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找到的第一幅壁画,是画在一座遍插加拿大国旗,让我最初误以为“镇公所”建筑外墙上的,走近一打听才知道这里并没有“镇公所”,建筑其实是家咖啡馆,壁画之所以被黄色“驻足提示”脚印所包围,是因为画中人物对这个小镇至关重要:他叫比利.托马斯,出生于1874年,是小镇首位本地出身的非原住民男孩。从生到死,长寿且记忆力惊人的他一直住在镇上长达102年,这座咖啡馆是他漫长的晚年生涯最喜欢的消磨时光所在,镇上的晚辈和孩子们也好,过路人和外来游客也罢,都喜欢停下来,喝杯咖啡,听托马斯老人“讲古”,作为“活地理图”,老人会把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这里好或不好的一切娓娓道来。老人去世后,艺术家们让托马斯老人永远呆在咖啡馆外墙上,和晚辈、游客们继续“谈笑风生”,这幅壁画编号13,名为《比利.托马斯》(Billy Thomas by Sandy Clark)。
黄色足迹执拗地将我们一路带向它所认为“最值得瞻仰的墨宝”——画在赛百味快餐店外墙上的第11号壁画《临时之家》(TemporaryHomes by David White)。壁画占据整块外墙墙面,并和店招、门窗甚至侧壁一体化,显得既别致又有气魄。据导游手册介绍,快餐店原址正是最初一批欧洲移民伐木工抵达彻梅纳斯谷底后,在这里搭建首座“小木屋”的所在,而壁画的主题也正是早已不存在的昔日“小木屋”。壁画虽值得一看,但快餐店位于远离水车公园的小镇另一端边缘,步行着实有点累,大儿子嘟囔“是不是赛百味的生意经”,实话说,我差点就相信了。
从《临时之家》折返,很容易找到还原彻梅纳斯“伐木时代”历史的两幅壁画,即第3号《彻梅纳斯大桥上的蒸汽机车》(Steam Train On Bridge Over Chemainus River by Paul Marcano),和第5号《锯冷杉木的伐木工》(Fallers Undercutting A Fir by Thomas Robertson)。从1858年开始,一小批来自欧洲的伐木工定居于此,并依托随后连同这里的铁路,建起了规模庞大的伐木和锯木业基地,1863年9月25日,这里的木材开始出口这个始终没有“编制”的小镇全盛时期常住人口从一两百人膨胀到3000多人,其中仅签有固定合同的伐木工就达600人以上,并依托伐木业发展起在当时同级别小镇中不多见的繁华商业、服务业,可以说,整个小镇是靠着伐木业诞生、发展起来的。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是北美华裔最早定居的地方之一,到了壁画小镇怎能不探访华裔先民遗迹?“赛百味”旁侧不远,就是最著名的华裔主题壁画《一个中国男孩的回忆》(Memories of a Chinese Boy by Arthur Cheng),这个来自中国广东的张姓人家是最早来温哥华岛的华人家庭之一,户主叫张松海(Shong Hai Chang),壁画的主人公张宁(Ning Chang)是镇上首位当地出生的华裔孩子。张家世代经营小商店,还开了镇上最早的养猪场和肉铺。赛百味的店员说,张家后人至今仍住在小镇上,已经传承到第九代入了。
“伐木时代”的繁荣,是靠蜿蜒延伸至此的铁路和一号公路支撑、延续的。不列颠哥伦比亚殖民地当年同意加入加拿大联邦的条件,就是修建连通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岸的铁路线,从而摆脱在交通上受制于美国的困境。数以万计的华裔劳工,为修通这条漫长铁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第16号壁画《1884年的中国劳工》(1884 Chinese Bull Gang byErnest Marza)正反映了这段饱含血泪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