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你会给孩子买40元一斤的草莓吗?”生活中的小决定,会影响人的一生

2022-2-2 10:35|发布者: 热点新闻|查看: 157|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添加★标不再错过推送每天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作者:张宏涛来源:张宏涛心理(ID:hnzhht)之前看到营养学家范志红老师发的一条关于买草莓的微博。她在超 ... ...


点击上方蓝字“青年文摘”

右上角“...”点选“设为星标”

添加★标 不再错过推送

每天 8点 12点 20点 不见不散~

作者:张宏涛

来源: 张宏涛心理(ID:hnzhht)



之前看到营养学家范志红老师发的一条关于买草莓的微博。

她在超市看到有小孩想吃草莓,奶奶嫌贵不给买。

小孩大哭。



图/摄图网

范老师在微博提的建议是,给孩子买点尝鲜,少买点垃圾食品就把这钱挤出来了。



没想到,无数条评论攻击她“何不食肉糜”,说她不知道别人有多穷多穷……

但据我观察,能去超市买东西的人,真的基本都不会太穷。那些拒绝小孩要求的家长,也不全是因为穷。

我老婆曾在超市做过一段时间促销员,她看到无数穿着阔气的家长,因为孩子的一点需求而大骂孩子。

实际上,孩子的需求,需要很多钱吗?家长不是没有钱,而是不认同这样的消费,认为这是在娇惯,也并不重视孩子的需求。

我还见过有男人大骂女儿选的文学类的书,说,看这些书有什么用?

没错,这些家长只是不认可。

他们没有认真考虑子女的需求,只买自己觉得有必要买的,而不是买孩子需要买的。



看过一篇文章,作者一家人出去旅游,路上孩子要买点东西,大家都觉得孩子不懂事,真是太浪费钱了。

但事后一算,孩子花的钱,连他们每人花销的零头都不到。

作者很惭愧,觉得孩子是家中一份子,出去旅游,本来就应该在预算里列出一笔给孩子花的钱才对,怎么因为孩子想买几样东西,就觉得是骄纵了他或者乱花钱呢?

这个作者的观点,让我很受启发。

其实这涉及到心理学的一个知识——心理账户。

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认为,人们会把现实中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出不同的账户。

比如,一杯奶茶30元不觉得贵,午餐30元却会让我们觉得奢侈了。



图/CC0

这是因为在心理上,我们把这两者的消费划分到不同的账户里,一种是休闲娱乐,一种是日常生活。

我们愿意为休闲娱乐花更多的钱,而奶茶提供了品牌的附加值,我们有需要就觉得值得。

同样的,为什么很多家长会下意识对孩子的需求说“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部分花费在人们心里,是不同的心理账户。

至于是不是真的娇惯,我想成年人会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做出下一步判断。

40块钱一斤的草莓,我也觉得贵,但可以这样想:

4块钱一两就不那么贵了,给孩子买10块钱的尝尝鲜也行啊。

就像我曾写过的这篇文章一样。

走在路上,我看到一个卖樱桃的女人,樱桃旁边还有一小篮没见过的小型水果,我就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卖家介绍说是桑葚。

桑甚这个词我是知道的,鲁迅先生被收入中学课本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提过,但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实物,我便询问多少钱。

卖家说:“二十元一斤。”我觉得有点贵,就直接离开了。

走了几步,另外一个卖桑葚的女子招呼我说:“新鲜的桑葚,买点尝尝吧?”我摇头:“太贵了,买不起。”

这女子却微笑着说:“两块钱一两,不算贵啊。”

听了这话,我心动了,忍不住说:“好,那给我来五块钱的吧。”

同样是二十块钱一斤,但说两块钱一两,给人的感觉似乎便宜一些,也更好接受。

而且,前面一位说二十块钱一斤的隐含意思就是,买的话至少要买一斤。买五块钱也不是不可以,但买家会没底气,会心虚。

后面说两块钱一两的,潜台词就是两块钱就可以买,同样是买五块钱,在后者这里买就会有面子得多……



图/CC0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和我爸一大早去市里卖菜,去之前喝了点米汤,啃了点馒头。

到了中午,菜终于卖完了。

回来的路上,我们都饿了,但当时菜价太便宜,收入不多,我爸不舍得在路上的饭店吃碗烩面(当时好像是两块钱一碗吧)。

他想等回家再吃,我也不好意思说我饿了。

后来路过一个卖水煎包的小店,我爸问我:饿不饿?

