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每个一身毛病的熊孩子,都在哭着说:“爸爸妈妈,救救我.”

2021-4-25 20:33|发布者: admin|查看: 103|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作者 | 刘娜来源 | 闲时花开(ID:xsha369)我平时写教育类文章不少,有读者问我:“你家孩子优秀吗?”言外之意,你说起教育一套一套的,你家孩子成绩第几名。答案可能让人有点失望。我家孩子自上学起,整体成绩都算 ... ...


作者 | 刘娜

来源 | 闲时花开(ID:xsha369)

我平时写教育类文章不少,有读者问我:“你家孩子优秀吗?” 言外之意,你说起教育一套一套的,你家孩子成绩第几名。 答案可能让人有点失望。
我家孩子自上学起,整体成绩都算不上学霸级别。 如果,你认为优秀等于成绩好,那下面的文字,你就没必要看了。 如果,你认为优秀指一个孩子生长得很舒展,那咱们再接着唠唠。 作为老母亲,我认为我家孩子,是个相对舒展的人: 他遇到委屈,能够肆无忌惮地在我们面前哭泣,鼻涕一把泪一把,毫不掩饰; 他觉得不公,能有板有眼地指出我和爸爸的问题,用词准确,反击有力; 他热爱太极拳和羽毛球,每周雷打不动都坚持去上课,虽然这些爱好谈不上高雅,但他学得很欢乐; 他有不少朋友,看得出来他的朋友们都喜欢他,他总是能发现朋友们的优点,并为他们的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 他很长情,上小学好几年了,还多次专门回幼儿园的学校看看,4年级时换了班主任,他跑到老班主任教的新班,去探望老师; 他适应新环境也很快,我们转过学,他能很快发现新学校的好处,并自圆其说地让自己接受当下……


我眼中,他这么多优点,也可能是老母亲的自恋。 但,这也没有什么不好: 老母亲总觉得娃行,娃好,娃可以,娃说不定真的就行了,就好了,就可以了呢。 自恋还是要有的,万一都实现了呢。 坦白地说,我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焦虑,崩溃,怒吼,拍桌子,撕作业……
这些坏事,我基本都干过。 在养娃这条路上,谁还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但为人父母,我们不能总是拿“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安慰自己。 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但我们已不是第一天当父母。 伴随孩子个头慢慢长大,我们的心灵也要跟上孩子的脚步,一点点拓宽,一寸寸柔软。 所以,今天,我想和更多朋友,分享关于熊孩子的10个问题——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过错吗?
孩子的所有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吗?
答案是: NO。 首先,教育是个系统性工程,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尽职尽责,教育孩子当个善良真诚的人,但孩子在学校却被坏孩子欺负了,产生厌学情绪。
你能说都是家长的错吗?
不能。
我们和孩子都活在连环套里,教育更是如此。
其次,从天才和疯子诞生的概率上来说,我们要敢于承认,这世上的确有天赋异禀的天才,也有十恶不赦的坏蛋。 个别恶魔,的确是天生的。 但,我们绝大部分人的孩子,都是普通的良人。 所以,我们绝大部分父母,都该秉持一个基本的信念: 孩子的问题,我至少承担一半的责任。 一半的责任,不至于把所有问题,都揽到自己身上,在过分内疚和反思中,陷入恐慌。 一半的责任,也不会把所有罪责,都推向孩子和他人,在事不关己中,眼睁睁看着孩子跌向深渊。 合格的父母,从承担50%的责任开始。
那么,如何承担这一半的责任,需要从看见孩子的不良行为开始——


怎么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心理学上有句话: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撒谎的孩子,是害怕遭到严厉惩戒,所以粉饰过错; 网瘾的孩子,是现实中没有和亲人、和热爱的人物,建立深厚的联系; 毫无节制的孩子,是总活在大人的各种要求和限制里; 残忍冷漠的孩子,大都遭遇过冷暴力和暴力…… 每个一身毛病的熊孩子,其实都在哭着说:“爸爸妈妈,救救我!” 所以,孩子每个阶段遇到的每个问题,都是在向父母发出求救的呼吁。 我们看见了问题,陪孩子一起解决,找到方法和经验,孩子就会在引领中,得到经验,恢复信心,往前迈一步。 孩子的不当行为,是父母修正养育失误的契机,藏着父母修行的密码。 但仅仅知道这一点,还不够——




孩子的成长,是一条直线吗?
就像人类的历史,是呈螺旋上升的一样,孩子的成长,也是呈螺旋上升的。 孩子的不良行为,如拖拉、马虎、不专注、拖延症,在被家长真正意识到之前,其实都经历漫长的潜伏期。 问题不是一天养成的,改变也不可能一朝一夕。 很多家长,总想从别人那里讨要一个秘方,一夜之间让孩子从差生变成优生,从抑郁变得阳光。
不可能的。 孩子们的改变,往往是前进三步,后退两步,再前进五步,又后退三步。
但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爱和陪伴,孩子总体在向前。 面对孩子,时间和耐心,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一口吃不了胖子,一夜养不大孩子。 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


你说10000遍,为什么孩子仍记不住?

“我每天都在教他呀。”

“我每天都在提醒他呀。”

“我嘴皮子都说破了,但他还是记不住!”

亲子关系,忌讳不停说教。
光说不干,不是好汉。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孩子引向建设性行为。 简单说: 闭上嘴,和孩子一起想办法。
去行动,去探索,去实战,在不断经历中,解决不同问题,在不断向前中,拥抱更大力量。 当你决定做点什么,而不是总用说教告诉孩子怎么做时,孩子已经从你的态度和行动里,学到了方法和智慧。 行动过程中,还要学会这一点——


你为什么害怕,孩子表达悲伤和痛苦?

