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黄奕坦言“我的家庭没有爸爸这个角色”:无法给孩子完整家的父母,该如何去爱孩子

2021-5-30 05:47|发布者: cici|查看: 531|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作者:张图图原创:家庭治疗研究院(微信号:strken)在节目《上班啦妈妈》里,当所有嘉宾都在强调一个家庭里爸爸这个角色的重要性的时候,黄奕很淡然地说出:我的家庭没有爸爸这个角色。一番言论立马冲上热搜第一! ... ...
作者:张图图

原创:家庭治疗研究院(微信号:strken)

在节目《上班啦妈妈》里,当所有嘉宾都在强调一个家庭里爸爸这个角色的重要性的时候,黄奕很淡然地说出:我的家庭没有爸爸这个角色。



一番言论立马冲上热搜第一!
黄奕像是给单亲家庭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单亲家庭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带娃,没有人可以和自己持不同意见。



此番言论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毕竟在“丧偶式”育儿的家庭里,很多妈妈不仅要一个人承担起育儿地职责,还时不时要接受另一半的“指点”。
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人认同不幸福的婚姻比离婚带给孩子的伤害更大。
正如黄奕所说,如果有一个负责任的另一半和你一起承担育儿的压力,做你的精神支柱,那自然再好不过,但如果没有,那就接受现实,以不同的方式爱孩子。
学者徐安琪等人曾经就在对上海离异家庭进行一系列研究后,指出父母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降低离婚对孩子的伤害。
所以,对于已经离婚的父母,最应该做的,是寻找爱孩子的正确姿势,减少离婚对孩子的影响。
01把冲突放在孩子看不见的地方
大部分父母的离婚,都不是以平和的方式。因此很多父母会不自觉地将孩子拉进这个三角关系,试图赢得孩子情感上的支持,来向自己证明是另一方的错。
然而这样做只是满足了自己情绪发泄,却让孩子承受了二次伤害。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父母离间综合症(PAS),指的是父母中的一方针对另一方进行的以憎恨为目标的活动,利用孩子作为其敌对活动的工具。
当单亲家庭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说另一方的坏话的时候,孩子就成为了复仇的工具。
心理学家理查德·沃夏尔曾用“离婚毒药”来描述PAS,认为这种行为会扭曲孩子的现实感,是对孩子的一种情感暴力。
孩子会无条件忠诚于父母,当父母对另一半进行攻击的时候,孩子会被迫接受这个形象。但当他发现现实并不是父母口中的样子的时候,会无比扭曲,无所适从,甚至与一方进行情感互动时都会感觉是对另一方的背叛。
在这样撕扯的关系中,孩子只会夹缝求生,满身伤痕。
姜思达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婚,而他成了最大的的受害者。
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听到的是爸爸的各种不好;而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又是对妈妈的各种指控。
这使姜思达特别压抑,记忆中与父母的时光永远是痛苦的。
哪怕到了25岁,仍然不敢回忆这段经历,在节目中和妈妈敞开心扉时,刚一开口就是泪流满面。



父母的冲突,带给孩子的伤害,是一生也无法弥补的。
北大教授张春泥也早已指出,父母间的冲突比离婚这件事本身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所以,对于单亲家庭的父母,双方的恩怨不管多深,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攻击对方。将冲突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维护孩子心中父母的形象,让孩子永远在爱的环境中,而不是怨恨中。
02寻找亲属的帮助,给孩子足够的爱
在惯性思维里,人们总觉得在一个完整的家庭长大的孩子才是最幸福、最优秀的。
然而在《离婚家庭的孩子们》这本书里,学者们在收集数据、分析样本的调查研究后,惊奇地发现成长在离异单亲母亲家庭的孩子,在学业表现、心理特征、社交活动、越轨行为等各个方面都和双亲家庭的孩子没有差距,甚至表现得更好。
学者们指出,是因为母亲在离婚前和离婚后对孩子的情感关怀并没有减少,很多单亲母亲仍然亲力亲为照顾孩子。
也就是说,将单亲家庭的孩子定义为“有缺陷”是完全没有理由的,只要给了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注,孩子仍然能成长为优秀的孩子。
而另一个学者Park在对亚洲国家的单亲家庭和完整家庭的孩子的成绩差异进行比较后,发现这两种家庭模式里的孩子成绩相差并不大。在进行探访调查后,Park找出了其中的缘由:亚洲社会的家族传统、亲属网络其实充当了安全网的角色,亲属朋友的存在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支持和爱。



种种研究都表明,孩子需要的不是形式上的家庭的完整,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支持上的充裕。
尽管在单亲家庭里,另一半的离开会使孩子在家庭这块感受到部分爱的缺失,但一方父母足够的爱,亲戚朋友的爱,完全可以填补这部分空白。
就像知乎一位网友所说,在妈妈和外公外婆的照顾下,她一路成长起来,并没有感到缺爱过,反而因为家庭氛围的和谐更快乐、更乐观。
单亲家庭的父母,除了自己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了解孩子心理,向孩子表达爱之外,寻找亲属网络的支持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和自己的父母商量好,让他们参与对孩子生活的照顾,多带孩子和长辈交流,单亲家庭的爱也可以很充盈。
03忽视“单亲”才能更好的爱孩子
综艺节目《向上吧少年》有一期,一个单亲爸爸和奶奶前来求助,说自己幼儿园的孩子太过叛逆,不知道该怎样管教。
奶奶很无助,说孩子在学校里总是和别人起冲突,性格特别倔,三天两头被老师通知。
尽管如此,他们提起孩子,还是满满的心疼,心疼孩子没有妈妈的陪伴,将孩子的问题归结于单亲家庭这个环境。
然而傅首尔一针见血指出,孩子的问题不是单亲的缺爱造成的,而是溺爱导致的。



傅首尔说:爷爷奶奶会溺爱,是因为对孩子有一种愧疚,和对孩子深深的同情。
这也是很多单亲家庭的问题。总是心疼那个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想方设法弥补孩子,在这种愧疚的心理作用下,形成了对孩子无底线的溺爱和纵容。
然而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早已指出,溺爱对孩子的伤害,比缺爱还严重。
凡事过犹不及,单亲父母若是总将“单亲”看作对孩子的伤害,是无法以一颗平和的心去爱孩子的。
《单亲家庭的正面管教》一书里,作者也强调,不要将注意力都集中在“单亲”上,父母要处理的依旧是所有父母都要处理的寻常问题。
很多时候,单亲父母对孩子的担忧,只是自己恐惧的投射。
这种投射无疑在向孩子强调“单亲”就是不正常的,而《怪癖心理学》告诉人们,人们会被听过的话或者体验过的经历感染,然后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不知不觉汇总便被它支配。
但我们以特殊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便形成了心理暗示,接受了投射,很容易真的将自己定义为不正常。

所以,单亲父母,要努力隐去“单亲”,将父母放在前面。以平和乐观的心态,用和从前一样的方式去爱孩子,尽量别让孩子感受到差异。
爱只需要足够,太多会变成伤害。
无论怎样的家庭模式,父母们应该做的,永远都是给孩子足够的爱、情感关怀和情绪互动。
孩子们需要的,只是一个充满爱的环境而已。

End

作者简介:张图图,图书馆的图,看很多书,写很多字。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家庭治疗研究院”:面向全球华人做两性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情绪管理、性格分析,短程快速治疗、原生家庭的科普及治疗。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情感情绪等困惑请联系微信13418107173免费答疑。
更多科学实用的文章,请关注“聚心理”公众号:



  如有任何问题,均可咨询工作人员:



“聚心理”公众号,服务广大家庭,提升个体幸福度,陪伴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