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只要你在家,孩子就喊800遍妈:养废一个孩子,做这一件事就够了!

2021-10-22 16:17|发布者: 热点新闻|查看: 240|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暑假过去了,不知道各位宝妈们的耳根子最近有没有清净些。反正晨妈是有些庆幸,终于不用再听家里两位活宝每天喊800遍“妈妈”了。不过,有的妈妈就很有先见之明,早在暑假刚开始,就跟孩子定下了“不要喊妈”条约: ... ...
暑假过去了,不知道各位宝妈们的耳根子最近有没有清净些。
反正晨妈是有些庆幸,终于不用再听家里两位活宝每天喊800遍“妈妈”了。
不过,有的妈妈就很有先见之明,早在暑假刚开始,就跟孩子定下了“不要喊妈”条约:



这份条约一出,迅速在朋友圈流传开来,妈妈们一边感同身受,一边还得在孩子们的召唤下做这做那。
渴了喊妈,饿了喊妈,东西不见了喊妈,作业不会了喊妈,出去玩还是喊妈……



经历过这些,老母亲只想仰天长问一句:
为什么孩子只会喊妈!!!



其实,关于孩子总喊妈这件事,还真有一些原因,今天晨妈就跟妈妈们聊一聊这个话题~


孩子喊妈,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还记得孩子第一次喊出“妈妈”两个字时,你激动的心情吗?
很多人,包括咱们自己,人生中学会的第一个词就是“妈妈”。
一方面,从语言学角度来看,“mama”这个发音,是人类最容易发出的元音,最易于快速表达。
所以当孩子有紧急需求的时候,会本能地首先喊出“mama”。


 另一方面,从幼儿时期开始,孩子的一切都与母亲息息相关,从喂养抚育到坐卧立走,只有喊妈妈,孩子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
渐渐地,孩子就会将“妈妈”这个词与解决温饱,满足需求等关键词联系起来,这些也构成了孩子“安全感”的一部分。
孩子在条件反射下,会在“妈妈”与“安全感”中间建立起联系,喊妈妈,也就成了获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晨妈想起央视曾播过这么一条公益广告,感动无数人:
一个婴儿在不停哭闹,无论谁来哄都不能安抚他,最后来了一位胡子拉碴的男人,在他怀中,婴儿居然逐渐停止哭闹,最后满眼纯真的望向这个男人。

这时字幕缓缓打上了一行字:
妈妈的心脏,在数月前移植给了他。


可见,无论孩子多小,妈妈永远是让他们安心的存在。
只不过,当孩子越来越大时,他们的需求层次也越来越高,简单的穿衣吃饭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们,他们更渴望妈妈能够参与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孩子会跟妈妈分享生活中的一切,比如:
妈妈,老师今天表扬我了!
妈妈,我今天在学校就把作业写完了。
妈妈,你看路边的小花好好看呀!

这时候,妈妈的回应就是孩子确认安全感的重要方式之一。
所以,你会觉得孩子什么事都会喊一句妈妈,哪怕这件事在我们看来,是很小、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


孩子喊妈,是父亲缺位的表现
网上曾流传过一个段子,孩子和父亲两人在家,孩子想寻求帮助,开口第一句话却是:
爸,我妈呢?




虽然是个段子,但从下面的评论也不难看出,这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
在大多数人的传统印象中,父亲一直承担着赚钱养家的责任,每天起早贪黑的工作,回到家也只顾着玩手机,孩子叫一声,他们才会有一搭没一搭的回应一下。
在这样的状态下,有的妈妈会认为:
孩子爸不来也没事,反正他什么也不懂,来了也是白来;
孩子爸太忙了,哪有时间管孩子;
孩子是我从小带到大的,他更需要我,爸爸从来不管。



