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青春期的孩子,大脑正在经历战争!家长看懂了,孩子就有救了

2021-11-26 09:08|发布者: 热点新闻|查看: 386|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父母只有深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征,把握好教育孩子的方向,才能成为他们前进路上的领路人。如此,危险的青春期也可以变成教导孩子的“黄金修补期”。——虎妈﹏﹏﹏﹏作者丨可乐妈 ... ...



▲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父母只有深入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征,把握好教育孩子的方向,才能成为他们前进路上的领路人。

如此,危险的青春期也可以变成教导孩子的“黄金修补期”。


——虎妈

﹏﹏﹏﹏
作者丨可乐妈

来源丨男孩派原创

最近,看到了这样一则微博:
博主@游识猷在一个家长群里,听说了不少关于青春期男孩的吐槽。每一件听下来,都让人目瞪口呆。朋友A说,最近有几个高中生比赛谁最作死:有的孩子拆了墙上的消防栓,有的孩子偷了老师办公桌上的东西。还有三个男孩,不仅在更衣室内“发粪涂墙”(就是字面的意思),还拍了视频,准备发到网上。听罢,朋友们纷纷表示难以置信。另一个朋友B却说,他也在游泳馆的二层更衣柜里,发现过类似的场景。而这一切,都是那些正值青春期的男孩干的。

听了朋友们的讨论,博主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看过的一则新闻:
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因为和人打赌,活吞蛞蝓(一种软体动物,俗称“鼻涕虫”),感染了寄生虫病。随后,男孩全身瘫痪,没过几年就因为并发症去世了。

朋友C更是找到了一项研究,证明“青春期男孩作死真的是字面意思”:


生活中,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没有上述微博中那么作死、重口味。
但他们多多少少都会变得叛逆、冲动又任性,还经常会做出一些在大人看来极度幼稚、可笑的举动。比如:

故意和父母顶嘴、吵架、对着干,渴望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

格外在意同伴的看法,甚至为了所谓的“义气”逃课、打架,沾染各种不良习气;

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反应过度;

……
可实际上,不是我们的孩子“越大越不懂事”了。
而是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一方面,正在经历巨变的大脑让孩子感觉焦虑;另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变化也给孩子造成了不小的压力。这时候对父母而言,只有了解了青春期孩子的生理特点、心理机制,才能逐渐接纳、理解孩子。最终,陪孩子平稳度过这一阶段。


青春期的孩子

大脑正在经历战争
人类大脑的成熟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正如以下这张图所示,大脑各个部位的发育时间是有先有后的。

而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正因这种发育上的不均衡,造成了“理智”和“情感”之间的冲突。在这一阶段,孩子的神经元数量会迅速增加,神经元细胞之间的联系也会逐渐加强。因此,孩子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在感知情绪、解决问题等方面,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和成年人相差无几。但另一方面,孩子的前额叶皮层发育尚不完全。人类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占整个大脑皮层的29%左右。是大脑的执行控制中枢,负责计划、决策、控制冲动等,影响人的性格和行为。但这一区域发育的时间最晚,往往要到25岁左右才会成熟。因此,面对突发事件时,成年人更倾向于理智、隐忍、克制,而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更容易表现出“意气用事”。还记得去年武汉14岁男孩跳楼的那件事吗?因为在教室里玩扑克牌,几个男生被老师逮住,叫了家长。其中一个男孩的妈妈赶到学校后,在人来人往的走廊里,二话不说先给了儿子一记耳光。

随后,她一会儿用力掐住儿子的脖子,一会儿又对儿子指指点点。
嘴巴里还不住地训斥着什么。

批评完儿子后,这位妈妈便走开了。
而男孩,先是木然地望着妈妈离开的方向,接着看了看周围的老师和同学。最后,他爬上栏杆。从五楼的窗口,一跃而下。事情发生后,一则高赞评论这样写道:

“成年人活得久了,活得圆润了,知道忍一时,得过且过。

小孩不是的。小孩的世界,恨起来,就是活一口气。

这口气,你给我的,我还给你。”



诚然,如果是一个成年人因为工作上的错误,被领导当众批评。
他会怎么做呢?大多数情况下,他可能会抑制住委屈和耻辱,自嘲一笑,接着很快从情绪中脱离出来,该干嘛干嘛。但对一个14、15岁的孩子,将是截然不同的局面。由于前额叶皮层发育尚不完全,他当时可能真的没办法抑制住脑海中纵身一跃的冲动。所以,面对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请不要轻易指责他任性、冲动、情绪化。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大脑正在发育。


荷尔蒙的变化

让孩子格外重视别人的看法
曾有一项调查指出:美国将近一半的青少年死亡率都是由于各种冒险行为所导致的,比如喝酒、吸毒、危险驾驶及暴力冲突等。

事实上,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热衷于各类冒险,往往是受到了同伴的影响。
曾看过一则关于青少年的采访。里面有个孩子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爱冒险的人,但为了“合群”,他曾喝光了所有的番茄酱。他说:

“如果是我一个人,我绝不会这么做,因为没有必要,我甚至不喜欢番茄酱。”



