好品德从小在他们心中扎根;洛克说过:“礼貌是一种语言。它的规则与实行,主要要从观察,从那些有教养的人们举止上去学习。”

因此,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作用,以自身的行动来向孩子传递这些正确的价值观。为什么主要提出这六个坏习惯呢?因为这些习惯可以称作“母习惯”,孩子很多其他的坏习惯、不良行为都是由这六个习惯迁移而来的。教育家卢梭曾说:

“人生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

在这段时间中还不采去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们就会发芽滋长,直到以后采取手段的时候,它们已经扎下了深根,以至于永远也把它们拔不掉了。”
0-6岁是孩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不良习惯积累越多,越不容易养成好习惯。
如果你的孩子有上述6个糟糕的习惯,请一定要“逼”他改过来!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文中部分内容整合自人民日报。



如果您是孩子妈妈
我们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妈妈成长平台
妈妈抱团(微信号:mmbaotuan)

每一个妈妈,都是家里的定海神针。

好的妈妈,永远不停下成长的脚步。

关于养育孩子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经营家庭的苦甜,我们都懂。

妈妈抱团,和千万妈妈一起成长。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