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开启左侧

[教育] Time Out 你用对了嘛???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7-11 14:5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分享你的各种心得体会,结交更多爸爸妈妈们,登录查看完整内容哦!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x
先啰嗦几句:

我一直认为养育是两个分开的概念。“养"多指一岁前的喂养、睡眠、皮肤、排泄等生理基本问题。每个孩子体制都有不同,家长从各种资源所学习到的方法方式也仅限于借鉴。

当孩子1岁后,或准确地说有了意识之后,我们更多精力会放在“育”上,也就是教育。比如纠正孩子们所谓的“不当”行为、教他们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公共场合礼仪等。

这个阶段,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们年龄认知行为中的“问题”。比如:
3-5岁(Preschooler)开始“撒谎”打岔、乱丢东西、打人、揪头发;
5-12岁(School age)包含10-12岁(Pre teen)爱“嚼舌根”、顶嘴、作业问题、懒散、害羞;一直到
13-16 (Teenage)青春叛逆期.

每个阶段,每个问题的到来只有时间的早晚和程度的强弱,但我保证,每位家长一定都会遇到.

所以很多“过来人”都说,其实娃越大越累人!事实的确如此。因为每个阶段,我们要找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去应对、去实践、去应用,而面对这些问题的基础是理解和坚持!

说到应对方法,相关文章满天飞。但我觉得家长一定要有自己的Judgement call!判断力!!而你的判断力来源于你对孩子的了解和理解。

我记得有篇文章说的是关于婆婆眼里的洋媳妇是怎样养娃的。文中说孩子挑食不好好吃饭,洋媳妇就让熊孩子饿一顿,这样来回几次就好了。不错,这个策略是北美曾经流行过的。但现在我们生活中,真的有非常“拧”的孩子。他们真能给你忍很久。你难道真的也和他们“拧”到底么?

现在言归正传,让我们说说Time out。

什么是Time out

Time out 在北美一直是教育或者“惩罚”熊孩子们的一种方法。没有一个词能很好的直译,但和我们讲的反思、面壁、反省、关小黑屋、罚站等同理。

我们国内还在“盛行”体罚时(我的童年),time out在北美被实施。很多事情,要看其相对性,所以在我们那个年代,time out 是个更理性,更人性的“惩罚”方式。
Time out VS Time in
Time out的理念是:从失控的环境中脱离出来,冷静,反省自己刚才的不当行为。 一直以来,家长们,包括国外的洋家长们,只看到了这层表面意义,仅认为是一种惩罚手段,但没有理解其真正内在的含义。

Time out 实际上是帮助孩子(和家长)学习正确的情绪控制! 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Positive Time out 或者更洋气点的词Time in。(相信很多家长已经听说过time in)

所以说,要学习,咱就得学习最"in"的。Time out(或者说传统惩罚性的time out)在北美幼教领域已经不是完全被接受的一种方式了。

其实我们有没有发觉,很多时候,在你用了time out期间或之后,并没有奏效。你让他去面壁思过,不到10秒,他就左看看右看看,挠挠这,动动那的;还有的干脆跑掉了;要不就是大哭崩溃;而之后,打人、咬人、抢玩具、撒谎、乱扔东西等因这些而导致去time out的行为彻底结束了么?是不是一再二再而三的还在犯!所以就不断的time out。

如果以上情况发生在你家里或课堂,请立刻停止使用time out!因为你已经开始依赖它为一种惩罚性的手段,而不是积极鼓励的管教方式!

惩罚性的time out 可能暂时奏效,但长远看会让孩子们产生三种身心不健康的表现:
  • 报复心里(青春期的孩子们)
  • 逃避心里(下次可别被抓住)
  • 失去自信心 (感觉被羞辱,自己是坏孩子,爸爸妈妈老师都不爱我)


几岁可用time out

我想说,如果有其他更好的管教方法,任何年龄都不要用time out。但如果用,不要用于4岁以下的孩子!其实年龄界限仅是参考,用孩子的认知发展会更好的解释:
  • 还不能帮助选择出一个time out的地点;
  • 还不能进行逻辑思维,或者说,还不能连接某件事情的因果关系.(理论上讲,2岁半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在最初阶段,孩子们还是没有足够的成熟度和判断性做逻辑性的决定)


因此,如果你的小孩仍属于以上任意一种状况,千万不要使用time out! 就算用了,也不会起什么作用。有可能当下他们会“听话”,那是因为他们可能从你的表情和言语上感觉到或猜到“大事不妙”你不开心了,但是为什么呢?他们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连系起之前的行为,因为“打人了、仍东西了等”。。使得你不开心。

哪里实施Time out

我们先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由于做错了某件事情,被老板,被老公、老婆关到一个小屋子里反省,或者一个人被送到墙角思过,你会是什么感觉?被孤立?羞辱?

