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要不要孩子,都是最好的决定

2021-8-24 09:06|发布者: 热点新闻|查看: 407|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作者 | 苗炜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最好的决定》,16个英美作家,各写了一篇散文,讲自己为什么不要小孩。英文版的原标题叫“自私,浅薄,自我沉溺”,翻译成中文的时候,编辑做了一点儿妥协,把题目改得不那么刺激。 ... ...
作者 | 苗炜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最好的决定》,16个英美作家,各写了一篇散文,讲自己为什么不要小孩。英文版的原标题叫“自私,浅薄,自我沉溺”,翻译成中文的时候,编辑做了一点儿妥协,把题目改得不那么刺激。

这16位作家中,我最熟悉的是杰夫·戴尔,他写道——“在伦敦,做父母的人必须有私家车。在我居住的街区,很多父母会高速驾驶私家车送孩子上学,去街角那所贵到不能再贵的私立学校。让孩子在优越感爆棚的小温室下车时,你可以从那些妈妈的表情中看出来,更大的世界——以我这样骑自行车的人,即窝囊废为代表的世界——根本不存在,我们无非是让她们难以找到停车位的障碍物。身为父母,非但没有开拓世界观,反倒令人错愕的缺乏远见。”


《死亡诗社》剧照
开私家车在私立学校门口接送孩子,这种现象在我们这里司空见惯,我们也会非常坦率地讨论所谓“阶层固化”或者“上升渠道”的问题,但我没想到杰夫·戴尔接下来说,“我对孩子的态度和根深蒂固的阶级对立现象密不可分,我有时不禁去想,我这么厌恶孩子,大概是因为,如果我有孩子,他将成为中产阶级,并符合世人对中产阶级的一切期望,等他从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毕业后,我打电话给《卫报》的朋友们,问一下他们有没有实习生的职位。在我居住的伦敦,这种美妙之处其实相当邪恶。你可以看到特权、头衔、权势的接力棒,如何从这代人手中,顺畅无阻地交给下一代。”

看到这里,我不禁“哎哟”一声,原来给儿子找一个实习岗位也算是一种“特权”呢。我脑子里的确曾有这样的闪念,如果儿子以后毕业,我倒是能帮他找一份出版机构里的实习职位。这大概是我仅有的人脉和资源了。不过我觉得,儿子恐怕没本事考上“清北”,更遑论从“牛剑”毕业了。


《心灵捕手》剧照
这几年,“不生孩子”是一个很热闹的议题。我已经丧失讨论这个问题的资格了,但遇到育龄期的一些旧友,总忍不住问人家,“要不要孩子”。话一出口,又觉得自己讨厌,这样的隐私问题是容不得别人多嘴的。然而,要不要孩子,这个问题又非常深刻,它涉及社会现实、心理学、身体与疼痛、个人记忆与期许,真要回答起来,比回答“什么是爱情”还要难。所以,我看这本《最好的决定》,是想看看别人是怎么讨论这个问题的。

书中一位英国女性是这样说的——“像我这样的人不生孩子,文明的前景不容乐观。我父亲和母亲的家族都出过很多优秀人物,我肯定携带着优秀基因。我妄自尊大地想,缺了这样的基因,世界的确会变糟,但我不在乎。未来西方文明,要靠黑人、西班牙裔和亚洲人的基因了,移民会占据西方城市,他们的基因也许有其他优势吧。”


《我们这一天》剧照

我看到这段的时候,又“哎呦”了一声,终于有人说实话了,这是很多白人女性的肺腑之言。但这样的话很难放到桌面上讨论。还有一位作家说——新一代人更自私了吗?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个体满足,把“自我牺牲”和“担当责任”看成是傻瓜才有的弱点,他们不是根据生活是否正义或崇高,而是根据生活是否有趣,来判断自己是否活的成功,听起来这像是一种道德的退步,但谁又有资格指责这种“堕落”呢?

书中一位女作家说,“我反对用浪漫的态度对待女性的真正原因在于,既然大自然从来不善待女性,我们也不用对大自然的馈赠感恩戴德。如果生物特性决定了女性应该担负生儿育女的责任,那就应该有社会性补偿来平衡这种不公正,但如今社会给予女性的补偿远远不够多。”


《婚姻故事》剧照
这也是这几年非常热闹的一种说法,女性生育所经历的痛苦,所付出的艰辛,是男人无法感受到的,可生不生孩子,不由她们说了算。这位作家怀疑,母性本能并不是一种自然属性,而是一种文化建构。童年这个词,也是一种社会发明的产物,以前,孩子被看作是小小的成年人,五岁就离开家去工作了。我们在狄更斯的小说里能看到,100来年前,童工是很普遍的现象,像扫烟囱这样的工作,就是专门给孩子准备的。后来,孩子生得少了,孩子的情感价值才被慢慢放大。

以我自己的感受,“幸福童年”的确是我们慢慢建构起来的——过生日要吃蛋糕,唱生日快乐歌;过圣诞要有礼物,还要把礼物放在圣诞树下;孩子要读绘本,绘本不是用来识字的;要过万圣节,但大多打扮成粗俗的漫威形象;如果富足一点儿,孩子要学击剑、冰球、骑马、高尔夫,这几项运动我们以前是不玩的。

生育后代成为圆满人生的一件大事,情感上的巨大满足有时也意味着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的金钱,不计回报,也没多少理性。之所以这样做,其中一个原因是对匮乏感的补偿。我经历过一个匮乏的童年,于是想让孩子免于匮乏。


《82年生的金智英》剧照

美满的家庭生活会让人繁育后代的愿望更强烈吗?未必。不幸的童年会让人繁育后代的愿望更低?也未必。这本书中,有好几位女性,写了自己童年的恐惧,写了自己对怀孕的抗拒,对养儿育女的矛盾心理,最让我难忘的是罗德女士写的那一篇,开头就说,“ 母亲去世后,我看不到颜色了。那时我十四岁,我很怕把这件事告诉别人。我家的草坪变成了灰白色。” 妈妈去世了,爸爸失去了工作,他曾是一位航空工程师,却从来不会自己洗衣服做饭,十四岁的女孩要照顾爸爸。

此后三十多年,她经历了一场持续十四年的婚姻,一次乳房肿瘤切除手术,但视野中始终有斑斓的色彩。后来她遇到一位女性伴侣,那位女伴想领养一个孩子,罗德女士眼中的世界再度变成灰白色。有位朋友对她说,“要不是童年经历了那么悲惨的事,你一定是个好妈妈”。言者无意,听者有心,罗德女士说,“悲惨的事的确发生了,并且把我塑造成现在这样子,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完美,缺憾一大把,过得跌跌撞撞,但我终是尽力了。走过那个必须熬过的世界,再去求索更美好的天地,哪怕力有未逮。”



我说了,我看这本书,并不是要讨论“要不要孩子”这个问题,我想看的是家庭故事,是弥合创伤,是尽可能抓住一切享受当下却又深知这一念头的虚妄,是跌跌撞撞又带着缺憾。有好几位母亲,看了我的推荐,下单买了这本书,她们说,“嗨,应该早点儿看到这本书”。我相信她们是在开玩笑,我相信她们看了这本书,会温柔坚定地对自己的孩子说,“嗨,来都来了”。


END本文作者:苗炜微信编辑:想想




订阅「少年新知」2021年(共6期)
每期杂志快递到家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少年新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