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他们的价值观

2021-12-7 19:57|发布者: 热点新闻|查看: 253|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孩子想起父母的时候,内心会充满力量感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今天想说说教育,关于小孩的教育。别误会, ... ...




“父母存在的意义,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而是当孩子想起父母的时候,内心会充满力量感到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

今天想说说教育,

关于小孩的教育。

别误会,

不是教孩子怎么提高成绩,

只是想说几点偏门的教育。

我一直觉得,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是他们的价值观。

 01



小孩子生病了,要打针。

因为怕孩子不愿意打针,

很多家长就会欺骗孩子:

“打针一点都不疼。”

医生一针下去,

小孩哇哇大哭。

下次小孩生病了,

家长又对小孩说:

“打针不疼的!”

小孩又哭又闹又踢又叫,

家长怎么抱都抱不住。

小孩不再相信家长,

他知道打针是疼的。

我家孩子生病要打针的时候,

我就老老实实地告诉他事实:

“生病了需要打针,

打了针病才好得快。

打针呢会有一点疼,

就像被蚊子咬了一口,

但是你可以忍受得了。”

孩子一开始也会害怕抗拒,

但经历几次后他真的发现:

“确实也不是很疼。”

所以他就不怕打针了。

关于孩子的教育,

世界上从来不乏“用谎言教导谎言”的例子。

家长为了教导孩子做人要诚实,

便会对孩子说:

“小朋友千万不可以说谎喔,

否则你的鼻子就会变得很长。”

这样做其实非常不好。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就是要像打针一样,

老老实实地告诉他事实的真相,

这样不仅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

还会增强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前几天又看到一网友感叹,

性教育课本被家长举报了。

这几年此类事情,

已经发生多次了。

北京师范大学编写过一本《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

在上海、杭州一些学校推广过,

结果因为教材里有生殖器图片,

有“阴茎”这样一些字眼,

就被很多家长举报了,

“怎么能让孩子看这些东西呢?”

“这完全就是性教唆。”

有的家长甚至提着粪便,

跑去学校泼讲课的老师。

中国性教育为什么畏畏缩缩搞不起来?

就是因为反对的家长太多。

关于这些举报和反对,

我想起了《哈利波特》中的一个情节,

校长邓布利多说:

“就叫他伏地魔,哈利,

对事物永远都使用正确的称呼。

对一个名称的恐惧,

会强化对这个事物本身的恐惧。”

确实如此,

对事物永远都使用正确的称呼,

这才是最正确的方法。

性从来不可怕,

只是我们害怕它,它才变得可怕。

为什么越是禁忌的事情人们越是趋之若鹜?

因为禁忌是最好的春药。

 03



这几天,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一个热搜:

女子辞职前骗走了同事们200万。

好几个同事被骗走的金额都不小,

“我们也没想到她会这么坏。”

看到这个新闻我还挺有感触的,

很多家长从小就喜欢教育孩子:

“跟别人打交道时,

要预设对方是个好人。”

这样的教育发心虽然很善良,

但说实话,我非常不赞同,

就是因为预设大多数人是好人,

很多人都掉进了“大坑”里。

我从小就告诉孩子:

“没有任何一样东西,

仅仅因为名字就纯洁就高尚。

孩子就天真无邪吗?

老人就值得尊敬吗?

不一定的,

邪恶的小孩和老人多了去了。

也千万不要因为某些职业就盲信从业者,

那些看上去很高尚的职业,

并不意味着从业人员就很高尚。

记者、老师、警察、医生……全都如此。

一个人之所以会从事某项职业,

只是一种选择,

甚至可能是迫不得已,

并不代表从事这个职业的他就纯洁高尚。”

我不是教育孩子要预设对方是坏人,

而是希望他在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

不妨提前假设糟糕的状况,

以此为前提做好应对方案,

这样可以避免很多人生大坑。

《鬼妈妈》的主创说得好:

“不要告诉孩子世上没有恶魔,

要告诉他们恶魔是可以打败的,

这样才能让他们应对更复杂的世界。”

 04



在金钱观的教育上,

很多家长都存在两大误区。

一是富养——“要啥只管说”。

这样富养出的孩子,

很容易形成骄奢浪费的习惯。

二是乱激励——奖励做家务和做作业。

“你把地扫了,我给你10块钱。”

“期末考好了,我奖励你一千块。”

这样的乱激励,

容易造成一个大问题,

就是梁实秋先生说的:

“他未来可能会把一切关系,

都处理成金钱关系:

花钱买朋友,

花钱买职位,

花钱买爱情……

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以钱为动力,

一切事情都用钱来度量与衡量。”

那如何给孩子创造挣零用钱的机会呢?

我是这样来划分和创造的。

我把孩子的劳动分为三种,

第一种:你自己的事情。

“做自己的功课、收拾自己的玩具等,

我不会奖励,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第二种:为爱而做的事情。

洗碗、扫地等家务事,

这是为爱而做的事情,

孩子做了这些事,

我不会给他奖励,

因为作为家庭的一分子,

这本来就是他应该参与的。

第三种:为报酬而做的事情。

“你捡瓶子卖,我会给予奖励。

你去卖报纸,我会给予奖励。

我只奖励他利行为,不奖励自利行为。”

之所以这样划分劳动和进行奖励,

就是要让孩子明白三件事情:

●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负责

●为爱付出是理所应当的事

●我劳动,我光荣

 05



第五的一点,

前段时间我在一篇稿子里提过。

网友“即将成为做饭大师”,

在上班路上看见了一幕场景:

一个奶奶送小孩上学。

奶奶边走边教育小孩:

“你太爱说‘哎呀我不行’了,

这样不好,

你起码要去尝试一下嘛。”

小孩回答说:

“我怕做不好会失败。”

“做法大师”以为奶奶会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之类的话,

结果奶奶并没有。

奶奶竟然说了这么一句话:

“你才多大啊,

做事就想成功失败,

你现在就管自己喜不喜欢,

喜欢就很好,

喜欢也可以失败,

失败也可以喜欢。”

“喜欢也可以失败,失败也可以喜欢。”

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好了,

这也是我一直给孩子灌输的人生态度。

绝大多数孩子,

从小就被家长和社会教育“要成功”,

不成功就会怎么怎么样。

或者从小就被教育“失败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意思其实也一样:

你可以失败,但结果必须成功。

正是在这样的教育下,

很多孩子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

“失败的人不配喜欢,

或者不配被喜欢,

乃至发展到几乎不能接受失败,

不能承受任何风险,

怕哪天失败了就喜欢不成了。”

很多孩子之所以过得不快乐,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要想孩子一生活得幸福快乐,

我觉得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

比教如何取得成功更加重要,

或者说同等重要:

人生不一定非得成功,

喜欢的事情当然可以失败,

只要尽力了,什么样的结果都是好的。

失败了当然也可以喜欢,

真正的喜欢不会因为失败而减少一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