这种场景在我们国内学校里也常见。“体验”过此经历的家长应该也大有人在。还记得当时你的感受和想法么?

所以在这里,如果你真地确定使用time out,请首先和你的小孩一起选择或搭建一个安全舒适的区域。肯定有家长说,What!他们做错事了,还得让他们舒服着,有这道理?是的,我没写错,你也没看错。这就是现在流行的time in的精髓之一。
和孩子们一起找个你们认为自在的地方,比如他最喜欢的小椅子,你们经常蜷缩在一起的沙发,孩子的阅读室,你的卧室等。然后让孩子们自己给这个区域起名字。比如:“太空”“小兔子的家”(小孩子们喜欢用自己喜欢的动物或玩具命名)大龄孩子可能会用“冷静区”“思考区”等。

以身作则

地方选好了,你以为随便说句:现在去你的“太空”好好想想,之后你就可以转身做你自己的事情了么?错!你要和他们一起去。这是time in的精髓之二。

无论是幼儿期还是青少年期,适当适量的陪伴都是最重要的,尤其在不当行为发生后,此时把他们扔到一边独处,会使其感觉更无助。而且,细想一下,你难道没有被熊孩子的行为激怒么?你是不是刚才也失控了呢?你当然也需要找个地方冷静一下,不是么?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对于年龄小的孩子)
你觉得现在去你的“太空”待一会让你感觉好些么?如果他说:“不要”(一般情况都是),你说:“你肯定希望我和你一起,走吧”拉起他,一起走进time out 区域。

对于年龄大的孩子,你可以说:ok,我现在需要去“思考区”冷静一下,你要和我一起么?

所以说,positive time out或者time in是不带任何惩罚意义的,它只是一个行为的中断(Break),在此期间通过家长陪伴孩子的小段时间(time in)让其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可以让孩子们重新回到场景中感觉更好的再次应对。同时也防止家长进入失控的情绪。

应用
我们最后举个例子看看Positive time out / time in 具体是怎样应用的:

我想先说明,大年龄的孩子,比如6岁以上school age孩子,他们是有理可讲的了,所以在使用time out 时,请同时再多准备几种管教方式,如家庭会议。你可以问说:关于某某件事上你没有诚实,你想去“思考区”先好好想一想呢?还是我们直接把它放到家庭会议中讨论?(再次重申我的观点:time out 不是唯一管教方式,尽量准备其他更有效的选择!)

下面的例子是常见在3-5岁年龄段出现的打人,咬人,抢玩具,扔东西等问题:

在幼儿园,小朋友们一起玩玩具,突然有两个孩子争抢起来,一个孩子使劲推开另一个,然后把手里的玩具砸向对方。。。老师过来:
  • 把打人的孩子带离场景;
  • 用简短的语言告诉他:打人不对!会痛!但没有严厉苛责;
  • 和他一起来到一个安静的地方(阅读区域或午睡室)不是老师办公室!目的是先让他冷静下来。不带苛责口吻问:现在你感觉好点了么。(使用time out)
  • 不要待太久。一般经验法则是一岁一分钟。如果是4岁的孩子就4分钟。
  • Time out完毕,给孩子一个紧紧的拥抱,抚摸抚摸后背,坐在一起"debriefing"以询问的口吻重述一下问题:如“我们不会再打人了,对么?”没有斥责,也没有长篇大论讲道理。反而是问他:如果回去,能不能做给老师/爸爸妈妈看看,怎样和小朋友们和睦相处一起好好玩?


以上是time out的正确用法。但还是那句话,如果有更有效的管教方法,不建议使用time out。还要切记,如果长期不当使用time out,可能会造成孩子们对自己行为的怀疑,从而失去健康的自主意识。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时候,我发现尤其在孩子打人和扔东西时,我们家长会不自觉的握住孩子的手或胳膊,示意让他们停止。我自己也有这个毛病。

比如现在陈小猴到了总是喜欢扇我脸,揪我嘴的阶段,根据以前学的,我不能反过来打她脸和揪她的嘴,这样她会认为这个行为是正确的。所以我会下意识的握住她的胳膊说 no! it's hurt.不要这样,妈咪很痛!但是也没有奏效,反而她有时会有疑惑的表情,然后愈演愈烈。

其实从心理学和孩子的行为认知上理解,我们大人这个本来想制止的动作其实对于小孩子来讲反而是在教他们实行打人的行为。你握住他们的胳膊或手腕几秒钟,对于幼儿来讲是一种持久的状态,他们会因此理解为原来要这种姿势才可以打到呀!是不是有点哭笑不得。不过,很多时候,的确是我们家长在“帮助”他们把点、线、面连系起来,之后付诸于行动。

所以对此,干脆给她个大熊抱,搂到怀里,说:我知道你觉得这样打某某/扔东西很好玩;或者我了解你很生气/难过;但是妈妈/爸爸/老师不容许你这样做,然后可以重复上边的步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