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开启左侧

[父母经] 好孩子在加拿大是被夸出来的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4 19: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分享你的各种心得体会,结交更多爸爸妈妈们,登录查看完整内容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18862566f84dde0505.png

还有两个星期2015学年的第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通常学期结束的前两天家长都会收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报告单。看过成绩报告单的家长们会发现,加拿大的学校没有成绩排名,小学里的成绩报告更是以字母分等级,评价上也只有“not meeting requirements (未达标)、“meeting requirements(达标)”和“exceed requirements(超标)”这些比较模糊的字眼;老师的评语更是只说好话,总是能找到孩子的优点,很少明确指出孩子哪些地方需要改进。面对这种情形,不少华人家长就会纳闷:“孩子去学校是为了获得长进,老师一味地表扬和鼓励,孩子该怎么长进呢?”


“鼓励教育”不能帮孩子改善成绩
54158566f85507d097.png

北美盛行的“鼓励教育”并不是古已有之,而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在家庭教养和学校教育中推行 “自尊运动(self-esteem movement)”的结果,旨在塑造孩子的自我正面形象,肯定自我价值、促进自信。具体的实施方式就是指出孩子所做的具有正面意义的事情从而增强自信,并激励他们朝自己的目标努力。自尊运动要求学校老师在给予学生评价时积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以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自尊,任何潜在损害孩子自我评价的事情都被禁止;竞争变得令人难以接受,体育比赛中人人都有奖品;教师扔掉了红色铅笔,批评被无处不在的、甚至名不副实的表扬所取代。

自尊运动的理论基础是1969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Nathaniel Brandon出版的《自尊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Self-Esteem)一书,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自尊是通向成功人生的钥匙”。“表扬、自尊与个人表现同起同落”曾是心理学界的主流观点,但是从 2003年起,这一观点不断受到挑战,另一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Roy Baumeister牵头对此前所发表的15000篇关于自尊的学术论文进行审查,发现其中只有200篇可以算是严格的科学论文,而且在综合分析了这 200篇研究之后,发现高自尊并不能改善成绩和职业成就,甚至都不能减少酒精滥用,也没有降低各类犯罪。

不久之后,Baumeister也发表了 一篇论文,表明通过表扬建立自信的方法使面临挂科危险的大学生的成绩更差。在家庭教养中,一些美国家长发现,自己的口头表扬实际上对孩子的自信心增长和成长有负面影响。一些比较一般化的表扬,比如,对弹钢琴的女儿说“你弹得太好了!你真是一个天才音乐家!”,并不能鼓励孩子勤于练习、精益求精,尤其是孩子在练习时老是弹错而自信心受挫的时候,家长还是一味地鼓励孩子并不能让孩子从挫折情绪中走出来继续练习。

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聪明

85135566f84f49401a.png
2007年,美国畅销书作家PO Bronson 和Ashley Merryman出版了《教养大震撼》(Nuture Shock)一书,书中引用多位心理学家的研究阐述了不当和过分的表扬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心理学家Carol Dweck发现,相信“天生智力决定成功”的人会低估努力的重要性。这些人的逻辑是,我很聪明,我不需要努力实践;如果让别人知道了自己是靠努力才获得的成功,那简直就是对天赋的侮辱。Dweck曾用十年时间对400名五年级小学生进行实验,发现被夸聪明的孩子更容易放弃、缺乏自信、不敢冒险。

“培养自我激励型孩子”的积极倡导者、温哥华儿童精神健康中心主任Shimi Kang博士亦表示,大多数父母都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受到父母关爱和欣赏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这是也是自尊的核心内容;但是灌输优越感和培养健康的自尊感是有区别的,赞扬孩子太多会导致孩子自我陶醉。那么,如何做到适度的表扬,让孩子有健康的自尊?Kang博士说,应表扬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孩子的价值而不是成绩。仍旧以前面弹钢琴的孩子为例,其父母后来改进了和孩子谈论其音乐才能的方式,不对她的曲子是否弹得完美、音符有没有弹错进行任何评价,而是表达出女儿为父母写歌并演奏带给父母的感动,并仔细和女儿讨论她是如何做到这些的。这位家长说,我不再用贴标签的方式(比如‘你很棒!’)来称赞孩子,而是鼓励过程(比如‘你愿意挑战这样一首曲子真的让我很感动!’)。

确实,一味地鼓励并不能帮助孩子真正成长,而且鼓励的话也要说在点子上。应该说,我们华人传统的“挫折教育”与北美所盛行的“鼓励教育”都有可取之处,两者适当使用才能相得益彰。而且,家长也不要为学校的“鼓励教育”所吓倒,觉得孩子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是要和老师的多沟通,请老师多加注意。

分享自:《加西周末》2015年12月5日第321期    作者:喻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