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多伦多大学牙医学院(Faculty of Dentistry)昨日发布的一份邮件通知,该学院一名一年级华裔学生于5日晚不幸身亡。
有社交媒体透露,这名女生可能是自杀身亡。
网友Pereeia称,她的母亲在牙医学院工作,提及一名一年级新生自杀,实在是悲剧。
多大牙医学院负责人Daniel Haas在一封内部邮件中表示,这是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并称这名一年级学生姓王(音译,Wang)。
他还说,院方已经知悉此事,心理健康中心会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辅导。
每年多少大学生自杀?
据美国疾病防治中心(CDC)和加拿大政府有关机构往年对各族裔群体心理健康的报告曾发現,在15岁到24岁的美、加國人中,亚太裔群体的自杀率最高,达14.1%,其他族裔均未突破10%. 這些数据凸显亚裔青年承受着严重的心理問題折磨。 然而,尽管亚裔的自杀率和忧郁症等心理疾病指标警钟大响,但对亞裔年輕人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关注和寻求专业帮助的需要,普遍被移民家庭和社区忽視。
Chase Graham与父亲
2014年4月7日,哈佛大学经济学本科生Andrew从波士顿水族馆附近的一座楼7层跳下,结束了他20岁的年轻生命;2014年10月18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另一位20岁的中国留学生李同学在校园附近的一所公寓楼跳楼自杀;2014年12月25日,成长于深圳,就读于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赵同学,在圣诞回国时,在家中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CSB)校报 Daily Nexus 报道,2月12日,中国留学生Weiwei Liu (刘韦玮)因为学业压力过大在宿舍内自杀身亡,年仅20岁。
这些天之骄子的学生代表,许多高中时代便负笈留美,优秀的光环下,掩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此时此刻,当我们为这些年轻生命的逝去而感慨唏嘘时,作为父母,作为教育者,作为每一个成年人,我们究竟期望教育带给孩子什么?
在华裔传统的文化压力与西方独立自主文化的夹层里, 常给青少年尤其高中生增加许多无处诉说的压力。加上因为各种包括文化、价值观等取向和其他原因,往往等到非常悲剧的结果出现时已为时已晚。
学习压力压在大多数留学生身上,不管优等生或是成绩差的学生,来自世界范围内的优秀同辈的压力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一名麻省理工学院学生就曾在博客上感觉不如西方学生,她认为自己“唯一的优势是一口流利的中文”,“同学们不光工作认真勤奋,而且做事高效,考虑周全。不光学业和工作的专业程度让我无法胜出,而且我发现他们很会说话,很会做人。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知道如何不动声色地达到他们的目的”。网上曾经流传哈佛大学的图书馆经常是彻夜通明,虽然有所偏颇,但不失为为名校学子苦读生活的真实写照。
除了沉重的学习压力,来自对不同文化的无法适应,恐怕也是许多留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就在昨天,我一个就读于UCLA,高中毕业于南京外国语中学的女学生,忍不住在微信上求救,她觉得在美国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无法交到合适的朋友,特别是如何和本地白人同学交往更是一筹莫展。没有朋友,没有家人,每个人都在忙于自己的学业和生活,一旦精神压力过大,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这些少年们在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最终选择了极端的方式。
有没有小伙伴,在有人的时候,是开心果,没人的时候,只喜欢孤独的躺在床上发呆?
有没有人在人群之中,笑的开心异常,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眉头从来没有舒展过?
有没有人永远给人开心的感觉,但是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满脑子都是灰暗的想法,觉得自己没有一点希望?
对于绝大部分留学生来说,出国留学其实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大量金钱和数年青春的付出,还意味着要独自面对种种不易和压力,这些不仅来自学业,更来自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小编希望广大留学生,无论你是在加拿大还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能够被这些新闻敲响一下警钟,对自己负责,也多关心一下身边一起留学的朋友们。
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曾刊登一系列漫画,生动描绘了当亚裔青年向父母倾诉时,父母通常会给出的回复,以及他们期望得到的回复。
父母通常会给出的回复:
孩子期望得到的回复:
父母通常会给出的回复:
孩子期望得到的回复:
父母通常会给出的回复:
孩子期望得到的回复:
父母通常会给出的回复:
孩子期望得到的回复:
父母通常会给出的回复:
孩子期望得到的回复:
为父母者,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孩子坚强的支持,更需要的是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他失败了,请不要斥责他;如果他难过了,请允许他大声的哭泣;如果他孤独寂寞了,请尽快陪伴在他的身旁。因为爱与快乐,是教育的真谛,是我们拯救孩子的唯一方式。