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父母则希望孩子不要承受任何痛苦,永远被幸福所包围,所以极力替孩子抵挡那些意外、不确定性和挫折。而这种生活犹如“楚门的世界”,真相一旦被发现,生活就难以为继——谁愿意自己的一生,不过是一次毫无新意的重复或者完成他人的设计?“施惠者偏差”有两味解药,一味是观察,一味是沟通。当施惠者不把被施惠者当成完全被动地被拯救的角色的时候,就能看到被施惠者自身的力量——哪怕是一只猫,它也有自我疗愈的能力,更不用说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在各方面的能力增长的过程中,这些能力需要被看到,被认可,被支持。 父母和其他权威的角色必须意识到,孩子的人格有一条明确的发展线:从依附性的、需要被指导的个体逐步发展成独立性的、有自己的独特性的自主个体。当孩子内在的心灵世界逐步形成,他们和权威的关系就慢慢从指导-被指导、关注-被关注的关系变成沟通的关系,也就是变成“主体间关系“(两个有着各自的独特内在心灵的个体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有内在心灵的个体与没有内在心灵的物质之间的关系)。主体间的关系需要的是相互的沟通、共情和理解。如果没有充分的沟通,单方面地坚持“为他好”,也就是否认对方的主体性,把对方当成没有心灵的“物体”来对待。正如一个青年在描述他的控制欲极强的父母的时候这样指出:他们把我当成一具尸体。这种说法虽然带着强烈的情绪,但其折射的心灵的窒息和死亡感,是十分真实的。 END 《少年》写作实验室持续征稿中! 本期写作实验室的主题是“冰雪人生”,欢迎热爱写作的你加入我们。具体实验题目及投稿方式请点击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