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经”里看变迁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这样的变化更是淋漓尽致地体现到了育儿观念中,从对传统思想的固守到对新思想涌动的追随,40年间,家长不再局限于追求孩子是否吃饱穿暖,更加注重是否给孩子提供了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教育,这样的改变,彰显了时代的发展和育儿理念的进步。
本期报道,记者通过采访家住北关区临府社区的市民刘女士一家人在育儿方面的变化,去看看改革开放40年来两代人成长的故事。
条件有限
育儿全凭老人经验
“现在的条件比我们那时候好太多了,女人从怀孕到生产,从坐月子到育儿,越来越科学,更加以人为本。专业的孕婴老师会教你,如何在孕期每个阶段进行合理的营养补给,生产后如何给新生儿洗澡、喂奶、换尿布等各种可能遇到的育儿问题。”刘女士说,如果是在40年前,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都还停留在老人的经验中。
1981年,刘女士的女儿出生了,女儿出生不到两个月,她就上班了。由于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请不起保姆,家中老人无法照看孩子,所以刘女士不得不每天带着女儿去上班。“我公公、婆婆家里的孩子多,事情也多,他们是帮了这家顾不了那家。”刘女士说,所以她每天都得抱着还不到两个月大的女儿一起赶单位的班车。她上班,女儿就交给单位托儿所的阿姨照看,一个阿姨通常要照看几十个不足半岁的孩子。
“这种情况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我都是趁着工作间歇,赶快跑去看看女儿哭了没,再喂女儿两口奶。那个时候工作忙、孩子小,只要能让女儿吃饱、穿暖、少生病,我就已经很满足了。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8个小时以上,加班也是很平常的事情,根本没有时间去想该如何培养孩子。”刘女士说,当时像早教中心、学前教育等机构并不流行,即使想培养孩子,也没有环境。
生活改善
培养孩子一技之长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父母开始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刘女士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让女儿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夫妻二人带着刚满4岁的女儿坐着火车从安阳出发去北京旅游。
“我们当时坐的绿皮火车,车内环境还是比较差的,火车车速慢、停靠时间长,又是夏天,车厢里人多闷热,头顶的小风扇根本扇不去一车人的燥热。”刘女士回忆,为了让女儿能舒服过夜,她就将带来的凉席铺在座椅底下,让女儿躺在上面睡觉。“现在想想,当时条件是艰苦,但能带女儿去北京看看,开开眼界,还是很值得的。”刘女士说。
“如今,很多父母会给孩子报兴趣班。”刘女士说,对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孩子来说,早教班、亲子班、专长辅导班等还是很小众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改变命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心态催生出如今越来越火的早教和培训市场。
“我给女儿报的第一个早教辅导班是电子琴班,就在我居住的家属院内,老师是一位邻居。”刘女士回忆,记得那个老师说过,她早年学过几年音乐和乐器,怕荒废了多年所学,就在自己家里开了一个电子琴学习班,学习班的孩子都是家属院住户家的孩子。“我女儿学的那一期有五六个孩子,老师讲解、示范,并逐一纠正孩子们握琴的姿势,一板一眼教得很是认真,孩子们对于这样的学习机会很珍惜,每个孩子学习的劲头都很足。”刘女士说。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1988年,刘女士花费了两个月的工资给女儿买了电子琴。“当时就想着要尽自己所能为女儿提供最好的教育。” 刘女士说,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可以早一点开启智力开发和技能学习,让孩子们在更加富足、安全、健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科学育儿
注重孩子全面发展
进入21世纪,父母不再为了一种特长而让孩子去学习,而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享受生活、适应社会发展,父母在培养孩子拥有一技之长的同时,也培养出孩子果断的行动力和克服困难、抵御诱惑、战胜不良情绪的应变能力。
“2012年,我的第一个小外孙出生了。”刘女士说,从小外孙一出生,她的女儿就请了一位月嫂专门照顾小宝宝,按照科学育儿的理念培养小外孙。“在小外孙4个月大时,我和女儿就带着他去了婴儿游泳馆,小外孙1岁时开始上早教课,现在6岁的小外孙已经学电子琴有3年时间了。”刘女士说,“3年来,小外孙每天都坚持练琴,他很喜欢乐器,我们也给他买了电子琴,等明年他上小学了,再给他买一架钢琴。”刘女士说。
“现在的孩子出生在最好的时代,他们享受着祖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他们出生在最新的时代,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年轻一代父母的育儿观念和我们那个年代有了很大的区别,他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全方位的培养。我在羡慕的同时,也特别为现在的孩子感到高兴。”刘女士说,如今的孩子很幸福,拥有更多选择的同时也体验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
记者/王箫
微信编辑/赵晓凤
新闻热线/0372-2561233 广告咨询/0372-2560111
地址/安阳市文明大道东段446号报业大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