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孩子“懂事”究竟是好是坏?越懂事的孩子,情商…… | 伴读

2021-11-26 10:02|发布者: 热点新闻|查看: 347|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文章授权转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公众号ID:zqfxlgzs)作者 |谭露Lucia播音 | 武冰洁视觉设计 | 樊薇栏目主持 | 杜润楠有多少人误解了懂事?爸妈要去外地出差一个月,不得不把7岁的西西和3岁的妹妹囡囡送去奶奶家, ... ...


文章授权转自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公众号ID:zqfxlgzs)作者 | 谭露Lucia播音 | 武冰洁视觉设计 | 樊薇栏目主持 | 杜润楠



有多少人误解了懂事?

爸妈要去外地出差一个月,不得不把7岁的西西和3岁的妹妹囡囡送去奶奶家,临走时爸爸再三叮嘱:“西西,你和妹妹一定要听奶奶话啊,你是姐姐更要懂事一点。”面对分离,3岁的妹妹大哭不止,而7岁的姐姐没有哭,她一边安慰妹妹一边给爸爸妈妈说:“我会照顾好妹妹的,你们放心工作吧。”

说完再见,关上车门,西西妈妈说:“突然感觉西西长大了,刚才分别一番话,觉得她好懂事。”

“是啊,懂事了,长大了,好事啊。”爸爸也感慨地说。

但很快,西西妈妈又担心起来:“可网上说懂事的孩子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咱们西西这么懂事,会不会是件坏事啊?”

有些人常认为孩子懂事是件坏事,认为懂事的孩子令人心疼,要看别人脸色,变成讨好的样子,任人摆布,失去童年的快乐……但这其实是对懂事的误解。

比如,误认为听话就是懂事。实际上,听话是听话,并不属于懂事。

有人误认为懂事就是要学会讨好,还有的人误认为是委屈求全……那样的孩子小心翼翼地看人脸色,揣摩大人的喜好,讨得他们的认可。显得乖巧听话,不哭不闹,变得谨慎,太过于顺从,压抑了童真。这样的孩子看起来很“乖”,但他们并不是真懂事,那么懂事到底指的是什么?



什么是真正的“懂事”?

让孩子们学会懂事,就是让他打心眼儿里理解这些复杂的东西,且可以很好地参与其中。

换句话说,懂事的程度即反映了一个人的心智发展水平。心智水平越高,也就是大家平时说的情商越高,也就显得懂事。

孩子的心理是和身体同步长大的,内外一致为最佳。日渐壮硕的身体匹配上日渐成熟的心理,未来才能够更好地让孩子们自然且顺利地步入成人的社会生活。反之,两者不匹配,就是成人的身体里住着一个小孩。

懂事的过程,也就是心智发育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是从不了解自己到认识自己,从自我中心到能换位思考,从只关注自己到能顾全大局……只有分阶段让孩子一点一点地懂得人情世故,才能真正让孩子的童年变得完整。

比如上面故事里的3岁妹妹囡囡心智水平发展相对于姐姐而言低一些,她没有办法自己处理好与爸爸妈妈分开的难过和焦躁,哭着要找妈妈。

而心智水平发展较高的7岁姐姐西西,不仅能处理自己的情绪,还能共情他人的感受。姐妹俩都体现出了适龄的心智发展水平,他们都很“懂事”。



如何培养出真正懂事的孩子

懂事,是对孩子全方面心智化的要求。

有的家长们未必喜欢懂事的孩子,他们喜欢“乖孩子”。但如果只是在某一些功能上对孩子提出要求的话,要么孩子显得“老气横秋”令人心疼,要么变成“熊孩子”令人懊恼。

心智的成长伴随着孩子的自主意识,自我边界的建立。成长过程中的孩子,显得很“倔强”和“叛逆”。他们有想法,想挑战,想探索,即使那些未必是“对的”和“合适的”,也要去试试。

要知道,孩子的“懂事”是在摩擦中练就出来的,人际交往中的“犯错”就是孕育“懂事”之地。

家长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乖”,“听话服从”,那就违背了他们内在成长的方向,而让孩子的心智停滞在了只能服从的年纪,让心智发育止步于孩童时期。

就像被大家称为“妈宝男、妈宝女”的成年人们,心智化能力低,处理事情显得十分幼稚和莽撞。本该在7岁懂得的事,30多岁都未必知晓,只会令其吃更多的亏,遭更多的罪。

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懂事时,方式方法不恰当,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家长的心智化水平高低。据研究证明,家长心智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智化水平。换句话说就是,家长不懂事,孩子也懂不了事。不懂事的家长培养出唯我独尊的熊孩子,这样的组合为数不少。

那么,如何让家长和孩子的心智化水平都得到提升呢?

家长们除了关心孩子们在学校学知识以外,回家就要多关注他们的心智发育,教会孩子们懂事很重要。建议从日常对话开始调整练习:



过去的你不理解孩子的行为和感受,会做出不妥的反应,比如孩子很难过的时候,你开心地嘲讽,孩子开心的时候,你却不高兴。现在不妨试着回应孩子相同的情感反应,让孩子感受到被共情和被支持,以此增强他对自己情绪的理解和接纳。



过去的你遇到孩子哭时说:“就知道哭,哭有什么用?”现在不妨试着问:“你因为什么而流泪?”让孩子能在家长的引导下识别心理感受。同理,过去你指责孩子:“你怎么总是……”现在不妨试着问:“你是怎么考虑的?”



过去的你只解释:“我刚才生气是因为你太淘气了。”现在不妨事后问孩子:“你能猜猜我刚才生气的原因吗?”同理,当孩子讲述一段和朋友之间的矛盾时,你也可以这样发问:“她为什么会生气呢?”“他们之间怎么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以此让孩子在你的引导下学会共情他人,换位思考。

其实,“懂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孩子逐渐学会去自我中心化,避免以自我为中心,拓展他们的注意力到他人及关系中。理解自己的感受,学会共情他人,懂得换位思考,懂得处理自己感受和别人要求之间的冲突。

这样懂事的人内心冲突少,处理矛盾能力强,受人爱戴,又怎会是一件坏事呢?

文章转载自 |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近2000篇原创亲子/两性/个人成长心理文章,精神分析学习,7年陪伴,少点内心的冲突,多点精神的自由。作者 | 谭露Lucia责任编辑 | 杜润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阅读原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