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熊孩子育儿

加拿大传教士竟收藏五万张甲骨文,现在却不知所踪!

2018-12-30 20:30|发布者: 熊孩子|查看: 735|评论: 0

本社区内容来源自网友分享,我们无法界定来源的真实性与版权,如果有侵权行为请联系admin@bbbear.ca,我们将在核实后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理解!
放大 缩小

摘要:  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对中国有着极大爱好,同时住在中国几十年的他对中国也极有感情。在中国传教期间他着迷于中国的出土文物,尤其是对甲骨文有着浓重爱好。他常常会从本地农民手里去收购甲骨文,然后归去做研究。 ... ...

  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对中国有着极大爱好,同时住在中国几十年的他对中国也极有感情。在中国传教期间他着迷于中国的出土文物,尤其是对甲骨文有着浓重爱好。他常常会从本地农民手里去收购甲骨文,然后归去做研究。据传他的甲骨文收藏竟达五万多件,我国甲骨文研究各人郭沫若老师的甲骨文研究实物都没有他丰富,郭老暮年还一度曾去大英博物馆、多数会博物馆等地去做研究。一位外国传教士对汉学有云云热情及成绩,着实惊人。那么,明义士他到底是怎样的人呢?在网络甲骨文时又有过哪些妙闻,这些甲骨文终极又缘归那边?

  远渡重洋传福音

  明义士(James Mellon Menzis),1885年2月出生于加拿大安大抵省克林顿镇一个基督新教家庭,自小受洗入教。1903年,他考入多伦多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主修土木匠程,却将大量的精神投入教会运动中。因被刚从中国归来的传教士的履历所感动,大学期间,明义士便萌生了未来要到中国流传福音的想法。

  从应用科技学院结业后,明义士又进入诺克斯神学院学习。1910年结业后,被派往中国河南北部加拿大长老会豫北差会。

  踏上中国这块东方秘密之土后,辉煌的中国文化让明义士着了迷,他对中国有了不一样的情愫。

  914年,明义士被调往彰德府传教(今河南省安阳市),担当教会学校的教员。身处七朝古都的他继承修习中国古典文学和中国古代史,并对中国历代的出土文物产生了浓重爱好。

  1915年,设在安阳的教会学校改称为“斌英高初两级小学校”,明义士被任命为校长。学校设有汗青、地理、音乐、体操等多门课程,《圣经》课天然不可或缺,传教讲道依然是明义士最热衷的本职工作。

  占尽地利收甲骨

  明义士派驻安阳之时,距王懿荣发现“龙骨”上的古笔墨已已往了十几年。京津一带的好古之士费尽心机地搜求,使甲骨的代价从最初的每斤6枚铜钱,蹿升至每个字2两白银。古董商谎称甲骨文是在汤阴等地出土的,以把持甲骨的泉源,牟取暴利。多年后,“安阳县西五里之小屯(殷墟遗址)”才被锁定为甲骨出地皮。

  明义士地点的教会设在彰德府老城以北的铸钟街,教会北边不远就是洹河,沿河向西走约2.5公里,就是小屯。1914年春天,得知小屯出土甲骨消息的明义士,骑上一匹老白马,计划去碰碰运气。

  1917年,明义士在第一本甲骨文著作《殷墟卜辞》序言里,具体记载了本身在小童的指引下与甲骨文不期而遇的神奇履历。多年后,他还作了一首七言诗《遇殷墟》,曰:“柳树出芽骑白马,白马走时顺洹河。拾破陶器寻先古,小孩引到出古处。”

  一来二去,小屯附近的村民和明义士熟络起来,挖到陶片、骨片会自动找他。占尽地利,明义士很快就以低廉的代价收购了大量甲骨。工作之余,他开始摹仿龟甲兽骨上的笔墨,翻阅可以解疑的资料,从这些神奇古笔墨中探求中国古代文明的蛛丝马迹。

  可没过多久,明义士收藏的甲骨居然发出刺鼻臭味,他拿出放大镜一探毕竟。“在本地食不果腹的贫困农夫眼里,这些祖宗埋在地下的破甲骨不光可养家生活,还可大发横财。于是他们在鲜牛骨头上仿刻笔墨,埋在地下假冒龟甲卜骨。”李耀曦说,发现本身被骗的明义士又气又恨,痛下苦功,渐渐把握了辨别真假的诀窍。

  1917年初,明义士应召随“中国劳工团”赴法国火线服役,1921年春夏之交重回安阳。1927年,为避北伐战役,明义士到北京华北团结语言学校任教。1928年9月,休假脱离中国。1930年秋,他再次回到安阳,规复在战乱中停办的斌英中学。

