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百年难遇的暴雨后,温哥华是否还能保有“宜居”之名?

2022-1-6 04:03|发布者: 热点新闻|查看: 173|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温西园畔水泥公寓,紧邻女王公园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克姐今年的卑诗省太难了。上周的强降雨紧接着内陆地区的山洪暴发,各地满目苍夷:桥梁铁路被冲垮,高速公路受阻,城市被洪水围困乃至吞没,广阔的农 ... ...


温西园畔水泥公寓,紧邻女王公园



温哥华港湾(BCbay.com)专栏作者

克姐

今年的卑诗省太难了。上周的强降雨紧接着内陆地区的山洪暴发,各地满目苍夷:桥梁铁路被冲垮,高速公路受阻,城市被洪水围困乃至吞没,广阔的农场和畜牧场被淹,甚至出现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一时难以估量。交通中断则导致供应链的断裂,各种物资供应眼看要衔接不上。省府破天荒地号召省民节制消费,限制加油,这么多年来也是头一回听说。如果说疫情是人祸,尚且搞得人仰马翻,那狂风暴雨泥石流这样的天灾,渺小的人类又是多么无助。在这算得上真正“百年一遇”的特大灾害和随后引发的多米诺效应面前,习惯了在和风细雨中淡定生活的省民再也不能淡定了。

很多人发出天问,这样的场景,还是我们一直傲娇的,世界Top 3最宜居的地方吗?



图 – credit to CTV news

一直以来,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居住的城市,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不会反对,“宜居”是对温哥华最好的概括,最高的赞赏。很多人会热情洋溢地向国内的亲朋好友介绍,你看看,温哥华好山好水好风光,有赏不够的美景,春天的樱花夏天的凉爽,秋日的枫叶冬天的温暖,太美了,多么宜居。

很多华人移民们更是把这里作为首选,安家落户,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自此与世无争。

这场百年难遇的暴雨,露出了狰狞的獠牙,让很多人笃定的信念产生了动摇。这,还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宜居城市温哥华吗?

其实,今天以前,我似乎从来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因为,身处美丽温情的温哥华,即使下雨也能促发很多浪漫想象的温哥华,似乎天然就该得着“宜居”的美名,即使笼罩在疫情的阴影下,这一点也好像从来没有人质疑过。

于是,好奇星人有了问题。温哥华人津津乐道的,常挂在嘴边的宜居,到底什么含义?当我们谈论宜居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经此一役,温哥华是否还能保有“宜居”之名?



图credit to City of Vancouver@ Linked in

其实,我们平时从媒体上看到的“宜居”城市排名,来自于美世(Mercer)关于生活质量排名的报告。而报告的初衷是为了服务于跨国公司和机构,为他们制定外派雇员的工资和补贴水平提供参照和标准。

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力资源咨询服务公司,美世的报告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一整套完备的评估体系。简单来说,它关注的影响生活质量的标准,涉及影响人类生活的全生态,包括政治与社会环境(暴力和压迫),经济环境(商品与服务的便利),文化休闲(文娱设施),医疗与健康(疾病与卫生),学校与教育,公共服务与交通(基础设施),住房,以及自然环境(气候与污染)。

当看到这些评估标准时,至少我心中的疑惑基本解开了。温哥华在历年的评估中,屡次稳稳坐上前三的交椅,一定有它的理由。

总体而言,良好的自然环境(硬实力)在众多因素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宜居”更多看重的还是人文环境(软实力)。

作为半老半新的移民,我想自己多少也有一点发言权了。

虽然执政党和在野党总是吵得不可开交,“原来我们还有政府“的念头往往只在大选时看到路边招手的助选市民和牌子时才会闪现在我的脑子里,但默默做事,不歌功颂德,是全体民众早已习以为常的事情。政府机关虽然”效率低下“,让人颇有微词,很多小事情上总让人有恨铁不成钢的担忧,但该干的事情又似乎一样也没落下。

这里也看不到暴力执法,所有人温文尔雅。也许是严寒阻挡了暴脾气,这儿的犯罪率远远低于隔壁兄弟国家。不了解温哥华市区的情况,但在我生活的“解放区“,平时见不到警察蜀黍。只有交通肇事才能招来大批穿制服的。而更多的普通的日子里,能常常见到穿制服的,大概就是商场的保安大哥们了,但仔细观察,他们基本上也只能无所事事地踱来踱去。