 这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觉得父亲处理不了孩子的事,就越让孩子认为,有什么事找妈妈就好了。
而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的父亲,也乐得其中,讨得一个清净。
虽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依赖妈妈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父亲过少的陪伴更是加剧了孩子依赖妈妈的程度。
赚钱养家,不是父亲推脱照顾孩子责任的借口,妈妈也不能“顺水推舟”,觉得爸爸不会照顾孩子,就将责任大包大揽。
父亲、母亲、孩子,永远是维持一个三角形的形态,才是最稳固,最和谐的。


孩子总喊妈,怎么应对
孩子喊妈,是天性使然,也是习惯使然。
但如果孩子到了一定岁数,比如上学后,还经常请求母亲帮助做一些事,就会影响到他独立学习、生活的能力。
那么,妈妈遇到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应对呢?晨妈列举了几个方法,妈妈们可以参考看看。



5岁前喊妈,需要多多回应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3-5岁是孩子情感表达的敏感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对成人的态度会变得敏感、脆弱,开始对妈妈在情感上依恋,有时也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哭哭啼啼。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孩子储存心理能量的过程,他会通过呼喊母亲等行为,来观察父母是否爱他。
这时,如果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回应,孩子的内心就会变得空虚、恐惧,这对他的人格发育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所以孩子在这个时期喊妈妈,妈妈需要尽可能多地给予回应。



把解决问题的自主权还给孩子

孩子5岁后,特别是上了小学,他们向我们寻求帮助的次数也会增加。
这时,我们就不能单单是回应他,而是要在回应后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孩子东西找不到了,我们可以先帮孩子找,之后教他如何自己收拾归纳,整理好东西,方便下次寻找。


 当孩子学业遇到问题,可以像文章开头,晨妈提到的那位妈妈一样,先跟孩子约法三章,比如:
遇到不会的字,先查字典;
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先读三遍题目,仔细审题;
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在所有作业做完后,一并再问父母。

除此之外,回应孩子时,咱们要控制好情绪,最好不要用否定,负面,不耐烦的语句回答孩子。
因为这样的回应,会让孩子更不自信,否定自己,在下次遇到问题时,会犹豫不决,反而更想求助他人。



除了喊妈,还可以喊“爸”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喊“爸”,因为有一些问题由爸爸来解决会更合适。
像孩子在玩玩具或者做数学题时,遇到问题,就很适合让动手能力更强,逻辑更清晰的父亲来协助孩子解决。
并且,对于男孩子来说,父亲有榜样作用,他们也会从小模仿父亲的行为;
对于女孩子来说,父亲是第一位接触较深的异性,她们可以从和父亲的相处中学习如何与异性相处。
因此,在他们喊“爸爸”时,妈妈们大可放心让父亲去解决“难题”。
如果出现孩子问父亲,“妈妈去哪了”这类问题时,父亲可以这样说:
宝贝,怎么了?妈妈现在不在,你跟爸爸说,爸爸也可以帮你。

总之,要让孩子知道,除了妈妈,爸爸也可以帮他解决问题,从而减少对妈妈的依赖。



知乎上,有个提问:#我们能拥有孩子多少年?#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引人泪目:
3岁,他去上幼儿园,整整一个白天,都不能陪伴;
6岁,他上小学,他已经开始适应了集体的生活,放学后也更喜欢和小伙伴们玩;
12岁,他上初中了,渴望独立,不再事事依赖于家长,如果上的是寄宿制学校,只能一个月回家一次;
18岁,他上了大学,一年只能回来两次,一次寒假,一次暑假;
大学毕业后,他留在远方工作,一年都难得回来一次,就算回来,也过几天就走;
等他结了婚,又会把不多的回家时间分一半给你的亲家。

当孩子长大离家,我们是不是也会偶然想起他小时候软软的一声“妈妈”?
孩子需要长大,所以我们要教会他独立,但同时,也请珍惜,这短短几年和孩子朝夕相伴的亲子时光,珍惜孩子喊“妈妈”的那些日子吧!






*本期内容由妈妈手册原创,千万妈妈都在看的科学育儿手册。主编:晨妈,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品质生活理念,陪千万父母共同成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