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孩子是不是“放大”了自己作为留守儿童所遭受的委屈和伤害? | 流动的教育

2022-1-23 01:00|发布者: 热点新闻|查看: 158|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小轩6岁被姥姥带回老家上小学,留守四年后,上五年级的小轩被妈妈李芳芳(化名)接回到身边。从此,李芳芳与小轩的对战开始,他们似乎从未停止过争吵,直到现在小轩上职校也没有完全停止。“现在我们能相互理解一些 ... ...

小轩6岁被姥姥带回老家上小学,留守四年后,上五年级的小轩被妈妈李芳芳(化名)接回到身边。从此,李芳芳与小轩的对战开始,他们似乎从未停止过争吵,直到现在小轩上职校也没有完全停止。

 “现在我们能相互理解一些了,小轩不再挂我的电话。”采访里,李芳芳说,“疫情开始的头一年,我们一家人被困在一起,在一起的日子里不断争吵,那几个月痛不欲生,近乎崩溃;但也是这个契机,我们在争吵中交流和相互成长。”

回顾小轩的留守经历,李芳芳说,最戳心的是儿子说,“妈妈,你知道我为什么和别的小孩子打架吗?人家说我没妈没爹?”

李芳芳的自述:儿子四年的留守,回到身边后,是另一场漫长的“争战”

在小轩叛逆的前几年,我还只知道辩解,我也在兢兢业业地工作,很努力地为家庭付出啊,我也没有错啊。这几年,我才真正从内心开始有真正的反思。

努力了这么多年,如果孩子身心不健康,一切努力就都白费了。遇见了做公益的朋友,开始关注儿童的留守问题和流动中的诸多困境,在有困惑的时候不断交流学习,才慢慢意识到留守对儿子身心造成的伤害。

小轩在北京出生,长大,上幼儿园,实际上,我们也做了让小轩在北京上小学的准备,已经和酒仙桥一座学校沟通处理好了入学问题,但当知道孩子到五六年级还是需要再一次回老家时,大家觉得还不如咬咬牙,先让小轩回老家上学,然后努力挣钱,争取在北京周边买房子落户,到时候再把小轩接过来。

我自己的妈妈从小轩出生起就一起照顾小轩,小轩三个月大我开始上班,都是姥姥照顾,且照顾得还不错,但当小轩开始长大,姥姥不能一直呆在北京,姥姥一走,小轩就无人照顾,当把小轩带回老家去上学的计划提出来,我是放心的;我们也考虑过要不要全家一起回老家,但当时在北京,工作很稳定,也觉得有更多发展的空间,既然妈妈能带好孩子,自己还能顾好工作挣到钱,也算是两全其美。

这几年,我事无巨细反反复复地反思,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的无知。

小轩在北京上的幼儿园,在北京也会学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回老家,基本没有什么选择,没有兴趣班,虽然也报过课外班,但也只是补补课堂上的东西。那时候我爸爸妈妈也有自己生活上的压力,他们用大棚种菜,有的时候也会带着小轩去大棚里劳作。后来地被征用后,事情少一点,生活压力也小了,但也还有自己的地要种。姥姥姥爷对小轩的照顾,就是主要督促你好好学习,好好吃饭睡觉。

我自己的观念里,也有一种固执的认知,我自己从小就很自觉的长大的,不需要别人管,可以好好学,所以觉得孩子也可以。好孩子不用管,这种偏见现在也没有完全去除。

我每天和小轩通电话,但其实没有真正的交流,每天打电话就是问:“你好不好啊,学习怎么样,要不就是,你给妈妈读一首诗吧。”没有走入孩子的内心,不知道孩子真正的想法,不了解孩子的需求是什么,那时候也意识不到。

 作为父亲和母亲,我们就是把自己想给他的给他,但不知道他有自己的需求。对孩子教育的认知不够,对教育的投资也很少,所有的家庭支出也会先优先买房买车。

每次寒暑假我们都会把小轩接过来北京,周一到周五我上班,周六日我们在一起就是消费,出去玩,吃吃喝喝,买这买那。我爸爸妈妈在老家生活会很节俭,所以他来北京,他要什么我们都满足,挣钱本身也是为了孩子,但是我们没有交心的机会,没有深聊过,我自己也意识不到要深聊。我当时也希望他长见识,但都是限于物质层面的,没有精神层面的,没有想过可以带他去博物馆,看看展览什么的;都是物质的满足,这种物质的刺激,我现在反思,我可能带偏他了。

在我内心当中,我的真实想法,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人,但这种认真负责全部扑在了工作上;我希望自己坦坦荡荡的行为可以影响他。但我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留守,我的工作时间太多,没有陪伴,他根本看不到。

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也是个机器人,我在一个公司工作八九年,兢兢业业,几乎没有请过假,就觉得公司离开我就转不了,这把我自己思考的空间也占据了。虽然我也看书,但不管是我个人,还是孩子的问题我都没有认真思考过,这导致我在教育方面,其实是没有能力影响下一代的。

现在回想,自己对小轩的影响可能被我放大了;同样,我有时候也会想,小轩会不会也在“放大”自己的委屈和伤害。

小轩的爆发,也许与他是独生子有关系。很多留守的孩子,还有其他留守的孩子作伴,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长大,不管是亲的,还是叔伯姑姨妈家的,孩子们本身也可以有个相互陪伴,有机会倾诉,我遇到过一些,很懂事,很听话,上了大学,做了很好的工作。他们太过懂事,他们心中的委屈是没有机会说的。

