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孩子吃饭问题时,小区的鹏鹏都会被我们拿出来当做反面教材。鹏鹏不吃肉,不吃菜,不吃水果,爱喝新上市的饮料,吃干脆面,爱吃的干果还是超市里最贵的那种。别问我怎么知道如此清楚,鹏鹏奶奶逢人就说,只要是跟吃相关的话题,奶奶都能扯到鹏鹏身上。本来是需要改正的事情,硬是被老人说成了“优点”,每次说到孩子专挑最贵的吃时,一脸眉飞色舞,那神情就是在告诉大家,她家的孩子天生就与众不同。
没错,这点我们都承认了,她家的孩子确实和别人家的有些不一样。十岁的年纪,身高和六七岁的孩子差不多,那瘦弱的样子真怕一阵风就把他吹跑。即便如此,奶奶还是没有停止说这件事,看得出,现在的她有些担心孩子营养不良,但是越担心越说。光说还没什么,还总是在孩子面前说。不吃,不吃,不吃,结果,他真的就不吃了。
苗苗也是我们小区的孩子,现在她家都在为孩子上幼儿园哭闹的事犯愁。上学一年多,每天踏进幼儿园门口时都会大哭,家长离开后,她也会开心的玩耍,但就是在进门的那一刻哭。这件事也成了苗苗妈的心病,见到谁都说一说,孩子上幼儿园哭,班上只剩下她在哭。一开始大家还会安慰她,但是时间久了,反而成了逗苗苗玩的话题。“你今天哭了吗?”,“哭好玩吗?”,“我哭了,班上就我一个人在哭”,“好玩,以后我还哭。”如此这般,每次这个烦人的话题,反而会在一片欢笑中结束。在这个过程中,苗苗似乎发现了什么,所以她一如既往的认真大哭。要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我想,只有等妈妈停止了说,她才会停止哭吧。
或许你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家长都会为了孩子好,怎么会想把孩子说坏呢?再说了,孩子怎么会因为你的几句话,就徒添很多问题呢?恩,单纯的来看的确如此,但是你们却忽略了心理暗示的力量。
说起心理暗示,我们不得不说“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设计的一个实验,他来到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在罗森塔尔的暗示下,会给予这些孩子很多的关注,而孩子本身在老师暗示下,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这是期望的作用,更是心理暗示的力量。它可以悄无声息的成就一个人,也可以不动声色的毁掉一个孩子。
说完实验,转到现实生活中来。孩子不吃饭,家长重复这件事,这让孩子得到的信息是家长很重视这件事。这本身没有错,但是当你把个人的态度加进去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就像鹏鹏的奶奶孩子挑拣食物会让她感到“骄傲”。这无疑是在暗示孩子,不吃饭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不吃饭是会让奶奶得意的孩子。为了让家长重视,为了让奶奶“得意”,他会一直“不吃”下去。
还有苗苗,孩子哭的这件事成了妈妈的谈资。每次,大家讨论这件事的态度,让孩子感觉自己因此会成为话题的中心,关注的焦点,这无疑是在暗示孩子,你哭吧,哭的好处多多。每说一次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次新暗示,她会一直沉浸其中。
其实,后来我是见过鹏鹏吃肉的。在肯德基,孩子狼吞虎咽的吃炸鸡,但当我们注意到他时,他立刻吐出嘴里的肉,但是眼里还有那么多的不舍。鹏鹏的奶奶一边收拾孩子吐出的肉渣一边说,看吧,一吃就吐,谁家有这样子的孩子呀。
恩,谁家也不会有这样子的孩子。如果你不闭上嘴,你家孩子的问题会永远得不到解决,别问为什么,你家孩子听你的话,他的很多坏习惯都是你说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