“别说了。”

 “别哭了。”

“有这么难受吗?”

“就你整天哭哭啼啼的,扫把星!”

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我们不少家长对上述口头禅,张嘴就来。 我们为什么害怕孩子表达悲伤,或者害怕孩子说出痛苦? 因为我们错误地认为,这样会让孩子更难过。



真相恰恰相反: 当悲伤表达出来后,就减少了一半。 孩子会在诉说和理解中,得到安慰和松弛。 一个真正快乐的孩子,一定是敢于表达悲伤、痛苦和愤怒的孩子。 他没有压抑自己的委屈,所以快乐起来才发自内心。 但共情,仅仅是口头的漂亮话吗?

孩子需要的共情,到底是哪一种?

“好啦,好啦,我知道了!”

“好了,我理解你了。”

 “我错怪你了,好吧。”

这些话,不是共情,而是敷衍。 作为天生敏感的观察家,孩子能从我们的眼神和语气里,洞见我们是真的在听他们说话,还是在无视他们。 比语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态度。 如果我们内心不真诚,口头说得再漂亮,孩子也不会上当,反而觉得我们虚伪:
“哼,假惺惺,太讨厌了!” 我们只有在孩子面前真诚,才能和孩子真正共情。 那么,共情的老父老母,就一定是温柔慈悲的吗?


让孩子做到的,你都做到了吗? 如果,你像我一样,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交流过,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真相: 相比自己遇到的痛苦,孩子们更难过的,是假装坚强和大度的大人。 父母的隐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罪人。 当我们把“孩子高兴”当作最大目的时,孩子也会把“父母高兴”当作讨好的手段。 这,正是中国式亲情“报喜不报忧”的疼痛来源。 如果,我们告诉孩子“你有权利伤心,也不必哄父母开心”。
那么,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的,有权利伤心,不刻意在孩子面前假装开心。 真正的共情,不是虚假的迎合。
而是父母真实的自我,遇见孩子真实的自我。
然后亲子关系在顺畅里,开出的爱的花朵。 毕竟,我们都不是完美的父母——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特别完美的父母?
假装完美的父母,会让孩子在压力和分裂中,感到失望和愤怒。 明明不相爱了,还在孩子面前扮演恩爱。 明明自私自利,还在孩子面前高举道德大旗。 明明自己的价值观非常暗黑,还强行把孩子的三观掰碎…… 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是在摧毁孩子内心,对真实、对善良、对希望的信念。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人。
不要活在虚假的表演里,而忘记了真实的关系。
我们活在和孩子的真实也有问题的关系里,孩子会从我们的喜怒哀乐里,触摸到生命的质感和纹理。 因为,合格的父母,也有说“不”的时候——


爱孩子,就是一味满足吗?
“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了,管多了,怕孩子走向极端,不管了,又怕孩子无法无天。” 这种不知所措的恐慌,是很多父母的写照。 特别是最近几年,关于孩子抑郁和自杀的负面新闻满天飞,让很多父母特别恐惧。 不要害怕,我们的孩子都会健康长大。
只要我们做好关键的一条: 孩子所有的感受(包括好的坏的),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举个例子: 二胎家庭里,老二故意摔坏了老大的玩具,老大把老二打了一顿。 父母要怎么做? “我看得出来,你非常生弟弟的气。但是,你要用示范和行动告诉弟弟,怎么爱护玩具,而不是拳头。”
前者是情绪接纳,后者是行为限制。 然后,父母先示范给老大,怎么收纳放置玩具,怎么引导老二爱护财物。 肯定和接纳,是必须的。
但限制和警告,也是不可少的。 一味纵容和溺爱,对孩子是另一种伤害。 当然,一味的惩罚,也不可取——


孩子的生命力,来自父母,还是他自己?
适当的惩戒是有必要的。
但过于严厉的体罚,甚至暴力,只会适得其反。 因为,当孩子的精力,全部用到如何应对家长的辱骂和殴打上,势必无法专注于学习和责任。 过度惩戒的真相是: 当父母用一味的羞辱和责罚,来对待孩子时,实际上也剥夺了孩子从内心深处,发现错误,反省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 “爸妈已经处罚过了,我不需要再做什么。” 我们要学会让孩子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承受自然的后果。 比如,孩子只顾玩,而没有写作业,你咆哮如雷,辱骂殴打,罚他写10遍,不如让他直接到学校,老老实实接受老师的批评和处罚。 孩子这种生物,绝非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他们的生命力,不来自父母的过度保护和过分羞辱,而来自经历→实战→体会→教训→修正→生长。 为人父母,我们要清楚地知道: 孩子的路,最终还是要他自己走。 我们唯一且重要的任务,是在出发时就把他们领上正路。 路途中的风霜雪雨、打怪升级和彩虹花海,需要他们自己去直面,去感受,去见证,去记录。 这是生命本身,自带的任务。


我是娜姐。 今天这篇关于孩子和成长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 这又不是一篇轻松的文字,但来自我最近的教养和体悟。
每次书写,对我个人来讲,也是一次认知的梳理。 感谢你们陪我成长。

- End -

闲时花开(ID:xsha369)作者刘娜,心理咨询师,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混迹媒体圈十余载,发表文字量百万字,能写亲情乡愁故事,也会写教育职场热点。



一份事业,助力书香社会

约读书房面向全国开放合作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合作信息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