专门研究青少年问题的Blakemore教授在演讲中提到过一项实验:
如果将一群受试者带到实验室,让他们玩一项模拟开车的电子游戏,并要求他们尽快抵达终点。结果会发现:在驾驶过程中,不同年龄组的受试者违反交通规则的次数是差不多的。可一旦当受试者的朋友站在他身后观看时,青少年组危险驾驶的次数就会显著增加。而这一因素对成年人或儿童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其实,这都是荷尔蒙在起作用。
因为青春期荷尔蒙的分泌,自我意识会在青春期早期逐渐增加,到了15岁左右达到顶峰,然后下降。同时,随着自我意识的增长,社会情绪网络系统也会被唤醒。简单而言,就是青少年认为自己才是别人关注的中心。为此,他们极度重视自己在旁人眼中的形象。为了维持自己“酷酷”的形象,也为了让同伴高看自己一眼,很多青少年宁愿身陷险境,也要迎合周围人的想法。前段时间,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一名初二的女生,因为身材问题被同学嘲笑,便决定减肥。而减肥的方式,就是节食、催吐。但因为频繁的催吐,女孩的食道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还开始脱发、月经不调。最终,被医生诊断为进食障碍,只能休学回家。事实证明,很多成年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在孩子眼中,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时候,即便不能对孩子的无助和崩溃感同身受。父母至少应该做到尊重与理解。


青春期

就是留给父母最后的机会
身边有个朋友,曾对我大吐苦水,说不知道如何与青春期的儿子相处。记得儿子小时候,总是特别懂事。每天回家吃了晚饭,就知道掏出作业自己写。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会了不少菜。有一回,儿子闯了祸。朋友还没开口,儿子就先伸出了小手,流着眼泪说:

“爸爸,你打我手板吧,我保证下次不会再犯了。”
为此,自己和妻子都觉得很省心。
多年来,两个人安心忙事业,很少操心孩子的事情。可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乖巧、自觉的孩子,自从进入青春期以后,一下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跟他讲道理吧,他充耳不闻;打骂他吧,他恶狠狠地瞪着你,一转头就离家出走。更让人崩溃的是,儿子厌学了,不止一次地说想辍学,去当游戏主播。说到这里,朋友长叹一声:

“你说,这孩子怎么越活越回旋了(越来越不如从前)?”
听了朋友的抱怨,我想起了心理学上的一个词:
退行。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的是一个人在面临焦虑、挫折或者其他应激状态下,心理状态会返回到更早之前的发展阶段。放弃已经学会的,相对成熟的应对方式,转而用一种更原始或幼稚的方法来处理问题。退行,可能没办法解决问题本身。但却让青春期的孩子,有了一个心理上的缓冲地带,面对现实中的焦虑和压力。在心理学家荣格看来,退行往往是为了获得某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说,安全感,再比如说,爱和接纳。因此,当一个14、15岁的孩子变成了4、5岁的样子,青春期就成了孩子留给父母最后的机会。父母要做的,不是指责,不是贬低。而是给予他充分的爱和尊重,将早年缺失的教育延续上。这时候,父母的做法决定了青春期是“危险期”,还是“修补黄金期”:

  • 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学会“曲线救国”
由于大脑和激素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前额叶皮质发育不完全,容易冲动。二是自我意识强烈,重视同龄人的观点,对他们而言,将同伴说的话当成“金子”,把老师和父母的话视作“破铜烂铁”。了解了这一点后,父母要做的不是硬碰硬。而是多关注孩子的朋友圈,创造机会让孩子接触更优质的朋友,远离低质量的圈子。

  • 给孩子保留一个“过渡性空间”
“过渡性空间”是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通过营造一个想象出来的空间,进行自我安慰,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勇气和力量。对孩子而言,即便到了青春期,以前的爱好和兴趣多半也不会改变。而这些,就是孩子的过渡性空间。当孩子画画、踢球、拼乐高的时候,他就可以进入过渡性空间的方式,缓解内心的焦虑感和紧张感。所以,孩子上初中后,父母千万不要为了成绩,禁止孩子做这些。

要知道,过渡性空间通常能够帮助孩子获得精神力量,对抗生活中的挫折。

  • 将青春期视作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机会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平时什么都不说,导致自己对孩子缺乏了解。

其实,不是孩子不愿意说,而是因为父母以前没有认真听。
而青春期出现的退行现象,恰恰给了父母一个重新了解孩子的机会,帮助父母调整自己的教育模式,和孩子共同探索更和谐的亲子关系。


央视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里面有句经典的台词:

“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作画的人。

白纸变成什么样,关键要看父母。”
没有天生不爱孩子的父母。
但有一些父母却因为不了解孩子的生理特点和心理机制,误解了孩子,硬生生将爱变成了伤害。其实,理解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关键要父母不断学习,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父母才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孩子的想法,跟上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叶绮华、曹绮怡、关泳媚、张雪琴 《中学生社交焦虑与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

2. 鞠恩霞、李红、龙长权、袁加锦 《基于神经成像技术的青少年大脑发育研究》

3. 邓欣媚 《青少年情绪调节增强调节与 减弱调节的发展及其神经机制》

4. 周丽华、张晓贤 《青少年高冒险行为与大脑发展》

5. Yakovlev & Lecours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Brain in Early Life.

6. Smith & Jonides Storage and executive processes in the frontal lobes.



*本文系男孩派原创,我家有男孩,成长交流平台,300万精英家长都已经关注我们。
*本文图片部分来源于图虫创意。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们“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



育儿先育己,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关注男孩派

每早七点陪你一起成长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