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爸爸妈妈,求求你们别这样对我!”

2021-5-1 04:56|发布者: 青叶晓露|查看: 127|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最近,湖南卫视上线了一档节目《少年说》,这个节目扛着摄像机走进全国12所中小学,在每个学校搭建了一个“勇气台”,鼓励同学们前来“喊话”,意在释放新一代青少年们的成长心理。节目的初衷是好的,同学们也勇敢的 ... ...




最近,湖南卫视上线了一档节目《少年说》,这个节目扛着摄像机走进全国12所中小学,在每个学校搭建了一个“勇气台”,鼓励同学们前来“喊话”,意在释放新一代青少年们的成长心理。

节目的初衷是好的,同学们也勇敢的走上“勇气台”喊话。可是他们喊话对象是谁呢?

是家长。

其中有个小女孩的喊话,引起了网络上很多人的讨论。



*图片源自视频截图

她觉得妈妈总是拿她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拿别人家的孩子打击她,这样的行为让她也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她希望妈妈能够真正的“看到”她,看到以及她的优点。

希望被妈妈“看到”和“肯定”,就是这个小女孩唯一的愿望,简单而卑微。

可是她的妈妈,却是这样回应她:







*图片源自视频截图

这位妈妈,理直气壮地偷换概念,继续坚持认同自己的“打击教育”,并且当众打击滔滔不绝……

最后,这个小女孩哭着跑下了台。

从节目的片段来看,这个小女孩真的很优秀,态度很礼貌,讲话时的观点、逻辑都很清晰流畅。

可惜的是她的这些优点并没有被妈妈“看到”,反而被再度打击、被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不断比较。

这个场景有没有很熟悉?我们生活中也不乏家长拿孩子比较的例子。

正如,她的好朋友安慰她说:在我们家你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然而有趣的是,这位好朋友就是她妈妈拿来比较的“别人家的孩子”。

她接着上台继续吐槽被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的话题……



其实,她们已经足够努力、足够优秀,但是还是会被父母们捏住缺点进行“打击教育”、全盘否定。

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似乎是永无止境,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永远是最好的,自己家的孩子永远是不够优秀要继续努力……

还有很多孩子上台吐槽家长,在家经常责备自己成绩烂没资格玩,或者对自己太冷漠不够关心地……

这些孩子的喊话内容,给人最大的感受无非是“孩子活得太辛苦”。

父母们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太多的感情:焦虑、傲慢、望子成龙……却对孩子的痛苦委屈无法共情,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是家长控制欲太强,还是太焦虑?


《少年说》中有一位练舞七年多、过了12级的小女孩,被父母以“成绩下滑”为由禁止继续练舞。



*图片源自视频截图

从节目中看得出她真的非常热爱跳舞,但在父母的眼里却只有成绩,甚至为了年纪排名和孩子当众讨价还价起来,最终约定好孩子考进150名就可以继续练舞。

妈妈对小女孩管控得特别严密,一旦成绩下滑立刻停了拉丁舞的课程,哪怕她心里很清楚孩子十分热爱舞蹈。

可是这位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为了以此对待孩子宣誓“家长控制权”吗?还是因为过分关注孩子的成绩而患上了“家长焦虑症”?

如果是向孩子宣誓“控制权”,这样的行为未免过于幼稚,不仅在孩子面前有失形象,还会将孩子越推越远,亲子间的裂痕越扩越大。

如果是患上了“家长焦虑症”,那么一定要开始正视自己的内心,克制自己对孩子的功利心,对给予孩子一些他们最需要的爱与温暖。


什么是“家长焦虑症”?


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人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如果哪天我们不够努力不够优秀,很快就会被时代的车轮碾压进尘土,远远地抛下。



于是,父母们承受不住的压力、未能实现的梦想,一股脑儿地全部压在了孩子身上。督促孩子好好学习、从小就给孩子报满了各类培训班、紧紧地盯着孩子的成绩不放松……父母把自己工作以外的时间、注意力全部倾注在孩子身上,事无巨细不放松。


“家长焦虑症”也称为“神经性焦虑症”,具体的表现为: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学习,生怕他多浪费一分钟;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成绩差不够优秀,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过分关心孩子的成绩,总是抓着孩子问考了多少分、排名是多少;一旦孩子成绩不够理想就忍不住发脾气;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等等……


孩子们过早地承受了太多的压力,在一个不懂“爱与被爱”的环境中逐渐失去自我,没有被父母理解过自己的小想法,没有被肯定过努力与优点。当出现这样一个“喊话台”时,父母以为孩子会感恩,孩子以为父母会道歉。

“家长焦虑症”不仅会伤害到亲子间原本融洽和睦的关系,也会把“焦虑感”传染给孩子,使孩子变得暴躁易怒、敏感多疑、厌恶学习,严重的甚至患上抑郁症,伤害孩子的一生。


如何缓解“家长焦虑症”?修复亲子关系?


想要认真做好父母,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

可是孩子并不是天生矫情、不知感恩的生物,他们需要的只是和父母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亲子沟通,他们只是想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孩子的愿望,其实很简单。

他们只需要父母把他们摆在一个平等的位置,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首先是他自己,是个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其次才是孩子。

孩子的世界也很简单,他们只需要父母的陪伴。不是盯着做作业、练钢琴,而是认真的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属于孩子自己的“小宇宙”。

任何一个人在做父母前,也曾经做过孩子。对待孩子感同身受,体会孩子想要什么,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责任,孩子才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感恩、学会爱。

无论做父母还是做孩子,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现在就开始放下焦虑,和孩子一起努力吧!

| 来源 : 家庭教育

| 编辑:李旺明

版权说明: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