  十余年间,明义士在安阳网络的甲骨自称有5万片之多,成为最大的甲骨收藏家。

  比邻老舍“啃骨头”

  1932年秋,明义士应邀到齐鲁大学任教。齐鲁大学是英、美、加三国基督教会开办的教会大学,遗址就是现在的山东大学西校区。1932年,明义士被齐鲁大学聘为国学研究所考古学传授。他把本身在河南收藏的甲骨分装在几辆马车中全部运到济南,并在校园里自办了一个小型博物馆。

  李耀曦说,1934年秋,大学二年级的张昆河选修了明义士的考古学课程,然后又接连两年选修了他的甲骨文研究。

  

  课余时间,张昆河与同砚一起常到明义士家中讨教。“明义士一家五口居住的花圃洋房,就在南新街56号,与老舍在济南的四合院相邻。明义士与老舍既是同事,又是邻人。在明义士书房的书架上,除铭器、古籍、外文洋装书外,还在显眼位置摆放着一本老舍亲笔题赠的长篇小说《仳离》,看来两人私情不错。”李耀曦说,明义士平常寡言少语,他的夫人安妮(Mrs.Annie Menzies)性格却很开朗,常操着一口河南话,与前来造访的门生开开顽笑。

  齐鲁大学是教会大学,明义士也还是传教士,但他从不向他的门生传教,除讲课答疑外,便潜心于甲骨文的研究,因终日与甲骨为伴过于痴迷,也因此得了个“老骨头”的外号。他攻克了一个个甲骨文研究的困难,先后完成了《甲骨研究》、《考古学通论》课本的写作,并发表了《商代文化》、《表校新旧版〈殷墟书契前编〉并记所得之新质料》、《中国商代之卜骨》、《柏根氏旧藏之甲骨笔墨》等一系列研究甲骨文的论文,可谓啃下了“硬骨头”,齐鲁大学也跻身为甲骨学研究的重镇之一。

  然而,令明义士意想不到的是,1936年6月他筹划中的一次返国休假,却成为他与齐鲁大学、与中国的永别。

  魂牵梦绕顾他乡

  二战发作后,中国战火纷飞,明义士只好到加拿大安大抵皇家博物馆远东部工作,继承他的研究。1942年,他在多伦多大学完成博士论文《商戈》,得到考古学博士学位。

  “在大批驳的年代明义士曾被形貌为‘偷窃中国文物的帝国主义分子’。但事变并非云云。在明义士的心目中,齐鲁大学就是他的终生归宿,他的初志是把他的研究结果和全部藏品贡献给中国的齐鲁大学,这种心迹在他与亲朋的通讯中暴露无遗。”李耀曦说。

  此中,1946年6月11日,明义士给他厥后担当加拿大驻华大使的儿子明显德写了如许一封信:“我不久前收到W.B。彼特斯5月11日发自北平的信。他说我当年存放在团结语言学校地下室中的藏品安然无恙。……我已经写信哀求他将这些甲骨妥善地运到齐鲁大学杜儒德博士那边……而且,我盼望把它们捐赠给齐鲁大学。”

  翌年7月11日,明义士写信给在中国的格兰斯通小姐:“在天津麦克尼士老师的阁楼上,存放着一批很有代价的甲骨和其他文物。除了佛郎西丝和埃尔文以外,我谁也没有告诉过,由于我不停盼望能回中国。这些东西应该留在中国。”

  1948年9月,在明义士不知情的环境下,他的部门藏品共6箱,由尚在中国的教会人士从天津运抵多伦多。此时,靠退休金维持生存的明义士夫妇,仍然节衣缩食地对峙研究,从未想过要出卖手头的藏品。他收藏甲骨有一个原则,即仅供个人收藏和研究,绝不转手交易。1957年,明义士因心脏病辞世,远在中国的甲骨梦终究未能得圆。

  1961年,明义士夫人和儿子明显德将1948年运抵的4700件有笔墨的甲骨、2812件没有发表过的甲骨文拓片,悉数捐赠给皇家安大抵博物馆。

  纪录中国商代汗青档案的贵重甲骨,故土难归,令人叹息,但留存于中国大地上的别的3万余片甲骨则是明义士的无私奉送。

  1999年6月,明义士的儿子明显德来到济南,将父亲生前网络的3箱有关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资料和图书捐赠给山东大学,为这些浸润明义士心血的金石拓片、照片、册本、信件、日志、手稿等找到最佳归宿。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分享到微博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