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托福满分的北美学霸张一得自杀:爸爸真的做错了吗?

2021-4-9 12:47|发布者: wechat_SnB3TV0Z|查看: 148|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本来不想谈这件事,毕竟是一个悲剧,但是看见一个朋友转发某大V写的评论文章,文中的观点不敢苟同,教育孩子是大事,有必要专门写一篇来阐述我的观点。张一得何许人也:3岁学完小学课本;5年级能用英文写物理学论文 ... ...
本来不想谈这件事,毕竟是一个悲剧,但是看见一个朋友转发某大V写的评论文章,文中的观点不敢苟同,教育孩子是大事,有必要专门写一篇来阐述我的观点。

张一得何许人也:

3岁学完小学课本;

5年级能用英文写物理学论文;

高中获得国际学校全额奖学金,每年二十万元;

国际精英英语辩论大赛前八;

杜克大学数学竞赛三等奖;

13岁独自日骑上百公里,16岁作为业余选手在国际专业自行车公路赛获得名次;

作为守门员,获得第一工业园杯足球杯赛MVP;

18岁考入有“南哈佛”之称的美国藤校埃默里大学牛津学院哲学系;

妥妥的别人家的娃,张一得的一切都来自父亲的教导。



张一得的爸爸据说曾是企业高管,在张一得1岁的时候,因感情破裂离婚,张一得的妈妈离开了广州,张一得由爸爸抚养。

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给足儿子陪伴,张一得的爸爸辞去工作,成为一名全职爸爸。



他卖掉了位于市区的房子,带张一得搬到大山,盖房子、开垦荒地,种菜、养鸡养鱼,捡破烂、租果林,过起了园林生活。

一边经营着园林生活,一边对儿子的照顾却无微不至。他一直随身带着相机,随时随地拍下儿子的精彩照片,

在张一得的成长过程中,他留下了20多万张照片,连相机也拍坏了5部。



连张一得穿过的第一双鞋子第一个玩具都被完好地保留着。

张一得的各种其他成长资料,也都被分类归档,甚至连旅游票据都保留完好。



当张一得考入知名大学后,他还特地为儿子建造了一个博物馆,把孩子从小到大用过的各种物品都陈列出来展示。

不止记录孩子尽心尽力,照顾孩子也超级用心,张一得从小到大十余年,他爸爸老得为儿子做的菜从未重复过。



有的菜是景色菜,根据一得当天的生活成长经历来构图,造型,最后构成的菜不仅能吃,还带有开阔深远的知识面,能引导孩子。

为了提升儿子学习英语的兴趣,3岁前父子俩都是用英语交流,老得还用萝卜、姜、蒜等雕刻了25万个英文字母让孩子获得鲜活而立体的直观感受;其他的内容也是尽心尽力地教,在一得3岁的时候,他已经熟练掌握了小学阶段的大部分内容。

虽然经营园林很辛苦,但张一得爸爸依然坚持让他上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

张一得非常争气,成绩一直很优秀,他年少时就独自旅行100天,高中每年有20万奖学金,自己承担学费和生活费,实现了经济独立。最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被美国埃默里大学录取。

不幸的是入学时间不长,一得就通过自杀而离世。

事件发酵以后,全网对一得爸一片口诛笔伐。


都认为一得爸对一得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1、作秀;

2、自我感动

3、过度期待

4、过度控制,剥夺孩子的自主性

……

但在一得去世前,从没人对他的教育方法提出质疑。

如果一得不出事,一得爸的教育挑不出毛病。

一得的父亲张岳并不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暴君,父子关系也并不像一般人所揣测的那样充满压迫与斗争。

相反,他的教育智慧可能远远超过大多数普通父母,亲子关系甚至比普通家庭更融洽。

他没有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是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鼓励他从小就追寻自己的热爱。

他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认为家务劳动会让人增加对生活的认知,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他支持孩子投身慈善事业、选择哲学专业,丝毫没有世故和功利性目的。

在去年一档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问一得:

“你的父亲把你培养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对父亲说‘爸爸,我在苏格兰牧羊也很幸福’,你觉得他能接受吗?”

一得笑着回答:

“他一定能接受,他一定能。一直以来,他对我没有功利上的要求,他对我当然有要求,但他只要求我三观要正,要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他对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我能够成为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目标的人,只要我自己开心就好了。”

这样一位在教育理论上懂得比绝大多数人都多、实际上做得也比绝大多数人多的父亲,却偏偏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1、教育是万能的吗

不是!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曾经宣称: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以及适合我培育他们的特殊环境,我可以保证把他们训练成任何我想 要的样子,让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企业家,甚至乞丐小偷。”

但是后来,华生的两个孩子用他们的痛苦向世人证明,这个宣言纯属扯淡!

在华生的高压、缺乏感情的教育下,他的两个儿子带着心理创伤长大,患上严重抑郁症。其中 一个儿子在30岁时自杀身亡。

事实证明,人有自己的先天属性,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是想培养成什么样子就能培养成什么样子。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育儿理论:Good enough mother 。足够好的妈妈,恰到好处的妈妈,国内心理学家曾奇峰先生将其翻译为“60分妈妈”。意思是,妈妈不能是差劲的妈妈,也不必是完美的妈妈,刚刚好就可以了。

为什么60分的妈妈最好呢,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做的一定对,要给孩子留下一定的空间,让他自由发展。

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什么人,而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2、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一种行为是正确的

没有!

一得爸给一得十年做饭没有重复,有错吗?没有。

心理学家科胡特说过一句话,父母是什么人,比父母怎么做更重要。

很多父母问的关于教育的问题都与怎么做有关,孩子XXX了我该怎么做?

假如世上有一本《育儿大全》,囊括了所有的问题应该怎么做的方法,父母完全按照书上的方法来抚养孩子,还是有可能制造出有问题的孩子。

而那些人格健康的父母,哪怕根本不懂任何教育方法,反而更容易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在萨提亚模式中,有一个冰山理论。



人的行为只是人整个内外在身心活动的一部分,并且是一小部分。

当人们在行为层面进行交流的同时,更多的更真实的信息早就在其他层面你来我往的进行了无数次的交流。

现代精神分析的流派主体间性认为婴儿和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主体,她们之间有时候有互动,有时候没有。

婴儿观察侧重于内隐(非语言)。

内隐:非语言,非意识,情感,程序,自动,身体。见诸行动。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拥有同样的父母,有的同胞兄弟姐妹差异那么大。

因为父母虽然相同,孩子不同,一样的方法产生的结果也完全不同。

3、你父母的应该怎么办

父母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格健康程度。

什么样人格的父母是好父母呢?

清爽的人。

这样的人的特点是:在关系中边界清楚,不黏黏糊糊;能够自得其乐,不太依赖他人;处理事情果决,不拖泥带水;尊重他人的边界,不搞模糊不清的关系;等等。

怎么达到清爽的人格境界呢?

  人格变化只有三种途径:

  一是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觉察能力,包括觉察自己的情绪、想法、愿望和行为,并且去理解这些状态后面的意义;

  二是去跟各种人打交道,在新的人际关系中使自己人格中僵化的部分变得松动;

三是找心理咨询师,这是最有效的。

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儿童,也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完美的解释人性。

人比任何理论都复杂,这是每一对父母和任何大咖都应该牢记的基本信念。

“谦受益满招损”,把自己放空,做一个无知的父母,带着欣赏和好奇去看孩子,很重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