说到文化娱乐,温哥华人都要开心地笑了。大大小小的体育场馆遍地都是,有Rogers Arena那样的巨型建筑,更多的则是隐藏在各个社区的相对小只的场地,平凡不起眼,却无处不在。图书馆、健身中心、游泳馆、老年活动中心是每个社区的标准配置,和这些设施打交道,是本地人基本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依然忘不掉当初见到图书馆时的惊喜,恨不得天天到图书馆报到,是我移民之初的日常。

借助温哥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高尔夫练习场、比赛场地更是遍布大温各个角落,很多和居民区无缝连接,恨不得散着步就能去打上一两杆。大温北部的滑雪胜地一座接着一座,吸引着全世界的滑雪爱好者。



图credit to shutterstock

说到医疗与健康,很多人起初不都是被加拿大的全民医疗所吸引?那种不用拿着病历到处跑的体验,简直是爽极了。以前在国内有过几次手术的经历,现在想想事后报销时冗长的手续,一切“手动”操作的低效,工作人员的爱答不理,还都会崩溃。我还是在北京这样的一线大城市。如今我的父母跟随我的弟弟异城而居,即使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看病吃药报销上的不顺畅,领取退休金的不方便依然是他们面临最头痛的事情。而在这里,没有“户口”的约束,一切线上操作,信息畅通,方便快捷。经历过两种制度以后,才会更加体会到后者的高效和“以人为本”,对“宜居”也才会有更深的认识。

说到学校和教育,那更是戳中了很多移民的软肋。多少父母,为了下一代的教育,宁可抛家舍业,也要搬到温哥华。城市里越来越多的留学生,越来越多的陪读家长,已经告诉我们很多。此处无需赘述,套用一个网络流行词,DDDD(懂的都懂)。

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很多时候还看它在对待自己的短板时的态度和表现,而不仅仅看它最光鲜亮丽、最优秀的那部分。

宜居是对弱者穷者给予适度的关怀。人人都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动不动就同情心“泛滥”,是大温城市群给我留下的初印象。一些我们原来容易忽略或者不屑做的事情,在这儿做得特别自然。既然我们不能完全杜绝人性中的恶,知道会有人冲动之下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那么给予受害者和弱者及时应有的帮助,是我们能做到最基本的事情。所以,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某处要建无家可归者的收容所。受家暴的妇女儿童也会有专门的避难所。各种语言的翻译服务即时提供,充分考虑多元文化的特点。尽管也能听到“歧视”、“霸凌”这样不和谐的声音,但总体而言,这里的人们和蔼可亲,彬彬有礼。



图来自微信朋友圈

所以,如果非要挑理,也就是极端情况下的经济秩序了。

我想,温哥华人是被多年来的优越生活条件宠坏了。从来丰衣足食的城市人民,哪里为买不到日用品担惊受怕过?虽然房价高企,也日渐成为“宜居”温哥华的绊脚石,但依然挡不住人们迁居来此的迫切脚步。生活的便利,商品的充足,服务的全方位多样化,给人们打造了一座极其舒适的“应许之地”。被上帝蒙福的宠儿们,就像温室中的花朵,禁不起一点风吹雨打。

可是,如果我们打心眼里认同温哥华是宜居之城,我们就应该有理由相信,平时似乎隐形的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关键时刻定会履行他们的职责,采取各种手段给予民众充分的生活保障。

不就是两周的有条件限制出行吗?反正践行断舍离的我,是不带怕的。那些一次抢购十袋大米的朋友,你是因为害怕吗?还是因为对这届政府缺乏信心?或者压根就以为,温哥华的“宜居”只是徒有虚名?

我想,宜居应该还有一个重要标准,那就是,这座城市有着文明守礼、冷静理性的居民。大多数人能做到,即使家里没有余粮,心里也不慌。因为对政府的信任,对彼此的守望相助,是经年累月养成的融到骨子里的气度和精神,让我们能分得清轻重缓急,能在特殊情况到来时沉着应对。

所以,给政府以耐心和信心,给自己以放心和安心。要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我们又如何看见彩虹。

克姐: 人到中年,却有勇气抛却国内的浮华喧嚣,享受枫叶国恬淡闲适的平凡生活。朋友眼中独立能干,儿子面前乖乖认怂。时而活泼,时而沉静。向往斜杠人生,因而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愿与您分享内心感触,感受世间万象。






  • 只因一个动作!留学生酿下16死惊天车祸,面临驱逐出境…4年7名华在这里丧命

  • 打工人福利!卑诗官宣5天带薪病假计划,明年起实施!全加拿大第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