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孩子,对手机就开始又爱又恨,一方面是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又好像因为手机忽略了孩子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到底怎么办才好呢?这篇文章给了另外一个角度,仔细想想,蛮有道理!
最近这几年,媒体和研究者一直将手机看做育儿的敌人,他们希望我们把手机放下,专心在孩子身上,但是他们错了。
“断网”迅速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新禁欲主义。我的Facebook上总会出现一两篇响应柏拉图的“洞穴寓言”的文章,号召我脱离手机的约束,活在真实的“当下”,“从Matrix中解放出来”。
举个最近责怪手机导致育儿问题的例子,3月的《儿科》杂志上Jenny S. Radesky的研究小组发表了“关于在快餐馆用餐中,使用移动设备的照料者和孩子之间行为模式的研究”的论文,论文的结论是这样的:
使用移动设备和亲子互动的主要关系是“吸收”程度。家长的关注度被手机“吸收”而不是放在孩子身上。吸收的程度体现在使用的频率、持续时间和用手机做什么事情上。孩子对家长的反馈,则会从自娱自乐,想办法引起家长注意变成更加出格的不听话行为。对于使用手机程度较深的家长则经常用严厉地方法回应儿童的出格行为。
这种腔调让我很不舒服,提升家长的自责感对育儿不会有什么帮助。我倒是很希望有人能研究一下:这种告诉家长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或尴尬的文章,会不会真的提升他们的育儿水平。我认为这样的研究很可能会发现相反的案例,我称之为“向下压迫”:在这种“自责内疚”社会心态下生活的家长,反而不自觉的会用相似方法羞辱自己的下一代。
家长对育儿投入多少和手机、屏幕、游戏没有关系。每个家长对育儿的投入是不同的,总有一部分人会比其他更投入一些,这和技术无关。我的童年没有互联网,更没有智能手机,那个年代是用“工作狂”和“电视看太多”来吓唬家长,让他们胡思乱想。手机只不过是最新的一种刺激家长“育儿内疚感”的替代品罢了。
不管用不用电子设备,我认识的绝大部分家长都会很好地参与孩子的成长。这不光是陪伴时间的长短问题,也在于陪伴的质量。和孩子一起打电子游戏,一起看动画片,一起读书。当你参与到孩子的世界中,他们也会乐于加入你的世界中。
想教这一点,需要的是以身作则。对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而言,当榜样是很烦人的事情。不过这和用不用手机无关。这取决于我们对待工作,休闲,金钱,身份和就业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