小轩现在会和我说,“妈妈,我总爱发火,发火的时候愿意摔东西,砸东西。”我说我也愿意,但是发火会伤害到别人。我想这也许是受到我爸爸的影响,我爸爸脾气不是特别好;小轩之所以五年级提前回到我们身边,也与当时姥姥姥爷的争吵有关;我也受了爸爸的影响,也会发火,但我从来没有摔过东西,我心疼,因为所有东西都是自己辛苦挣来的,摔坏了,还要买。但小轩会,我现在理解,他只要尝试过一次,体会过通过摔东西能暂时解脱自己的烦躁和痛苦,可能就会第二次尝试。

与小轩的沟通,虽然我们会争吵,我觉得是没有障碍的,但是陪伴太少了,很多停留在语言的沟通上。我自己的责任还是很大,如果我当时能亲自带他,会好一些。小轩回来以后,我其实天天两地来回跑,因为孩子在,很快乐,但也很辛苦。

另外一件对小轩伤害很大的事情,就是小轩刚回到身边的时候,会和我们在一起睡,团聚了大家都很开心。但很快觉得孩子大了,需要分床睡,没有商量,就让他自己单独睡了,这时候只要我们关门了,他就哐哐地砸门。当时我就忍着,没有沟通,觉得孩子大了,只要忍过去这件事情就算过去了。小轩的安全感和我们之间的信任还没有建立起来,就又被我割断了。

工作太忙了,完全没有时间交流;早上六点多离家,晚上九点多到家,就只能打个招呼。当时我的工作,还不像现在这么忙,能双休,周六日可以一起。但很快孩子大了,到初中,他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他不再愿意和我们一起出去,就更没有机会交流。记忆中有一次我们去苏州旅行,在有一个园林中,我们一个走上边,一个走下边,互相生着气,但后来我们聊了很多。记忆里只有这么一次是深入交流的。

做父母的,总有一点强权,我们说孩子天经地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好的经历坏的经历,我现在会和小轩强调,以前妈妈的做法和选择是错的,但已经过去了,时光不能倒流,妈妈不可能去修正,但未来是我们可以一起努力的;我们并不是不把你当成自己的孩子,不照顾,另外一方面,也是我们作为父母的无知,知道了,我们会好好反省和改正。彼此能把很多心里话说出来,可能也能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才能真正相互了解,接受,理解。我们要相互帮助,我也会和小轩说,如果我错了,妈妈可以道歉,但是妈妈也需要你的尊重。

我和我儿子之间的事情,也让我成长了很多。

在与儿子的这段争执中,我和做公益的朋友一起,有过很多讨论和梳理;另外是疫情,让我工作停滞了一段时间,在家里呆了几个月,有了很多时间思考,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我现在工作依然很辛苦,但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机器,我有一部分是作为一个人存在,我意识到,我自己也存在个人价值实现与照顾家庭和陪伴孩子的冲突。

在我了解了留守对孩子的伤害之后,我们有了很多深入的沟通之后,我和儿子之间还是有裂缝,没法完全弥合。我知道,虽然儿子说没事了,但伤害不可能真正被弥补。小轩渴望爱,叛逆,和我们争吵,但很多留守的孩子,并没有这样的机会。


在笔者听取李芳芳叙述的过程里,回想起亲历的很多家庭案例中,有些有过留守经历的孩子直到自己即将为人父母,还是没有与父母达成和解。在他们自己的子女陪伴和教育上,也更加的用力,很多妈妈,当自己对孩子有忽视的时候,会苛责自己。“一个母亲怎么可以离开自己的孩子”,这个又会加重自己对父母选择的不解。

笔者回望自己成长的经历,父母忙碌的时候,把自己短暂的托付给其他家庭,是一件比较自然的事情,父母和孩子都会短暂地获得不同的生活体验,但有妈妈,哪怕把孩子托给别人一天,可能都心慌,不忍,自我谴责;这些隐形的伤害和对个人的压迫,很少被看见。

我们希望,留守家庭的命运和每一个成员的心理历程,能被更多人真正知晓和看见。



本期节目为腾讯新闻联合新公民计划推出春节特别节目《流动的教育》五集系列视频第三集《被留守的下一代》,逢单日更新。欢迎上腾讯新闻搜索“流动的教育”,关注和参与话题互动,分享您的观点和故事。

本期故事的另一期主人公,是新公民计划的总干事魏佳羽,同样非京籍的他和妻子选择把孩子留在身边,为此支付着占收入一半以上的高昂学费,来支持孩子的个人成长;但不可知的未来也时刻在炙烤着这个家庭。

家庭不管做出怎样的选择,都面临各种挑战。

流动和留守是同一个社会问题的两面;只有流动人口子女能在居住地城市享有公平、优质、适宜的教育,才有机会安全、健康地成长,才能真正从根源上来解决留守问题。

关注流动人口(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数据,2021年全国流动人口为38467万人,分别比2020年增加885万人)子女教育中的种种难点,让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困境被更多人看见。

我们期待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更多的流动儿童能在城市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因教育被迫分离,让更多流动人口家庭可以在自己的努力下过上完整的家庭生活。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的发展,关乎所有人的未来。 

流动的教育:

流动的教育 | 预告片

流动的教育 | 北漂18年,因为孩子上学,离开北京

留守的孩子已长大成为母亲,宁喝西北风也不让下一代留守,她能做到吗?| 流动的教育

推荐阅读:

在一起!中国流动人口子女发展报告 2021

教育的答案在哪里

那些从城市里消失的孩子去了哪里?

他们是外卖员、快递员、家政工,但他们的孩子在城市找不到一张课桌 | 岳毅桦 一席第801位讲者








联系我们

    微博:@新公民计划

    豆瓣:@新公民计划

    微信:小新(xingongmin2007)



加入新公民计划,共同守护流动的希望
👇戳阅读原文,和我们一起为流动人口子女而努力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