我非常喜欢吃水煎包,何况是真的饥肠辘辘了,我连忙点头。

我爸说:先给你买一个水煎包,垫垫肚子。

很快,我爸回来了,他居然真的只买了一个水煎包。

我非常惊讶,要知道,我那时候虽然还小,但如果我去买水煎包的话,也至少要买一块钱的。

单买一个,太丢脸了吧?哪有只买一个的?

没想到,我爸这么一个爱面子的成年人,居然只买了一个。

那一刻,我非常感动。

如果我是我爸,我不舍得花钱,那我就不会去买包子。买一个多难为情啊,干脆就不买了,孩子饿就饿着吧,反正到家就可以吃饭了。

虽然我爸那么爱面子,又那么不舍得花钱,但他还是主动去给我买了一个水煎包,让我垫垫肚子。

我既垫了肚子,又解了馋,很开心,也很感动。



图/CC0



曾有个朋友跟我说:

书价如果超过30元,不论多好的书,我都不会买,我只买30元以下的。

我还见不少网友说:

不论讲得多好,只要是收费的课,我一律不参加。

这样的观念,限制了他们的视野,让他们与一些比较高品质的东西无缘了。

不过,成年人这样对待自己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

但父母如果这样对待孩子,问题就大了。

很多家长,一边只给孩子最基础的生活必需品,指责孩子想要高品质的东西是虚荣,还告诉孩子,他能得到最基本的东西就已经很不错了,让孩子产生很深的“不配得感”;

一边又要孩子在学习和其他能力上争先进,让孩子与各方面最顶尖的人群比拼,试图让孩子成龙成凤。

殊不知,心态就像血液一样,是全身一致的。当一个人在吃穿用度上有不配得心理时,在学习能力和其他能力上,同样会有不配得心理。

换言之,就是会认为自己不聪明、不能干,就算暂时学习好,也是靠兔子睡觉才赢得一时胜利的乌龟,早晚会被人轻松超越。

所以,要求孩子在吃穿用度上向条件最差的人看齐,在学习上向成绩最好的人看齐,这两个要求,本身是非常矛盾的。

最终让孩子陷入混乱,既不满意自己的生活品质,又没有信心靠自己的能力去改变。



图/CC0



我赞成心理学家李雪的观点:

能满足孩子的,尽量满足。

满足不了,或者不想满足,可以拒绝,但不要道貌岸然地攻击孩子虚荣、自私、不懂事。

直接诚实地告诉孩子:钱还要用在其他地方。

比起装模做样地哭穷,呈现真实,就是最好的教育。

在我看来,在孩子小时候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是最划算的,因为孩子越小,要满足他们就越容易,性价比也越高。

2块钱一张的贴纸、1块钱一根的棒棒糖、5块钱一个的冰激凌,都会让他们开心很久。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果父母从小给孩子精神上乃至物质的富养,他会更容易相信自己的价值。

如果一味地哭穷,打压孩子的需求,批评孩子不要攀比、不要虚荣,长此以往,带给孩子的将是深深的自卑和压抑。

很多人甚至会因此认为自己“不配”,不配拥有好的东西,不配拥有价值感。

一笔简单的账,却有无数人想不通。





作者简介:张宏涛,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创办的有自传写作班、自我成长读书群、育儿日记群,愿更多的人一起成长。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张宏涛心理与亲子咨询师(ID:hnzhht),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更多推荐阅读 ▽

一场网恋,被骗292万:别侥幸,你比想象中好骗



看到他红了,我就放心了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